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窦唯的《山河水》中看中国传统文化
98年末,窦唯带来一张《山河水》。这张大量使用合成器、运用MIDI技术、充满“电子味道”的专辑,却令人吃惊的透出一股黄皮肤所特有的温馨。这种气息不禁让我想起了崔健、张楚;还有朱哲琴、何训田的《黄孩子》。
单纯从音乐上讲,《山河水》依然是《艳阳天》风格的延续,只不过在技术的使用、实现的方式上有所不同。而一些巧妙的细节处理,从白方林到张亚东再到窦唯自己,都一直保留着,比如优美的键盘旋律,比如通过分解和弦不断反复所营造的和声华彩。
《山河水》中通篇的西洋乐器(无论是原声还是模拟),营造的却是浸染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诗情画意。冰冷的鼓点,吉它流水般的琶音,悠远的键盘,使“山河水”一曲笼罩着“独钓寒江雪”般的凄美气质。远离喧嚣,独居山林,田间地头,倒也逍遥自在,“风景”一曲所表达的恰恰与陶源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谋而合,“美丽的期待”、“熔化”亦属此类。此外,象“消失的影像”中地道的山歌,“出游”中气喘嘘嘘的京剧唱腔,也是浑然天成,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相比之下,那些忙着嫁接三弦唢呐二胡卓玛以求“摇滚民族化”的音乐人还处在较低的层面上。
早前的《艳阳天》中,窦唯好比一个身在车中、观窗外景的游客,而《山河水》中的窦唯则干脆出家当起了和尚,一副“两耳不闻天下事”的超凡姿态。歌词的作用被进一步弱化,一些朦朦胧胧的象是写景,一些则根本无法连贯成句。如果还有人非得从这些含混不清、前不搭后的词句里看出点什么明堂,那真是很值得同情的。然而在词义弱化的同时,音乐的表现空间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山河水》给了听众一个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无论是创作者还是欣赏者,其个性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与此遥相呼应的是《艳阳天》中的一曲“说不出的感觉”:这是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象是从前又在今日轮回/朝朝暮暮的往昔/过来了,回头望。籍着简单的歌词和意境深远的音乐,这曲“说不出的感觉”恰恰说出了很多。而在《山河水》中,窦唯仅仅通过音乐就表达了很多用歌词难以言表的东西,这正是窦唯的过人之处,从这个角度看,即使把歌词全部抹去,换成没有任何词义的人声(仅做为一种乐器)也不为过。
“三月春天”、“消失的影像”、“美丽的期待”都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三月春天”后半部分是圆舞曲式明快的三拍子,伴着一问一答、一唱一和的腔调,窦唯驾驭音乐语言的那种自如和自信跃然而出。
朱勤,2000年2月10日
http://subwaymusic.nease.net/shanshui.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