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好多人好像都在讨论关于书名的问题?(贴吧也有人讨论,用户交流群也有人讨论)那我也来抽个热闹吧以下是我在群里长篇大论的校正版
个人认为书名的设置有四个要点(以重要性排序)
1.贴合小说主题或内容
2.具有深意(具有文字本身之外的意义)
3.巧妙
4.简洁
贴合主题或内容,这个就不用说了吧,书名实质上就是对小说内容或主题的提炼和概括。
具有深意,这个其实要和第三点的“巧妙”结合起来一起讲,先说巧妙,我们拿轻库前段时间《季夏佳作封面欣赏》里的作品来讲,如《文学的漩涡》和《银之花》,根据汉语的特点也可以简略为《文学漩涡》和《银花》,但是这样的话感觉就很不同了,问题在哪呢?看都知道是在于“的”“之”的有无对吧?为什么在意义上少了“的”“之”这两个虚词之后词语的联结明明也没什么不对,却会有感觉上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实词,“文学”是“漩涡”的定语,“银”是“花”的定语,“文字漩涡”和“银花”实际上都是定语到主语的直接指向,加上“的”或“之”之后有什么不同?“的”和“之”虽然没有实意,但是却起到了对定语的强调,《文学的漩涡》和《银之花》实际上都是利用“的”“之”对定语进行强调之后,再让定语指向主语,这样层次感立马就丰富了,而且还加强了定语在心理上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说“具有深意”这一点,“文学漩涡”、“银花”经过“的”、“之”对定语的强调变成《文学的漩涡》和《银之花》。
我们先来说《文学的漩涡》,因为在现实中,“文学”跟“漩涡”的组合是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所以这其实是个隐喻,这就具有了文字本身之外的意义(即深意),再加上“的”一字似乎又在强调“文学”重要性,留下了悬念,想知道这个隐喻具体是指什么那就只有去读这本书了。
再来说《银之花》,“银花”看(听)起来好像有一种普通花朵的意味,但是经过“之”的强调变成了《银之花》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了“之”的强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所谓的银色之花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或代表意义,当然,想知道的话还是得去读了。
最后是简洁。(偷偷翻出自己关于学习技巧的笔记)研究表明,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只能加工(理解)4到7个组块的信息,对于汉字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组块,但是我们理解汉语的意思大多都是以词为单位的,所以对于汉语来说,一个词才是一个组块,再加上现代汉语的实词大多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从工作记忆最菜的加工数量(4个组块)来说,实词在4个以内是能让大多数人都毫无负担理解的信息数量,然后现代汉语的虚词大多是一个字的(的、之、了、吗、呢等等),而实词之间或句尾有时候会有一个虚词,我们假设实词之间和句尾都会有虚词好了(且假设实词都是两个字,虚词都是一个字),那就是实词+虚词+实词+虚词+实词+虚词+实词+虚词,一共8个信息组块、12个字,然而工作记忆同一时间的最大加工信息组块数量是7个,如果要为了读者能瞬间理解书名单纯的意思,我们还得砍掉一个最不重要的虚词,就会变成7个组块,11个字。
我前天还是昨天在贴吧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名字的实词最好在4个之内,且小说名字的总字数最好不超过10个字”,这其实是个保守说法,因为你不能保证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的加工能力随时都在7个信息组块,再加上我没说虚词的数量,事实上是为了让别人能自己去灵活运用。
最后说一句,超长的神书名不是没有,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头三点做的出神入化,让读者愿意通过反复去读你的书名来理解其中的意义。
——还没有从垃圾桶里爬出来的靛之晓
个人认为书名的设置有四个要点(以重要性排序)
1.贴合小说主题或内容
2.具有深意(具有文字本身之外的意义)
3.巧妙
4.简洁
贴合主题或内容,这个就不用说了吧,书名实质上就是对小说内容或主题的提炼和概括。
具有深意,这个其实要和第三点的“巧妙”结合起来一起讲,先说巧妙,我们拿轻库前段时间《季夏佳作封面欣赏》里的作品来讲,如《文学的漩涡》和《银之花》,根据汉语的特点也可以简略为《文学漩涡》和《银花》,但是这样的话感觉就很不同了,问题在哪呢?看都知道是在于“的”“之”的有无对吧?为什么在意义上少了“的”“之”这两个虚词之后词语的联结明明也没什么不对,却会有感觉上的差异?
我们先来看实词,“文学”是“漩涡”的定语,“银”是“花”的定语,“文字漩涡”和“银花”实际上都是定语到主语的直接指向,加上“的”或“之”之后有什么不同?“的”和“之”虽然没有实意,但是却起到了对定语的强调,《文学的漩涡》和《银之花》实际上都是利用“的”“之”对定语进行强调之后,再让定语指向主语,这样层次感立马就丰富了,而且还加强了定语在心理上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再说“具有深意”这一点,“文学漩涡”、“银花”经过“的”、“之”对定语的强调变成《文学的漩涡》和《银之花》。
我们先来说《文学的漩涡》,因为在现实中,“文学”跟“漩涡”的组合是不可能出现的景象,所以这其实是个隐喻,这就具有了文字本身之外的意义(即深意),再加上“的”一字似乎又在强调“文学”重要性,留下了悬念,想知道这个隐喻具体是指什么那就只有去读这本书了。
再来说《银之花》,“银花”看(听)起来好像有一种普通花朵的意味,但是经过“之”的强调变成了《银之花》就不一样了,因为有了“之”的强调,让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所谓的银色之花是不是有什么象征意义或代表意义,当然,想知道的话还是得去读了。
最后是简洁。(偷偷翻出自己关于学习技巧的笔记)研究表明,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只能加工(理解)4到7个组块的信息,对于汉字来说,一个汉字就是一个组块,但是我们理解汉语的意思大多都是以词为单位的,所以对于汉语来说,一个词才是一个组块,再加上现代汉语的实词大多都是由两个字组成的,从工作记忆最菜的加工数量(4个组块)来说,实词在4个以内是能让大多数人都毫无负担理解的信息数量,然后现代汉语的虚词大多是一个字的(的、之、了、吗、呢等等),而实词之间或句尾有时候会有一个虚词,我们假设实词之间和句尾都会有虚词好了(且假设实词都是两个字,虚词都是一个字),那就是实词+虚词+实词+虚词+实词+虚词+实词+虚词,一共8个信息组块、12个字,然而工作记忆同一时间的最大加工信息组块数量是7个,如果要为了读者能瞬间理解书名单纯的意思,我们还得砍掉一个最不重要的虚词,就会变成7个组块,11个字。
我前天还是昨天在贴吧说过这样的话,“小说名字的实词最好在4个之内,且小说名字的总字数最好不超过10个字”,这其实是个保守说法,因为你不能保证人的工作记忆在同一时间的加工能力随时都在7个信息组块,再加上我没说虚词的数量,事实上是为了让别人能自己去灵活运用。
最后说一句,超长的神书名不是没有,关键在于能不能把头三点做的出神入化,让读者愿意通过反复去读你的书名来理解其中的意义。
——还没有从垃圾桶里爬出来的靛之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