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礼物征集大赛金奖-----五谷丰登之拨浪鼓(“五谷丰登”之拨浪鼓是记忆北京,回望童年,快乐身心,美化家居的,传承文化的上好之选。)
作者:高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现任#北京福人福地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创意总监。

拨浪鼓老北京呼之拨楞鼓,原是北京城街头巷尾孩子们喜爱的玩具,也是北京奥运会选中的具有北京文化特色的礼品之一。
说起拨浪鼓,它的历史要追溯到战国时期,原本是我国传统、古老的乐器。它的主体是一面小鼓,两侧缀有两枚弹丸,鼓下有柄,转动鼓柄弹丸甩动击鼓发声。鼓腔可以是木的也可以是竹的,还有泥的、硬纸的;鼓面用羊皮、牛皮、蛇皮或纸制成,其中以木身羊皮面的拨浪鼓最为典型。最早的拨浪鼓被称作“鼗”(táo)。战国时期产生的鼗作为打击乐器,依靠摇动时双耳自击发声,鼓的大小不同发出的声音高低也不同。《诗经·有瞽》记载中“鞉、磬、柷、圄。”其中的“鞉”(táo)即鼗。如鼓而小,有柄,两耳,持其柄而摇之,则旁耳还自击。发展至宋代的拨浪鼓已经在三个领域出现,一是礼乐之用;二是商业之用;三是儿童玩具。

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的拨浪鼓主要用途便是儿童玩具了。拨浪鼓这种玩具之所以得以广泛流传,主要它的音响效果与娱乐效果共同发挥了作用。如同叫卖者的吆喝声要有腔有调一样,拨浪鼓可奏出富于变化的响动,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点又增强了观赏性,即使是货郎手上实用性的拨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娱乐色彩,拨浪鼓清脆的声响伴随了很多北京人的童年记忆。

纵观拨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时期鼗鼓诞生直到今天,拨浪鼓这种乐器与玩具的形态居然没有什么变化。历代绘画、图案中的拨浪鼓,与今天的拨浪鼓大都大同小异。一种乐器与玩具经过了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改初创之型,真是难以置信。小小拨浪鼓,摇一摇,很轻松,听一听,很清脆,折射着深远的北京城市文化和经济文化内涵。

把民间的拨楞鼓和京城皇家礼仪响器的元素相结合,在鼓皮上描绘各色花纹,在鼓身加彩绘,沿着鼓身画一周花纹。这些装饰,增加了拨浪鼓的审美特色,从视觉效果上强化了这种玩具的娱乐特征和文化属性。同时我们在鼓腔内装置制彩色变化的LED灯,摇晃彩色花鼓声光交相,让这古老的玩具在承载着传统文化韵味的同时,传递着时代的新鲜。

高磊老师设计的拨楞鼓为纸质,环保可回收。五个一组,一大四小,插在红色底托上,声响高低有别,摆放错落有致,有鼓有灯,取意“五谷丰登”之吉祥口彩。(可成组或拆开售卖)价格合理,便于携带,地域文化特点突出,符合旅游纪念品的商业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