Trip-hop的音乐舒缓,不激进;Trip-hop的乐队同样低调,不出风头。也许正是音乐本身的特质注定了它将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挥散完自己全部能量,然后消失。八十年代的Bristol正是殖民文化,尤其是黑人音乐繁荣的时期,雷鬼、说唱、放克等黑人音乐的交融使得这里成为英国最个色的地区。并不起眼的Bristol也因为九十年代初走出的三支显赫一时的乐队而被世人所知晓,有着Trip-hop “铁三角”之称的Massive Attack、Tricky和Portishead让纯正黑人的Hip-hop音乐改头换面,有了新的节奏和含义。
“铁三角”之中Portishead又算是最特别的一支。Massive Attack和Tricky代表的是移民Bristol这个英国小港口的第一批黑人后裔,天生黑人的味道贯穿他们的音乐中;而在白人文化中成长的Portishead三位成员,惟独Geoff Barrow深受黑人说唱音乐的影响,乐队同样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欧式风格。即使Portishead不是Trip-hop的创始者也不防碍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不走Tricky的实验路线;也不像Massive Attack一样紧跟舞曲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颠覆传统。成立初期就将“反摇滚”作为乐队信条的Portishead通过《Dummy》和《Portishead》两张专辑奠定了自己“Bristol之声”中铁三角之一的地位。向来我行我素的三位成员更是以怪异的秉性而显得个性鲜明。时隔十年之久,所有期待都被担忧所代替,复出的Portishead是否还能带来精彩的音乐?
十年的等待让Geoff Barrow对于音乐有了新的看法,十年前的Portishead要为如何做出一张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而费劲心思,而如今他们要做的只是自己想要的音乐。十年间,另一个变化巨大的人就是乐队的主音Beth Gibbons,曾经让记者挠头的“自闭”女歌手,在这些年月里开始主动与乐队成员交流,Beth Gibbons甚至尝试增强自己的表现力,因此她曾专门效仿过Sinead O'Connor、Neil Young甚至是Tom Waits的唱法,不过效仿的结果却是属于Beth Gibbons自己的风格越来越突出。《Third》作为乐队的复出之作自然被众人所关注,乐队自己也深知这份期望的重量,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专辑的录音就是个反复的过程,乐队成员反复讨论录制的好东西,然后推翻重新录制,然后继续讨论。
在《Third》中乐队要表达的是对现实荒谬的描写,现实世界里显现的却是最不真实的外部世界,这样矛盾的冲突感正好切合Portishead的音乐。新作《Third》秉承了Portishead一贯素简的风格,除了封面设计简单却别有洞天,歌曲命名也都是简单的一两个词作罢。有保持的,也有改变的,新作中新鲜的味道也是明显的。与前作完全基建于电影采样和DJ搓碟不同的是,《Third》基本以复古电子合成器为主,连吉他手Adrian Utley的演奏也是褪去爵士的味道而变得迷幻起来。专辑的前三首歌曲中都还能找到以往Portishead的痕迹,老电影效果的采样,孤独至极的吟唱,古怪的联想片段,在这些作品中还能唤起歌迷们们对以往的回忆。而后的作品中乐队则是完全新鲜的演绎,歌曲《The Rip》有着民谣清新般的开始,Beth Gibbons幽怨的演唱会让人想起她当初在酒吧里当驻唱歌手的情景,结尾部分转为Geoff Barrow乐器的表演时间,歌曲被拉向Kraftwerk早期作品的电气效果中;《Deep Water》则是另一首完全民谣风的作品,强烈的温暖,淡淡的幽默感,这是以往Beth Gibbons的歌声中所没有的。《We Carry On》将六十年代朋克节奏和Joy Division式后朋的氛围结合,歌曲是专辑中,乃至乐队至今最沉重,最急促的作品,歌曲在程序化的电子脉冲中开始,随后吉他的切入狠而准,整首歌曲营造了低暗而诡异的氛围;《Machine Gun》同样是合成器与舞曲的结合,其中的工业气氛也有别于乐队以往低沉的气氛,而急促的舞曲节奏打破了乐队以往留下的“适合点上一杯咖啡,慢慢品尝”的印象。专辑的收尾阶段呼应了专辑开场的平静,《Small》的短小精致,《Magic Doors》的怀旧味,还有最后经典式的Portishead编曲的《Threads》,算是为整张专辑画上完美的句号。
Portishead就是这样一支乐队,你说他们自恋也好,高傲也罢,他们只随着自己的性子玩音乐,将潮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呼风唤雨时是这样,明日黄花时依然这样,他们也的确有资力这样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听完《Third》就不会再有悲伤和担心,Portishead证明了他们仍旧特立独行,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他们仍旧是Portishead。十年后,Portishead把玩的仍旧是无法标记的音乐,他们唯一的标签就是“反摇滚”。
腾讯网
“铁三角”之中Portishead又算是最特别的一支。Massive Attack和Tricky代表的是移民Bristol这个英国小港口的第一批黑人后裔,天生黑人的味道贯穿他们的音乐中;而在白人文化中成长的Portishead三位成员,惟独Geoff Barrow深受黑人说唱音乐的影响,乐队同样很好地保存了自己的欧式风格。即使Portishead不是Trip-hop的创始者也不防碍其成为最具影响力的乐队之一,不走Tricky的实验路线;也不像Massive Attack一样紧跟舞曲的脚步,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颠覆传统。成立初期就将“反摇滚”作为乐队信条的Portishead通过《Dummy》和《Portishead》两张专辑奠定了自己“Bristol之声”中铁三角之一的地位。向来我行我素的三位成员更是以怪异的秉性而显得个性鲜明。时隔十年之久,所有期待都被担忧所代替,复出的Portishead是否还能带来精彩的音乐?
十年的等待让Geoff Barrow对于音乐有了新的看法,十年前的Portishead要为如何做出一张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而费劲心思,而如今他们要做的只是自己想要的音乐。十年间,另一个变化巨大的人就是乐队的主音Beth Gibbons,曾经让记者挠头的“自闭”女歌手,在这些年月里开始主动与乐队成员交流,Beth Gibbons甚至尝试增强自己的表现力,因此她曾专门效仿过Sinead O'Connor、Neil Young甚至是Tom Waits的唱法,不过效仿的结果却是属于Beth Gibbons自己的风格越来越突出。《Third》作为乐队的复出之作自然被众人所关注,乐队自己也深知这份期望的重量,因此不敢有丝毫怠慢。专辑的录音就是个反复的过程,乐队成员反复讨论录制的好东西,然后推翻重新录制,然后继续讨论。
在《Third》中乐队要表达的是对现实荒谬的描写,现实世界里显现的却是最不真实的外部世界,这样矛盾的冲突感正好切合Portishead的音乐。新作《Third》秉承了Portishead一贯素简的风格,除了封面设计简单却别有洞天,歌曲命名也都是简单的一两个词作罢。有保持的,也有改变的,新作中新鲜的味道也是明显的。与前作完全基建于电影采样和DJ搓碟不同的是,《Third》基本以复古电子合成器为主,连吉他手Adrian Utley的演奏也是褪去爵士的味道而变得迷幻起来。专辑的前三首歌曲中都还能找到以往Portishead的痕迹,老电影效果的采样,孤独至极的吟唱,古怪的联想片段,在这些作品中还能唤起歌迷们们对以往的回忆。而后的作品中乐队则是完全新鲜的演绎,歌曲《The Rip》有着民谣清新般的开始,Beth Gibbons幽怨的演唱会让人想起她当初在酒吧里当驻唱歌手的情景,结尾部分转为Geoff Barrow乐器的表演时间,歌曲被拉向Kraftwerk早期作品的电气效果中;《Deep Water》则是另一首完全民谣风的作品,强烈的温暖,淡淡的幽默感,这是以往Beth Gibbons的歌声中所没有的。《We Carry On》将六十年代朋克节奏和Joy Division式后朋的氛围结合,歌曲是专辑中,乃至乐队至今最沉重,最急促的作品,歌曲在程序化的电子脉冲中开始,随后吉他的切入狠而准,整首歌曲营造了低暗而诡异的氛围;《Machine Gun》同样是合成器与舞曲的结合,其中的工业气氛也有别于乐队以往低沉的气氛,而急促的舞曲节奏打破了乐队以往留下的“适合点上一杯咖啡,慢慢品尝”的印象。专辑的收尾阶段呼应了专辑开场的平静,《Small》的短小精致,《Magic Doors》的怀旧味,还有最后经典式的Portishead编曲的《Threads》,算是为整张专辑画上完美的句号。
Portishead就是这样一支乐队,你说他们自恋也好,高傲也罢,他们只随着自己的性子玩音乐,将潮流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呼风唤雨时是这样,明日黄花时依然这样,他们也的确有资力这样做自己想做的音乐。听完《Third》就不会再有悲伤和担心,Portishead证明了他们仍旧特立独行,更重要的是证明了他们仍旧是Portishead。十年后,Portishead把玩的仍旧是无法标记的音乐,他们唯一的标签就是“反摇滚”。
腾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