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去瓯南大桥那边,看看壬泰商行,发现还住人。之前还以为这一片都拆迁了,洋房居民也应该是动迁了。
去后院看看,周边建筑都拆成废墟了,踢到一个梯形青砖,一看,洋房屋顶女儿墙的构建,绝不是周边建筑的,不知道是前阵子拆房震掉的,还是前几天台风吹落的。顺便废墟上走了走,青砖啥的没在意,倒是看到一大堆瓦片,顿时是心凉一片啊。
壬泰商行这洋房,我还是有点感情的,姑姑家住这楼上,小时候暑假寒假的来玩过。门口大圆拱门进去,黑乎乎的走道,又亮堂了,后面有好几面尖拱门,走着那古旧倾斜的木楼梯,小心翼翼的,上面的楼梯扶手总感觉像个蛇头。住过走路吱呀吱呀的阁楼,爬过那奇怪的屋顶,懵懵懂懂的就感觉这房子不一样。后来08年房子见报了,知道了房子的历史由来。09年后去上海读大学,工作生活,逛过老上海的老租界老街老洋房,老想起这壬泰商行,也偶尔查过洋房资料,对比过,就越觉得,这壬泰房子的不一般。之前还幻想过,到时候租下买下这房子,维修后,楼下做鳌江民俗馆,楼上做民宿酒店,能保护也能开发,挺好的。后来慢慢知道洋房的复杂性,住户多,部队财产,不是那么好搞定的。
每年回1-2次鳌江,路边高楼是冒出来好多。去瓯南大桥那瞅瞅洋房,但还是那么的破败,是越来越差。搞一些店面,破几面墙,掉一些砖,最难堪的,东面屋顶还塌了大半,换上圆瓦又凑上琉璃瓦,那不伦不类的,有多丑是多少丑。
个人以为,壬泰商行的文保价值,在于诉说鳌江的历史。百年商埠的实物见证。虽说传统木屋也能见证历史,但中西结合的洋房更能衬托民国时代的气氛。
而这壬泰商行的建筑价值,我觉得核心在于屋顶形式。虽说那罗马式的圆顶拱门还是哥特式的尖顶拱门,也是很有特色,但放眼全国老洋房,但凡不是太普通的中式平门,就是那欧式拱门了,太多共性,说的上好但谈不上特殊,唯有这洋房的屋顶,这种规格的瓦片,似鱼鳞阵的屋脊,可以放眼全国做典型。。评价一个老建筑优劣好差,可在于有多少传承风格,但更在于有多少变化创新,与众不同。共性太多,就要抓典型,称经典。
这么特色的壬泰商行,哪怕是处在老洋房集中的大上海,也早能认真保护对待的。而,鳌江也曾自称(浙闽)小上海,也没几座洋房的,反而对待的漫不经心,心凉。
去后院看看,周边建筑都拆成废墟了,踢到一个梯形青砖,一看,洋房屋顶女儿墙的构建,绝不是周边建筑的,不知道是前阵子拆房震掉的,还是前几天台风吹落的。顺便废墟上走了走,青砖啥的没在意,倒是看到一大堆瓦片,顿时是心凉一片啊。
壬泰商行这洋房,我还是有点感情的,姑姑家住这楼上,小时候暑假寒假的来玩过。门口大圆拱门进去,黑乎乎的走道,又亮堂了,后面有好几面尖拱门,走着那古旧倾斜的木楼梯,小心翼翼的,上面的楼梯扶手总感觉像个蛇头。住过走路吱呀吱呀的阁楼,爬过那奇怪的屋顶,懵懵懂懂的就感觉这房子不一样。后来08年房子见报了,知道了房子的历史由来。09年后去上海读大学,工作生活,逛过老上海的老租界老街老洋房,老想起这壬泰商行,也偶尔查过洋房资料,对比过,就越觉得,这壬泰房子的不一般。之前还幻想过,到时候租下买下这房子,维修后,楼下做鳌江民俗馆,楼上做民宿酒店,能保护也能开发,挺好的。后来慢慢知道洋房的复杂性,住户多,部队财产,不是那么好搞定的。
每年回1-2次鳌江,路边高楼是冒出来好多。去瓯南大桥那瞅瞅洋房,但还是那么的破败,是越来越差。搞一些店面,破几面墙,掉一些砖,最难堪的,东面屋顶还塌了大半,换上圆瓦又凑上琉璃瓦,那不伦不类的,有多丑是多少丑。
个人以为,壬泰商行的文保价值,在于诉说鳌江的历史。百年商埠的实物见证。虽说传统木屋也能见证历史,但中西结合的洋房更能衬托民国时代的气氛。
而这壬泰商行的建筑价值,我觉得核心在于屋顶形式。虽说那罗马式的圆顶拱门还是哥特式的尖顶拱门,也是很有特色,但放眼全国老洋房,但凡不是太普通的中式平门,就是那欧式拱门了,太多共性,说的上好但谈不上特殊,唯有这洋房的屋顶,这种规格的瓦片,似鱼鳞阵的屋脊,可以放眼全国做典型。。评价一个老建筑优劣好差,可在于有多少传承风格,但更在于有多少变化创新,与众不同。共性太多,就要抓典型,称经典。
这么特色的壬泰商行,哪怕是处在老洋房集中的大上海,也早能认真保护对待的。而,鳌江也曾自称(浙闽)小上海,也没几座洋房的,反而对待的漫不经心,心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