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山奇人邓博隆
靖边县龙洲镇有一座山叫齐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村民们出于对基本生活要素的渴求,陆续离开了这个“穷到没盼头”的地方。世纪之交,一位因病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带着“为家乡做点事”的朴素念头,孤身一人回到这里,自此,这片“山穷水恶人无路、沟沟洼洼红石头”的山区才开始变得有了生机、有了生气,如今,这里已经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这位让齐山焕发生机的奇人,就是邓博隆。
愣汉不愣
“刚回来那几年,所有人都叫我‘愣汉’。”回想起2001年回乡种树之初,身边的人们对他不怎么好听的评价,邓博隆非但没有恼火,反倒觉得蛮有意思,“他们不理解我要做的事,更不相信我能把它做好。”
仔细想想,这种不理解和不相信情有可原。一片方圆3.5公里的山区,路不通、水不便,要想给它彻底换个颜色,就凭他邓博隆,能办到吗?
如今,邓博隆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所有人都“走了眼”——总价值数千万元、由近40万株松树、柏树、柳树、杏树、枣树等组成的5000余亩树林,一条条可供车辆通行的山路,还有遍布各处的淤地坝……同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以不同的方式从邓博隆的造林行动中获益:家中从事育苗的,可以将树苗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给邓博隆;在每年的植树季,邓博隆都会雇不少乡亲帮忙种树,只要不吝啬力气,半个月、二十天下来,每个人兜里怎么也能装上四五千元;谁家里有个急事,跟邓博隆开口,基本上也从来没有落空过……
现在提起邓博隆,再没有人会说他“愣”了,而是纷纷竖起大拇指。
奇人真奇
邓博隆的回乡造林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第一年的春季,他种下了一千多株樟子松苗和柏树苗,到了第二年,只活了两三株。犟性子的邓博隆再一次种下一千多株树苗,结果又只活了两三株。静下心来总结,“缺水、缺管护”是邓博隆认定的树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
不再年轻的邓博隆,又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搬回老家,照顾好这些树苗。于是,齐山,这个原住民都几乎全部搬走了的地方,迎来了新住户。
树苗生长需要水,而一座荒山最缺的就是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博隆决定在山里适合的地方建设淤地坝,以解决蓄水和灌溉的问题。同时,为了运送树苗和日常管护便捷,邓博隆还一直在修路。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路一直在延伸,坝也在不停增加。到如今,据邓博隆自己估算,在这片山区里,大大小小的淤地坝约有20余座,可供车辆通行的便道总长不低于60公里。
数字看着不大,可绝对是来之不易,特别是前十年,资金、技术、经验都极度缺乏,邓博隆完全是靠着手中简单的工具和心中那股不逊愚公的劲头,自己一个人一点点挖,一点点堆,一点点染绿荒山。
青山永在
山变绿了,但邓博隆还未停下追逐绿色梦想的脚步。今年春天,邓博隆连同他雇来的工人,一口气栽下了超过12万株树苗。“夏天修剪树木,秋天打坝修路,冬天巡山防火,要不,这树苗长不好。”和过去的十多年一样,年过花甲的邓博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邓博隆进山,经常是带着干粮水壶,一走好几天。走在林子里,他会忘了时间、忘了烦恼。饿了,啃上几口凉馒头,渴了,喝两口凉白开,累了,坐在山头上,放眼望去,皆是绿色,心旷神怡。有时走出去太远,晚上就睡在林子里,躺在草地上,透过林木的间隙仰望星空。“可美了,也睡得好。”邓博隆说。
按照一些人的估计,如今的齐山,价值足以彻底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甚至命运。前几年,也曾有人给邓博隆开出过天价,要买下齐山,但被邓博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给多少钱也不卖,这座山,还有山里的这些树,要留下来。”邓博隆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齐山,就是属于邓博隆的“桃花源”,更是他准备为世人留下的一座绿色宝库。
靖边县龙洲镇有一座山叫齐山,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开始,村民们出于对基本生活要素的渴求,陆续离开了这个“穷到没盼头”的地方。世纪之交,一位因病退休的中学语文老师带着“为家乡做点事”的朴素念头,孤身一人回到这里,自此,这片“山穷水恶人无路、沟沟洼洼红石头”的山区才开始变得有了生机、有了生气,如今,这里已经是青山绿水、鸟语花香。
这位让齐山焕发生机的奇人,就是邓博隆。
愣汉不愣
“刚回来那几年,所有人都叫我‘愣汉’。”回想起2001年回乡种树之初,身边的人们对他不怎么好听的评价,邓博隆非但没有恼火,反倒觉得蛮有意思,“他们不理解我要做的事,更不相信我能把它做好。”
仔细想想,这种不理解和不相信情有可原。一片方圆3.5公里的山区,路不通、水不便,要想给它彻底换个颜色,就凭他邓博隆,能办到吗?
如今,邓博隆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所有人都“走了眼”——总价值数千万元、由近40万株松树、柏树、柳树、杏树、枣树等组成的5000余亩树林,一条条可供车辆通行的山路,还有遍布各处的淤地坝……同时,十里八乡的乡亲们也以不同的方式从邓博隆的造林行动中获益:家中从事育苗的,可以将树苗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卖给邓博隆;在每年的植树季,邓博隆都会雇不少乡亲帮忙种树,只要不吝啬力气,半个月、二十天下来,每个人兜里怎么也能装上四五千元;谁家里有个急事,跟邓博隆开口,基本上也从来没有落空过……
现在提起邓博隆,再没有人会说他“愣”了,而是纷纷竖起大拇指。
奇人真奇
邓博隆的回乡造林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第一年的春季,他种下了一千多株樟子松苗和柏树苗,到了第二年,只活了两三株。犟性子的邓博隆再一次种下一千多株树苗,结果又只活了两三株。静下心来总结,“缺水、缺管护”是邓博隆认定的树苗成活率低的根本原因。
不再年轻的邓博隆,又做出了一个令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搬回老家,照顾好这些树苗。于是,齐山,这个原住民都几乎全部搬走了的地方,迎来了新住户。
树苗生长需要水,而一座荒山最缺的就是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博隆决定在山里适合的地方建设淤地坝,以解决蓄水和灌溉的问题。同时,为了运送树苗和日常管护便捷,邓博隆还一直在修路。随着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路一直在延伸,坝也在不停增加。到如今,据邓博隆自己估算,在这片山区里,大大小小的淤地坝约有20余座,可供车辆通行的便道总长不低于60公里。
数字看着不大,可绝对是来之不易,特别是前十年,资金、技术、经验都极度缺乏,邓博隆完全是靠着手中简单的工具和心中那股不逊愚公的劲头,自己一个人一点点挖,一点点堆,一点点染绿荒山。
青山永在
山变绿了,但邓博隆还未停下追逐绿色梦想的脚步。今年春天,邓博隆连同他雇来的工人,一口气栽下了超过12万株树苗。“夏天修剪树木,秋天打坝修路,冬天巡山防火,要不,这树苗长不好。”和过去的十多年一样,年过花甲的邓博隆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
邓博隆进山,经常是带着干粮水壶,一走好几天。走在林子里,他会忘了时间、忘了烦恼。饿了,啃上几口凉馒头,渴了,喝两口凉白开,累了,坐在山头上,放眼望去,皆是绿色,心旷神怡。有时走出去太远,晚上就睡在林子里,躺在草地上,透过林木的间隙仰望星空。“可美了,也睡得好。”邓博隆说。
按照一些人的估计,如今的齐山,价值足以彻底改变一家人的生活甚至命运。前几年,也曾有人给邓博隆开出过天价,要买下齐山,但被邓博隆毫不犹豫地拒绝了。“给多少钱也不卖,这座山,还有山里的这些树,要留下来。”邓博隆说。
此心安处是吾乡,齐山,就是属于邓博隆的“桃花源”,更是他准备为世人留下的一座绿色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