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兔子º虽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过我在王观身上花了很多心思,居然说她只是用于描述的媒介,真是失礼(/ω\)
我在王观身上埋了一些暗线,具体可以概括为“一个矛盾,一个反转,一个疑问”
一个矛盾:王观在询问班主任时曾经回忆自己的高中生活“清楚地记得同学做了出格的事”。在第三次和班长谈话以后却说“对高中生活的回忆很模糊,依稀记得有讨厌的人”。一个“清楚”和一个“模糊”矛盾了。
一个反转:王观在文章的前半段一直是被动聆听孩子们的抱怨,后半段却主动剖析班长和奥瑞莨的心理。
一个疑问:王观在和孩子们谈话时一直引用班主任的观点“这个局面是双方的错”,那么她自己到底是持什么样的观点呢?
“矛盾”和“疑问”指的都是同一点,我在最后也写出来了:王观在高中时期也曾经和这些孩子们一样,有着随集体一同排斥一个人的经历。这一经历使得王观潜意识中偏袒那三个孩子,主动站到她们一方,与她们一起“敌视”奥瑞莨。
但是碍于长辈和旁观者的身份,王观不可能也不应该偏袒任何一方。所以王观一直引用班主任的观点,既是说服那三个孩子,也是说服自己。
最后王观想要改变现状,不希望班级的同学们和自己一样,然而因为她潜意识的偏袒,她最终失败了。
故事结尾,张可馨说自己“可能永远不会忘记这份愧疚,即使忘了有奥瑞莨这个人,也不会忘了自己曾经孤立排挤过某个人”,而王观也起了共鸣。
实际上我是把王观作为“那三个孩子的未来”去写的,王观回忆上的“矛盾”,正是代表了那三个孩子成长之后“忘记了高中的大部分回忆,但也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曾经排斥过某个人的经历”。
“反转”引向了两点:1.王观在文章中属于侦探角色,侦探角色大部分都是从被动聆听到主动推理。
2.我也和你说过,我一开始很迟钝,都是从别人那里听到“奥瑞莨”有多不好,后来我才真正感受到“奥瑞莨”的自私。
王观从被动聆听奥瑞莨的自私到主动去分析感受奥瑞莨的自私的过程,其实就是影射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从被动聆听到主动感受的经历。
综上,王观在文里扮演了三个角色:1.侦探角色。2.作者的“分身”。3.班长,戴欣怡,张可馨的未来。
最后,我在后记里说“我想告诉你们的道理是……”,然后你就在文评里说“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说道理”,简直在打我的脸(/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