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龙”的英语翻译是drogon,而drogon的汉语翻译是龙,但事实上这两种动物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也没有什么联系,这么翻译,是没有道理的,可以看作是误译。当然,有人认为是中国的应龙和西方的drogon有几分相像,才造成的。无论如何,两种毫无关系的生物共沾一个名字势必会造成极大的歧义,使语言不那么简洁明了,人们看到了,还要反映一下,区分开两种不相同的事物。这个问题早就有人想到过了。早在2017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进陕西省委副主委岳崇就再次向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提交提案,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建议将“龙”翻译成loong,事实上,loong这个译法古已有之,只不过没有被官方认可,也没有被大众所接受。他认为现行的翻译造成的问题是很严重的。在这份题为《关于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的提案》(以下简称“《提案》”)的提案中,岳崇指出,龙与dragon在文化意涵、功能、地位、形象上有着重大差别。
譬如,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崇高、神圣,与中华文明根脉相连,“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瑞符、人杰喻体、权威象征、智慧结晶、和平使者,整体上是善、美的象征,为人类奉献的基本上是福佑性、建设性的正能量。西方dragon是喷火怪兽、害人邪魔、英雄反衬、战祸标志、恐怖象征、罪恶载体,整体上是恶、丑的象征,给人类提供的基本上是灾难性、破坏性的负能量。”
“从形象看,龙头大、嘴宽、肚细腹小、鳞片平顺柔和;dragon头小、嘴尖、肚粗腹大、鳞甲生硬带刺;龙家族中,只有‘应龙’有双翼,且只从汉代流行至唐代,比较小,形状像鸟的翅膀;dragon普遍且一直有双翼,比较巨大,形状像蝙蝠的翅膀。整体观之,龙潇洒美观,dragon狰狞丑陋。”
“龙与dragon的相互误译,最早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16世纪,在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编写的《葡汉字典》里,就有了误译的迹象;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其编写的《华英字典》里,明确地将龙译为‘dragon’,同时将dragon译为‘龙’。从此,错误流传,直到今天。”《提案》指出。
因此,《提案》建议,纠正龙与dragon翻译的错误,将龙英译为“loong”,将dragon直接汉译为“拽根”,“因为英文中已有发‘朗’音的意为‘长’的‘long’,如果用汉语拼音‘long’,会造成麻烦,如‘长龙’一词就会译成‘long long’,故给‘long’加一个 ‘o’,成为’loong’;经过多年来的反复讨论,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译名。”
《提案》指出,长期的误译,已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许多西方人不清楚龙与dragon的区别,误以为中国人崇拜的龙是他们心目中的“怪兽”“恶魔”;一些不怀好意者,则利用误译带来的便利,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与dragon相联系、划等号,进行攻击、侮蔑、妖魔化。
岳崇在《提案》中指出,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可以让西方人了解龙与dragon的区别,让那些不怀好意者失去因误译而形成的依据,“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的树立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不是全国政协委员岳崇第一次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
此前,在2015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2016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岳崇也都提交了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的提案。
今年,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提出了相同提案,他认为这样翻译危害有如下几点:
一、把“龙”翻译成“dragon”是西方对华长期妖魔化心理与文化冷战的产物与表现
一直以来,西方在一方面妄图分裂和演变中国的同时,一方面在持续不断地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关于妖魔化中国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对东方的丑化有悠远的历史和宗教方面的原因。《圣经》中就寓含着把信奉基督教的欧洲视为文明社会,而把外部世界看成野蛮世界的内容。
在“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眼中,中国形象是野蛮、愚昧、落后的。
英国作家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主观地认定“中国人不诚实”。
孟德斯鸠(1689-1755)在《论法的精神》中武断地认为,环境决定了中国人懒散的性格;中国人是“地球上最善于骗人的民族”,“具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贪利之心”,而且法律也“准许欺骗”。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通过在中国通商、传教、旅行等,企图用资本主义文明和基督教精神来重塑中国,让中国“归化”,却未能得逞。为了维持对中国的征服与奴役,消除隐患,保障其在华的既得权益,西方急于竭力贬抑、丑化中国和中国人。
19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海岸排华运动猖獗,“黄祸”和“中国威胁”论盛行。为了排华,美国公众竭力煸动种族歧视与仇恨,竭尽诬蔑丑化之能事,把中国人描绘成“上帝创造的最低劣的民族”,
西方中心主义者出于恐惧、恐慌心理,企图排斥、驱逐华人,于是变本加厉地丑化中国人,贬损中国形象,乃至于制造出“黄祸论”的巨大声浪。
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图腾崇拜,中国也不例外。而与其他国家的图腾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不同,华夏民族选择的图腾是龙,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动物,因为它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中华民族对龙赋予一种特殊的意义。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凤呈祥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因此,清代的西方传教士把龙翻译为 dragon并不是对某些物种表述上的混淆。而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整体性歧视和贬低。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所以在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中,龙是邪恶的,把龙翻译为 dragon并不是翻译上差异,而是政治色彩很浓的一种行为。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人特有的傲慢与偏见,让他们不断发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鼓噪。虽然早在清末在美华人就开展文化自救,把龙翻译为 loong。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在西方仍然占据话语权的情况下,作为我们国家的对外宣传部门,把不正确的翻译纠正过来,以正视听,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人看成是对西方对我们的偏见与丑化的默认。
任何问题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就会产生片面性。译龙为 loong的问题如果只是在国内看,好像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放到世界范围看,尤其是放到国外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看,事情就非常大。
二、“龙”在西方的被丑译、恶译,已经造成严重影响,我们早该行动起来解决问题了
假如没有国外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龙的译名也许可以考虑将错就错,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打个比方,假如有人小时候由于某位老师的疏忽或者故意所为,给他改了一个隐含有贬义的姓名,虽然他的家里人改过来了,但是在他的家庭以外的人不知道,恰好有人不怀好意地散布称他具有这个隐含有贬义的姓名的特点,不但损害他的外部的形象,甚至还影响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会让有关部门改正过来并且广而告知吗?如果会,还会觉得这是无足挂齿的小事情吗?
有人不赞同贾平凹代表的观点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无新意”。其实,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是新问题。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结果公开,原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因为“龙”在英文中译为 dragon。在欧美澳非、俄罗斯和中东等广大地区 ,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是《圣经》中最大的恶魔。
长期以来,中国的象征龙被译为 dragon,大大方便了西方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为反对和遏制中国的行为提供了正当性。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葛岩教授和浙江大学秦裕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称:“与龙相比,对 dragon 特征的认知有更多的负面内容”。这与其他学者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因此,区分它们相当重要。今天我不想在这里过多讨论西语中如何翻译“龙”,只谁说drogon的韩语翻译。前人已经提出了“拽根”、“巨蠹”、“獗耿”等几种译法,我觉得它们虽祈祷了区分作用,但算不上佳译。他们看上去像连绵词,实际上视觉效果却并不好。前些日子看到了有人提出用一个字来翻译外来概念的想法,并举出了固有的用“砼”(tóng)(会意兼形声,从人工石,从石仝声)表示混凝土,用“圕”(tuǎn)表示图书馆的例子。(这两个字的渊源请自行百度,这里就不花篇幅了)我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信息时代,像过去那样新造字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必须得找打得出来哦的字。心翻译本来就是为了避免歧义,如果使用通行的汉子,肯定是徒增歧义,节外生枝。所以这个字必定不能是《通用规范字表》内的规范字(简化字),也不能是港台地区的规范用字,也不能是自古以来最通行的写法,还不能时最符合字理的正字,这样筛出来,大概就得找及其生僻的异体字了。我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字——“𤢌(⿰犭禽)”(chī)。首先它是“𧴁(⿰豸离)”的讹字,不会与现行文字混淆。其次我们看“𤢌(⿰犭禽)”字,从犬(犭)从禽,正体现了drogon的特点。drogon首先是一种异兽,我们自古以来在造字的时候经常使用犬(犭)来表示兽类,这个部首体现了drogon的门类和属性。右边是一个“禽”,drogon有翼,会飞,要归成禽类是很恰当的了。且这个字本有“鸷鸟”之意,drogon凶猛,邪恶,食人,当是“鸷”了。这个字又有“胡犬”的意思,drogon也是西方的兽类,虽不是犬,意思也算是相近了。故我认为使用“𤢌(⿰犭禽)”是很不错的译法。我的一个朋友跟我提到drogon这类动物应该有个“虫”(音huǐ,同“虺”)作偏旁,确实,中国的文字这类长形的动物多是虫旁的,但是我只找到了一个“蠄(⿰犭禽)”,是个比较常用的规范字,本有歧义,容易产生歧义,得不偿失,便只好不用了,事实上,“𤢌(⿰犭禽)”旳会意也是很清楚的。
又提到显示问题。如果你是电脑使用者,看这篇帖子大概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还对我在一些字后面附上“⿰”来拼字感到奇怪,如果你是移动端使用者,你会发现本文中有不少小方块,很是奇怪。这是由于我选的这个“𤢌(⿰犭禽)”略微有些生僻,电脑上的字体比较全,就能显示出来。移动设备容量小,字体相应的缺得比较多,自然就显示不出来了。如果你希望移动端也能显示,可以下载一个超大字库,比如我所知道的天珩字库(http://cheonhyeong.com/Simplified/download.html,网站内附使用方法),囊括了所有能打出来的汉字,当然,如果你的手机较小,可以下载小一些的超大字库,虽有很多显示不了,也比一般的手机多得多了,足够显示本文中的所有子,比如花园明朝体(http://fonts.jp/hanazono/)。我希望大家一起来使用这个字,把它常规化起来,是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完善。也许有人说,这个字目前在移动端的显示那么麻烦(其实安装后就不麻烦了),为什么还要用呢?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中国时,就有很大的呼声认为必须要废除汉字,不然无法实现信息化。那时,计算机上只能显示西方为数不多的字母,汉字总共有六万多个(万国码因为种种原因收汉字十万余个,实际上很多重复),几乎不可能在计算机上存储了。但有些人不屈不挠地反对这种思想,有的看到了汉字超人的地方,有的则开始着手汉字电子化。看,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正常的在计算机上使用汉字吗?我们现在是能打出来,只是部分设备显示有困难,而那时是根本打不出来。我认为是不能因噎废食的。如果你的移动设备因种种原因没能下载字库,哪么这个字符——𤢌,随看这是个小方块,把它复制下来,放在“备忘录”上,在需要的地方粘贴,便一样是使用。各位觉得呢?
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本文参考及引用以下文章:
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18-04-19/167705.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4745
特此说明,当属合理使用。
譬如,龙在中国文化中地位崇高、神圣,与中华文明根脉相连,“在中国人心目中,龙是司水灵物、通天神兽、吉祥瑞符、人杰喻体、权威象征、智慧结晶、和平使者,整体上是善、美的象征,为人类奉献的基本上是福佑性、建设性的正能量。西方dragon是喷火怪兽、害人邪魔、英雄反衬、战祸标志、恐怖象征、罪恶载体,整体上是恶、丑的象征,给人类提供的基本上是灾难性、破坏性的负能量。”
“从形象看,龙头大、嘴宽、肚细腹小、鳞片平顺柔和;dragon头小、嘴尖、肚粗腹大、鳞甲生硬带刺;龙家族中,只有‘应龙’有双翼,且只从汉代流行至唐代,比较小,形状像鸟的翅膀;dragon普遍且一直有双翼,比较巨大,形状像蝙蝠的翅膀。整体观之,龙潇洒美观,dragon狰狞丑陋。”
“龙与dragon的相互误译,最早可以追溯至四百多年前的16世纪,在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和利玛窦编写的《葡汉字典》里,就有了误译的迹象;19世纪初,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其编写的《华英字典》里,明确地将龙译为‘dragon’,同时将dragon译为‘龙’。从此,错误流传,直到今天。”《提案》指出。
因此,《提案》建议,纠正龙与dragon翻译的错误,将龙英译为“loong”,将dragon直接汉译为“拽根”,“因为英文中已有发‘朗’音的意为‘长’的‘long’,如果用汉语拼音‘long’,会造成麻烦,如‘长龙’一词就会译成‘long long’,故给‘long’加一个 ‘o’,成为’loong’;经过多年来的反复讨论,大多数学者都倾向于用’loong’作为龙的英译名。”
《提案》指出,长期的误译,已产生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许多西方人不清楚龙与dragon的区别,误以为中国人崇拜的龙是他们心目中的“怪兽”“恶魔”;一些不怀好意者,则利用误译带来的便利,将中国、中华民族、中国人与dragon相联系、划等号,进行攻击、侮蔑、妖魔化。
岳崇在《提案》中指出,纠正龙与dragon的翻译错误,可以让西方人了解龙与dragon的区别,让那些不怀好意者失去因误译而形成的依据,“有助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形象的树立和中国国家形象的提升。”
澎湃新闻注意到,这不是全国政协委员岳崇第一次向全国政协会议提交提案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
此前,在2015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2016年3月的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上,岳崇也都提交了建议纠正“龙”翻译错误的提案。
今年,著名作家贾平凹也提出了相同提案,他认为这样翻译危害有如下几点:
一、把“龙”翻译成“dragon”是西方对华长期妖魔化心理与文化冷战的产物与表现
一直以来,西方在一方面妄图分裂和演变中国的同时,一方面在持续不断地污名化和妖魔化中国,关于妖魔化中国这一点,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
对东方的丑化有悠远的历史和宗教方面的原因。《圣经》中就寓含着把信奉基督教的欧洲视为文明社会,而把外部世界看成野蛮世界的内容。
在“欧洲中心主义”者的眼中,中国形象是野蛮、愚昧、落后的。
英国作家笛福在《鲁宾逊漂流记》中主观地认定“中国人不诚实”。
孟德斯鸠(1689-1755)在《论法的精神》中武断地认为,环境决定了中国人懒散的性格;中国人是“地球上最善于骗人的民族”,“具有一种常人难以想象的贪利之心”,而且法律也“准许欺骗”。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通过在中国通商、传教、旅行等,企图用资本主义文明和基督教精神来重塑中国,让中国“归化”,却未能得逞。为了维持对中国的征服与奴役,消除隐患,保障其在华的既得权益,西方急于竭力贬抑、丑化中国和中国人。
19世纪60-70年代,美国西海岸排华运动猖獗,“黄祸”和“中国威胁”论盛行。为了排华,美国公众竭力煸动种族歧视与仇恨,竭尽诬蔑丑化之能事,把中国人描绘成“上帝创造的最低劣的民族”,
西方中心主义者出于恐惧、恐慌心理,企图排斥、驱逐华人,于是变本加厉地丑化中国人,贬损中国形象,乃至于制造出“黄祸论”的巨大声浪。
很多国家和民族都有图腾崇拜,中国也不例外。而与其他国家的图腾是真实存在的动物不同,华夏民族选择的图腾是龙,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动物,因为它在现实中不存在,但是中华民族对龙赋予一种特殊的意义。龙是中国等东亚区域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等东亚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凤呈祥也就是这个意思吧。
因此,清代的西方传教士把龙翻译为 dragon并不是对某些物种表述上的混淆。而是对整个华夏民族的整体性歧视和贬低。因为龙是华夏民族的图腾,所以在西方国家的语言环境中,龙是邪恶的,把龙翻译为 dragon并不是翻译上差异,而是政治色彩很浓的一种行为。
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方人特有的傲慢与偏见,让他们不断发出“中国崩溃论”和“中国威胁论”等鼓噪。虽然早在清末在美华人就开展文化自救,把龙翻译为 loong。但是在当今的世界上,在西方仍然占据话语权的情况下,作为我们国家的对外宣传部门,把不正确的翻译纠正过来,以正视听,是很有必要的,否则,很容易被其他国家的人看成是对西方对我们的偏见与丑化的默认。
任何问题如果孤立、静止地看,就会产生片面性。译龙为 loong的问题如果只是在国内看,好像的确不是什么大问题,而放到世界范围看,尤其是放到国外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下看,事情就非常大。
二、“龙”在西方的被丑译、恶译,已经造成严重影响,我们早该行动起来解决问题了
假如没有国外敌对势力妖魔化中国,到处散布“中国威胁论”的大背景,龙的译名也许可以考虑将错就错,而现在的情况恰恰相反。打个比方,假如有人小时候由于某位老师的疏忽或者故意所为,给他改了一个隐含有贬义的姓名,虽然他的家里人改过来了,但是在他的家庭以外的人不知道,恰好有人不怀好意地散布称他具有这个隐含有贬义的姓名的特点,不但损害他的外部的形象,甚至还影响他与别人的正常交往,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会让有关部门改正过来并且广而告知吗?如果会,还会觉得这是无足挂齿的小事情吗?
有人不赞同贾平凹代表的观点的另外一个理由就是“无新意”。其实,没有解决的问题都是新问题。2005年11月11日,北京奥运会吉祥物评选结果公开,原来呼声最高的龙落选。因为“龙”在英文中译为 dragon。在欧美澳非、俄罗斯和中东等广大地区 ,dragon 是邪恶的象征,是《圣经》中最大的恶魔。
长期以来,中国的象征龙被译为 dragon,大大方便了西方反华势力妖魔化中国,为反对和遏制中国的行为提供了正当性。
2008年,上海交通大学葛岩教授和浙江大学秦裕林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上发表论文称:“与龙相比,对 dragon 特征的认知有更多的负面内容”。这与其他学者之前的研究结果一致。
总之,混淆这两个概念的危害是极大的,不仅是语言上的,因此,区分它们相当重要。今天我不想在这里过多讨论西语中如何翻译“龙”,只谁说drogon的韩语翻译。前人已经提出了“拽根”、“巨蠹”、“獗耿”等几种译法,我觉得它们虽祈祷了区分作用,但算不上佳译。他们看上去像连绵词,实际上视觉效果却并不好。前些日子看到了有人提出用一个字来翻译外来概念的想法,并举出了固有的用“砼”(tóng)(会意兼形声,从人工石,从石仝声)表示混凝土,用“圕”(tuǎn)表示图书馆的例子。(这两个字的渊源请自行百度,这里就不花篇幅了)我也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信息时代,像过去那样新造字肯定是行不通的,我必须得找打得出来哦的字。心翻译本来就是为了避免歧义,如果使用通行的汉子,肯定是徒增歧义,节外生枝。所以这个字必定不能是《通用规范字表》内的规范字(简化字),也不能是港台地区的规范用字,也不能是自古以来最通行的写法,还不能时最符合字理的正字,这样筛出来,大概就得找及其生僻的异体字了。我找到了一个不错的字——“𤢌(⿰犭禽)”(chī)。首先它是“𧴁(⿰豸离)”的讹字,不会与现行文字混淆。其次我们看“𤢌(⿰犭禽)”字,从犬(犭)从禽,正体现了drogon的特点。drogon首先是一种异兽,我们自古以来在造字的时候经常使用犬(犭)来表示兽类,这个部首体现了drogon的门类和属性。右边是一个“禽”,drogon有翼,会飞,要归成禽类是很恰当的了。且这个字本有“鸷鸟”之意,drogon凶猛,邪恶,食人,当是“鸷”了。这个字又有“胡犬”的意思,drogon也是西方的兽类,虽不是犬,意思也算是相近了。故我认为使用“𤢌(⿰犭禽)”是很不错的译法。我的一个朋友跟我提到drogon这类动物应该有个“虫”(音huǐ,同“虺”)作偏旁,确实,中国的文字这类长形的动物多是虫旁的,但是我只找到了一个“蠄(⿰犭禽)”,是个比较常用的规范字,本有歧义,容易产生歧义,得不偿失,便只好不用了,事实上,“𤢌(⿰犭禽)”旳会意也是很清楚的。
又提到显示问题。如果你是电脑使用者,看这篇帖子大概觉得没有任何问题了,还对我在一些字后面附上“⿰”来拼字感到奇怪,如果你是移动端使用者,你会发现本文中有不少小方块,很是奇怪。这是由于我选的这个“𤢌(⿰犭禽)”略微有些生僻,电脑上的字体比较全,就能显示出来。移动设备容量小,字体相应的缺得比较多,自然就显示不出来了。如果你希望移动端也能显示,可以下载一个超大字库,比如我所知道的天珩字库(http://cheonhyeong.com/Simplified/download.html,网站内附使用方法),囊括了所有能打出来的汉字,当然,如果你的手机较小,可以下载小一些的超大字库,虽有很多显示不了,也比一般的手机多得多了,足够显示本文中的所有子,比如花园明朝体(http://fonts.jp/hanazono/)。我希望大家一起来使用这个字,把它常规化起来,是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完善。也许有人说,这个字目前在移动端的显示那么麻烦(其实安装后就不麻烦了),为什么还要用呢?其实,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计算机技术突飞猛进,并进入中国时,就有很大的呼声认为必须要废除汉字,不然无法实现信息化。那时,计算机上只能显示西方为数不多的字母,汉字总共有六万多个(万国码因为种种原因收汉字十万余个,实际上很多重复),几乎不可能在计算机上存储了。但有些人不屈不挠地反对这种思想,有的看到了汉字超人的地方,有的则开始着手汉字电子化。看,我们今天不一样的正常的在计算机上使用汉字吗?我们现在是能打出来,只是部分设备显示有困难,而那时是根本打不出来。我认为是不能因噎废食的。如果你的移动设备因种种原因没能下载字库,哪么这个字符——𤢌,随看这是个小方块,把它复制下来,放在“备忘录”上,在需要的地方粘贴,便一样是使用。各位觉得呢?
让我们一起行动吧!
本文参考及引用以下文章:
http://www.szhgh.com/Article/opinion/zatan/2018-04-19/167705.html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634745
特此说明,当属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