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56,329贴子:73,309,380
  • 15回复贴,共1

中国历代专制王朝官制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本人非专业人士,从网上、书上搜集资料后总结的,如有疑问,欢迎提出,如有遗漏,欢迎补充,如有错误,欢迎指正,三观不正的喷子请绕路。


IP属地:江苏1楼2018-06-28 19:23回复
    一、秦朝:
    (一)中央
    1、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相当于国家级干部,丞相分左、右丞相,负责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秦始皇时以李斯为左丞相,冯去疾为右丞相;太尉是全国军事最高长官,秦朝时设而不置,由皇帝亲自负责军事,或者理解为太尉由皇帝兼任;御史大夫负责管理群臣奏章,下达诏令与监察百官,下设御史丞和御史中丞。
    2、九卿为奉常、卫尉、郎中令、太仆、廷尉、少府、治粟内史、宗正、典客,相当于政府各部部长,分管各项不同事物,例如外交、司法、财政、皇宫安全等。
    3、另外还有中尉,负责京畿警卫,统领禁卫军;将作少府,负责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
    (二)地方
    废除封建制,实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制度在商鞅变法后就在秦国实行,统一全国后,将其推广至全国,一开始全国设36郡,后来增加到四十余郡,有郡县两级,郡守和县令(长)由皇帝直接任免,县下有乡、里、亭。


    IP属地:江苏2楼2018-06-28 19:24
    回复
      三、东汉:
      (一)中央 东汉仍然是三公九卿制,但又有所变化。
      1、丞相被取消,三公为司徒、太尉、司空,尚书台正式成立并成为权力中心,尚书令为尚书台之长,尚书仆射为副,由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等沟通皇帝与尚书台,三公权力被削弱,真正的掌权者往往加“录尚书事”的头衔,三公如果不录尚书事就是没有实权的虚职,东汉常以太尉、太傅录尚书事。
      2、御史台掌监察权,以御史中丞为首
      3、九卿分别隶属于三公,太常、光禄勋、卫尉属太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属司徒,大司农、宗正、少府属司空。九卿之下也有各个机构,如太常领太史令、国子监、秘书监等,光禄勋领各中郎将、大夫、谒者台、二都尉等。
      4、汉末,曹操废除三公,恢复丞相制,并置御史大夫。
      (二)地方 前期与西汉相同,汉末,因全国各地农民起义,宗正刘焉向朝廷建议,为便于镇压,在州中设置州牧,位在郡守之上,掌一州的军政大权,地方变为州郡县三级。


      IP属地:江苏4楼2018-06-28 19:24
      回复
        五、蜀汉:
        (一)中央 基本继承东汉制度,设丞相,由诸葛亮担任,诸葛亮死后,废丞相,设大司马,由蒋琬担任,蒋琬死后,改为大将军,先后由费祎、姜维担任。
        (二)地方 蜀汉只有一州(益州),设益州牧,由诸葛亮担任,诸葛亮死后,改为刺史。


        IP属地:江苏6楼2018-06-28 19:25
        回复
          六、东吴:
          (一)中央
          1、设丞相,名为百官之首,但仅仅管理例行事务,往往不参与重大决策。
          2、设三公但不常置。
          3、在政治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是大司马、上大将军、大将军等内朝将军,这些将军外则领军,内则领政,是事实上的宰相。
          4、设尚书台、中书监、御史台,与曹魏相似,但尚书职权较曹魏轻。
          (二)地方 与东汉相似。


          IP属地:江苏7楼2018-06-28 19:25
          回复
            七、晋朝
            (一)中央
            1、晋初不设丞相,设八公,即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太尉、司空、大司马、大将军,参议朝政。
            2、晋惠帝时,改司徒为丞相,保留九卿。
            3、设尚书省和中书省,改侍中寺为门下省,与曹魏相似。
            (二)地方 与曹魏同。


            IP属地:江苏8楼2018-06-28 19:25
            回复
              八、隋朝:
              (一)中央 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体,设五省机构:尚书省、门下省、内史省、秘书省、内侍省。
              1、尚书省为权力核心,其长官为尚书左、右仆射,下设六曹尚书,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分管三十六侍郎,负责处理日常行政事务。
              2、门下省设给事黄门侍郎、谏议大夫、散骑常侍等,负责随待皇帝,封驳诏奏,对朝廷决策进行评议,并掌皇帝衣食供奉等日常生活事务,统城门、尚食、尚药、符玺、御府、殿内等六局。
              3、内史省长官为内史令,负责起草皇帝诏令。
              4、秘书省以秘书监、秘书丞为长官,负责皇室图书文籍。
              5、内侍省以内侍为长官,负责皇帝的饮食起居。
              6、以御史台为监察机构,长官为御史大夫,属官有各种侍御史。
              7、以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国子,将作十一寺为执行机构,实际是九卿演变而来,再加上国子和将作。
              (二)地方 恢复郡县二级制,且郡县的僚属均由尚书省吏部任免。


              IP属地:江苏9楼2018-06-28 19:25
              回复
                九、唐朝:
                (一)中央 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大体继承了隋朝官制。
                1、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和三公(太尉、司徒、司空),是没有实权的虚职。
                2、在隋朝五省的基础上加了一省,殿中省,本为隶属于门下省的殿中监,隋朝设殿中内省,唐武德元年改为殿中省,负责皇帝生活。
                3、内史省改为中书省,都官改为刑部,度支改为民部,因避李世民讳,后改为户部。
                4、尚书省以尚书令为长,尚书仆射为副。门下省以侍中为长。中书令、尚书令、侍中皆为宰相,由独相发展成群相。
                5、当皇帝需要一些地位较低的人处理事务时,会加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地位与中书令、侍中相同,也是宰相,但是临时的,属于临时工,昨天你还是县令,今天皇帝给你加了这个名义你就是宰相了,等皇帝摘了你这个头衔,你还得回去做县令。
                (二)地方 设州县两级
                1、州长官为刺史。
                2、唐中后期演变为道、州、县三级,道长官为观察使。唐初,朝廷不定期向地方派出使者监察州县,后来天下划为若干道,每道排一个观察使,与西汉刺史制度相似,观察使往后逐渐成为刺史之上的行政首长,玄宗时,在边境设节度使,由观察使兼任,掌军权。


                IP属地:江苏10楼2018-06-28 19:26
                回复
                  十、宋朝:
                  (一)中央 在三省六部制的框架下设立了二府三司制。
                  1、朝廷将官职和差事分开,这套制度十分的诡异而复杂,所有的官不一定担任与自己官名相符的职务,官仅用来确定官位和俸禄,实际是虚职,例如尚书、仆射、侍郎等都成了摆设,没有实权,真正有实权的是由皇帝差遣的官员担任的职务,由皇帝临时指定、派遣,这类职务往往前面加上“判、知、权、管勾、提点”等名目,三省制度名存实亡。
                  2、二府为政事堂和枢密院,政事堂主管政务,由中书门下平章事领导,也是实际的宰相,以参知政事为副;枢密院主管军事,长官是枢密使、枢密副使,有调兵权,在特殊情况下,会出现宰相兼任枢密使的情况。
                  3、三司长官为三司使,是全国最高财政机构,下设吏部司、盐铁司和度支司。
                  4、以御史台为监察机构,置御史大夫和御史中丞。
                  (二)地方 形式上继承了唐朝,在州设置通判,通判地位略低于知州、太守,但通判既非副职,也非下属,其职权与知州、太守相同,同时可以监察当地行政长官,凡州内发生重大事件或重要政务,通判可直接上奏皇帝,州郡发布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署,知州处理公务,必须与通判商议。


                  IP属地:江苏12楼2018-06-28 19:26
                  回复
                    十一、元朝:
                    (一)中央
                    1、权力核心归于中书省,一省独大,置中书左丞相、中书右丞相、平章政事、参知政事、左丞、右丞等。
                    2、尚书令废除,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
                    3、门下省废除。
                    4、以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
                    5、御史台为最高监察机构。
                    6、大宗正府为司法机构,负责审理涉及蒙古人、色目人的案件。
                    7、宣政院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和藏族地区军政事务。
                    (二)地方 实行行省制度,行省,即行中书省,为代理中书省管理地方之意,直接对中书省负责。


                    IP属地:江苏13楼2018-06-28 19:26
                    回复
                      十二、明朝:
                      (一)中央
                      1、明初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胡惟庸案后,中书省被废除,丞相在内的除中书舍人外的中书省官职全部废除。
                      2、宰相的行政权归六部,每部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并有各司。
                      3、废除御史台,置都察院,有左、右都御使和左、右副都御使。
                      4、设东厂、锦衣卫等秘密警察机构。
                      5、明成祖设内阁,为皇帝咨询机构,内阁辅臣一至七人不等,有议政权,仅仅作为皇帝私人秘书存在,永乐中期以后,内阁权势加重,兼管六部,成为决策机构,张居正改革使内阁实权加强,掌握最高行政权,内阁首辅成为实际的宰相,内阁大学士地位提升。
                      6、设五寺: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7、五军都督府为全国最高军事机关。
                      (二)地方
                      1、设道、府、县三级,另有直隶州(府级)和散州(县级)。
                      2、全国分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元朝行省,分管诸道,每省设布政使,负责行政,设按察使,负责监察、弹劾与司法,道分两类:分守道和分巡道。
                      3、每省设都指挥使,管理一省军事。
                      4、在需要的时候,地方会临时设总督,为地方非正式军政长官


                      IP属地:江苏14楼2018-06-28 19:26
                      回复
                        清朝(入关后)
                        (一)中央
                        1、清朝前期沿袭明朝,设内阁、六部,以内阁为决策机构,六部为执行机构,但内阁权力并没有明朝那么大。
                        2、另有议政王大臣会议,由五个议政大臣和八旗旗主组成,是中国清代前期满族上层贵族参预处理国政的机构,乾隆帝时撤销。
                        3、康熙帝设南书房,削弱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权力,是核心机要机构,为康熙时期权力核心。
                        4、雍正帝设军机处,因战争需要设立,设军机大臣、军机章京,均为兼职,初设时,只掌军务,乾隆帝时权力扩大,成为权力中枢,南书房不再参与议政,内阁也名存实亡。咸丰时期,成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负责外交事务,权力中心不再集中于军机处。辛酉政变后,慈禧太后大权独揽,军机处进一步被削弱,逐渐成为慈禧太后的统治工具。《辛丑条约》签订后,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成为洋人统治中国的工具。
                        (二)地方
                        1、分省、府、县三级,总督为一省或几省的最高行政和军政长官,巡抚为一省军政民政长官。
                        2、设有提督学政,管理教育。
                        2、部分省份设驻防将军,管理驻军,地位与提督、巡抚相当。


                        IP属地:江苏15楼2018-06-28 19:27
                        回复
                          封建时候官职往往不固定,同一个官职不同的人当权力大小也不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8-06-28 19:33
                          收起回复


                            IP属地:北京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20-04-15 16: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