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眉山现象”:问题的提出
宋代的西蜀,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文学创作繁荣,学术(《易》学、特别是史学)兴盛,大家、名家辈出;而西蜀作家及学者,又以成都、眉州(今四川眉山)、隆州(曾名陵州、仙井监,今四川仁寿)这个三角地带最多。在这个文化三角带中,亮点却不是成都,而是在成都百公里之外的眉山。它是文学大师、“蜀学”领袖苏轼的故乡,大史学家李焘的桑梓之地,同时又是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
首先是文学。宋代的眉州,除苏轼及其父洵、弟辙外,还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南宋后期魏了翁知眉州时,曾建“载英堂”,以表彰眉州先贤,“载记、国史,田公(锡)而下,列图于堂者二十有六人”[1]。他所表彰的范围是“节义”、“事业”、“学术”、“辞章”四方面,着眼点是大文化,不过所列四类中大多可视为作家,除“三苏”外,如朱台符、石扬休、吕陶等,都是一时的文学耆宿。而眉州的文学名家,尚远不止魏氏列图之数,文集现犹传世的,就有唐庚(有《唐先生文集》)、苏过(苏轼子,有《斜川集》)、苏籀(苏辙孙,有《双溪集》)、程垓(苏轼表兄程正辅之孙,有《书舟词》)、史尧弼(有《莲峰集》)、程公许(有《沧洲尘缶编》)、家铉翁(有《则堂集》)等。久已散佚的诗文词集就更多了,据统计,见于著录的殆不下五十部[2]。
其次是史学。在两宋,尤其是南宋,眉州的史学特别发达,名著如林。如彭百川,眉州丹棱人,著《太平治迹统类》四十卷,记北宋历朝史,今本三十卷;又著《中兴治迹统类》三十五卷,记南宋前期史,今本亦为三十卷。王称,字季平,眉州人,少承家学,刻意于史,著《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四库提要》谓“宋人私史卓然可传者,唯(王)称与李焘、李心传(按:李心传,仁寿井研人,有名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书而三,固宜为考宋史者所珍视”。而李焘,更是蜀人史学家的优秀代表。焘(1115—1184)字仁甫,与彭百川同乡,史学著作有《四朝史稿》五十卷等多种,而最重要的则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例,专记宋太祖开国到徽、钦破国一百六十八年的史事,为我国古代史籍中的杰作之一。史学家也多兼作家,如李焘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子李壁的《雁湖集》亦多达百卷,叶适甚至认为其父子兄弟的文学成就可上继三苏[3]。
再次是图书业。眉山的图书印刷业,在宋代与杭州、建州齐名,所刻经、史、子、集门类俱全,如大字本《七史》及许多唐宋人别集、总集,尚流传至今,价值连城。晁公当时有诗称眉山人“佣贩皆诗书(详后引)”。南宋中叶蔡宙曾上奏,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4];而这“山积”般文籍的来源,主要就是眉州,它为巴蜀甚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一地一代而产生如此众多、如此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学者,有如此发达的出版业,在宋代几乎是绝无仅有。特别是苏轼,其影响远远超轶巴蜀,跨越时空。宋人多称苏轼为“苏眉山”,或径称“眉山”,他是眉山绝好的“形象代表”,或者说“眉山”已成了与苏轼密不可分、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果说眉州是西蜀文化亮点的话,那么苏轼就是亮点中最绚烂翅眼的光环。
宋代的眉州.俨然成了巴蜀的文化中心。这是很奇特的。成都从秦汉时代起就是西南的通都大邑,又是巴蜀的政治经济中心,人才荟萃,在文化方面执牛耳应在情理之中;然而眉州既无成都的历史积淀及区位优势.宋以前几乎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到宋代却逐渐成为推进西蜀文化发展的力量源,连成都也瞠乎其后,十分值得研究。如果我们将眉州在宋代文化特别发达,尤其是文学、史学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现象称之为“眉山现象”,大概不为过分。
“眉山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复杂的内外部、主客观原因。“眉山现象”不止属于西蜀,它属于全国。若能将此问题深入地加以考察,找出足以解读“眉山现象”的历史“密码”,意义定然超越地域文化研究,对认识“三苏”等大作家群体,以及探析宋代文化策荣的因素,甚至对现代文化建设,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就此,本文拟作初步尝试。
宋代的西蜀,是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那里文学创作繁荣,学术(《易》学、特别是史学)兴盛,大家、名家辈出;而西蜀作家及学者,又以成都、眉州(今四川眉山)、隆州(曾名陵州、仙井监,今四川仁寿)这个三角地带最多。在这个文化三角带中,亮点却不是成都,而是在成都百公里之外的眉山。它是文学大师、“蜀学”领袖苏轼的故乡,大史学家李焘的桑梓之地,同时又是全国三大刻书中心之一。
首先是文学。宋代的眉州,除苏轼及其父洵、弟辙外,还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作家。南宋后期魏了翁知眉州时,曾建“载英堂”,以表彰眉州先贤,“载记、国史,田公(锡)而下,列图于堂者二十有六人”[1]。他所表彰的范围是“节义”、“事业”、“学术”、“辞章”四方面,着眼点是大文化,不过所列四类中大多可视为作家,除“三苏”外,如朱台符、石扬休、吕陶等,都是一时的文学耆宿。而眉州的文学名家,尚远不止魏氏列图之数,文集现犹传世的,就有唐庚(有《唐先生文集》)、苏过(苏轼子,有《斜川集》)、苏籀(苏辙孙,有《双溪集》)、程垓(苏轼表兄程正辅之孙,有《书舟词》)、史尧弼(有《莲峰集》)、程公许(有《沧洲尘缶编》)、家铉翁(有《则堂集》)等。久已散佚的诗文词集就更多了,据统计,见于著录的殆不下五十部[2]。
其次是史学。在两宋,尤其是南宋,眉州的史学特别发达,名著如林。如彭百川,眉州丹棱人,著《太平治迹统类》四十卷,记北宋历朝史,今本三十卷;又著《中兴治迹统类》三十五卷,记南宋前期史,今本亦为三十卷。王称,字季平,眉州人,少承家学,刻意于史,著《东都事略》一百三十卷,《四库提要》谓“宋人私史卓然可传者,唯(王)称与李焘、李心传(按:李心传,仁寿井研人,有名著《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之书而三,固宜为考宋史者所珍视”。而李焘,更是蜀人史学家的优秀代表。焘(1115—1184)字仁甫,与彭百川同乡,史学著作有《四朝史稿》五十卷等多种,而最重要的则是《续资治通鉴长编》五百二十卷,仿司马光《资治通鉴》的编年体例,专记宋太祖开国到徽、钦破国一百六十八年的史事,为我国古代史籍中的杰作之一。史学家也多兼作家,如李焘有文集一百二十卷,其子李壁的《雁湖集》亦多达百卷,叶适甚至认为其父子兄弟的文学成就可上继三苏[3]。
再次是图书业。眉山的图书印刷业,在宋代与杭州、建州齐名,所刻经、史、子、集门类俱全,如大字本《七史》及许多唐宋人别集、总集,尚流传至今,价值连城。晁公当时有诗称眉山人“佣贩皆诗书(详后引)”。南宋中叶蔡宙曾上奏,说“全蜀数道,文籍山积”[4];而这“山积”般文籍的来源,主要就是眉州,它为巴蜀甚至全国输送了大量的精神食粮。
一地一代而产生如此众多、如此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和学者,有如此发达的出版业,在宋代几乎是绝无仅有。特别是苏轼,其影响远远超轶巴蜀,跨越时空。宋人多称苏轼为“苏眉山”,或径称“眉山”,他是眉山绝好的“形象代表”,或者说“眉山”已成了与苏轼密不可分、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如果说眉州是西蜀文化亮点的话,那么苏轼就是亮点中最绚烂翅眼的光环。
宋代的眉州.俨然成了巴蜀的文化中心。这是很奇特的。成都从秦汉时代起就是西南的通都大邑,又是巴蜀的政治经济中心,人才荟萃,在文化方面执牛耳应在情理之中;然而眉州既无成都的历史积淀及区位优势.宋以前几乎是个默默无闻、毫不起眼的小地方,到宋代却逐渐成为推进西蜀文化发展的力量源,连成都也瞠乎其后,十分值得研究。如果我们将眉州在宋代文化特别发达,尤其是文学、史学长期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的现象称之为“眉山现象”,大概不为过分。
“眉山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必有其复杂的内外部、主客观原因。“眉山现象”不止属于西蜀,它属于全国。若能将此问题深入地加以考察,找出足以解读“眉山现象”的历史“密码”,意义定然超越地域文化研究,对认识“三苏”等大作家群体,以及探析宋代文化策荣的因素,甚至对现代文化建设,都有重要参考价值。就此,本文拟作初步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