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写道德经就不是在中原腹地写的,而是在关中时写的。道家的颜色是玄色,黑中透红。玄又指北方,玄朔形容漠北难以标定的地方,坐镇北方的神灵是玄武。所以道家实际上是偏向地广人稀、文化沙漠这种地方的哲学。商鞅针对秦国的国情给秦国制定政策说,应当利用广大的未开发土地招引三晋的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固有的民众去对付敌人。——合理配置秦俗强悍,乐于战斗和地广人稀的特点。北魏还是部落形态时,以无为自守,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与魏晋邦交及征服燕赵之地后,才浸润佛法。以传统士大夫视角,佛、道一直走的比较近,学道的不免被佛吸引。北周武帝灭佛时,把一切佛教价值和儒家价值划了等号:“帝王即是如来,王公即是菩萨,耆年可为上座(人间长者=资深出家人),仁惠真为檀度(儒家的仁惠道德=布施),和平等同于布萨诵戒,贞谨即成木叉(戒律),俭约实是少欲,蔬食=长斋(比如伯夷叔齐采薇而食),放生妙同无我,忘功全过大乘(大乘是相对于小乘的自己解脱而言,是普度众生的意思。这里把建功封侯等同于自己解脱),文武直是二智,权谋终成巧便,加官真为授记,爵禄交获天堂,罚戮见感地狱,以民为子,可为大慈,四海为家,即同法界,治政以理,何异匡救,安乐百姓,宁殊拔苦,剪罚残害,理是降魔,君临天下,真成得道。” 除了把加官进爵等同于认证进入天堂等方面,在许多切身的价值上,佛教确实没有提出新意,并非佛教没有新意,乃是有意为之。周武帝能这么排列,说明佛教已经深度华夏化,佛教以儒家和道家为蓝本改造自身,图让老百姓接受,成效卓著。佛教从死者身后事这种儒家的传统领域跟儒家抗衡,又渗透生前事的各种价值。最终导致佛教不是以一种补充的姿态而是要鸠占鹊巢,引来炮轰。结果就是佛教短暂的退出世俗领域,在更微妙的领域发挥作用。
三武一宗灭佛真正灭到家的只有最后的一宗,中原的那一宗。前两武灭佛都没有阻止佛教在唐朝的大兴。而儒家价值确实在衰弊。我们可以从一个有趣的方面做观察,李白凭借道士的身份走终南捷径,号谪仙人,赋予自己道教色彩。又号青莲居士,以佛教的象征物自诩。李白的作诗生涯整体上过的很潇洒。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连杜甫这种被后世儒家疯狂推崇的大诗人都不得不跟从时髦,说:儒冠多误身。李白最擅写山水诗,抒发个人性情的诗词,这种体裁的流行来自南朝的宋齐,宋齐崇尚异端学说,皇蒂又都是寒族出身,对古风没有讲究。梁陈两朝则崇尚骈俪体文学,中唐只是在格式突破了后者,前者的精神依然流传下来。另外一个大文学家就不是这样了。韩愈崇尚六经,写了一篇进学解,问答体,说他当国子先生时,遭到学生质疑,说韩愈持守正统,抨击异端学说佛教和道教。说了一大堆他如何精通六经,为人如何早慧、通达。结果韩愈在仕途上怎么样呢?刚当上监察御史不久,很快就被贬谪到南方的边远之地,做了三年国子监博士,闲职一个,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命中注定老是跟敌对势力打交道。暖冬时节儿子苦号受冻,丰收之年妻子挨饿。现在你又掉头发又掉牙齿,到死也做不了什么。与其教育别人,还是考虑一下自己吧。——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不仰慕古人的道德,追求名利通达。反而炮轰老师僵化。学生眼中,韩愈这个七品博士官,还不如政治投机客李白这个六品待诏。这就是杜甫所说的儒官误身。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质疑:“难道你的政治理想就是打算意气扬扬的走进御史台官署(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安然喝酒吃饭,在朝堂上点卯而已。如果让你当宰相,掌握生杀黜陟大权,你又是这样成天例行公事喝酒吃饭吗?”当然,他们只是人生观不同,哪种人生观在唐朝占据主流,可以明白了。韩愈追求文以载道,就是让文章符合道德,换句话说,唐人的文章不符合道德,确实,也不止韩愈如此,顾况“其为人类其词章”,然而,顾况进中央担任著作郎时,不能趋炎附势,遭遇排挤,又回到地方任江南郡丞。顾况是白居易的恩公,他识得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才华毕露,举荐白居易。白居易这个人也比较不识时务,老写乐府诗讽刺时事。乐府诗的特征是言辞浮华,通俗易懂。在武元衡遇刺案中白居易获得两个罪名,其中一个就是因诗获罪,丧母还在写体裁浮华的诗歌。虽是欲加之罪,从中可见朝臣长期以来对百易居写写诗的不满。顺便打破唐朝不以言获罪的神话。
三武一宗灭佛真正灭到家的只有最后的一宗,中原的那一宗。前两武灭佛都没有阻止佛教在唐朝的大兴。而儒家价值确实在衰弊。我们可以从一个有趣的方面做观察,李白凭借道士的身份走终南捷径,号谪仙人,赋予自己道教色彩。又号青莲居士,以佛教的象征物自诩。李白的作诗生涯整体上过的很潇洒。李白说: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连杜甫这种被后世儒家疯狂推崇的大诗人都不得不跟从时髦,说:儒冠多误身。李白最擅写山水诗,抒发个人性情的诗词,这种体裁的流行来自南朝的宋齐,宋齐崇尚异端学说,皇蒂又都是寒族出身,对古风没有讲究。梁陈两朝则崇尚骈俪体文学,中唐只是在格式突破了后者,前者的精神依然流传下来。另外一个大文学家就不是这样了。韩愈崇尚六经,写了一篇进学解,问答体,说他当国子先生时,遭到学生质疑,说韩愈持守正统,抨击异端学说佛教和道教。说了一大堆他如何精通六经,为人如何早慧、通达。结果韩愈在仕途上怎么样呢?刚当上监察御史不久,很快就被贬谪到南方的边远之地,做了三年国子监博士,闲职一个,政治抱负不得实现。命中注定老是跟敌对势力打交道。暖冬时节儿子苦号受冻,丰收之年妻子挨饿。现在你又掉头发又掉牙齿,到死也做不了什么。与其教育别人,还是考虑一下自己吧。——在国子监学习的学生,不仰慕古人的道德,追求名利通达。反而炮轰老师僵化。学生眼中,韩愈这个七品博士官,还不如政治投机客李白这个六品待诏。这就是杜甫所说的儒官误身。柳宗元·与韩愈论史官书,质疑:“难道你的政治理想就是打算意气扬扬的走进御史台官署(韩愈曾任监察御史),安然喝酒吃饭,在朝堂上点卯而已。如果让你当宰相,掌握生杀黜陟大权,你又是这样成天例行公事喝酒吃饭吗?”当然,他们只是人生观不同,哪种人生观在唐朝占据主流,可以明白了。韩愈追求文以载道,就是让文章符合道德,换句话说,唐人的文章不符合道德,确实,也不止韩愈如此,顾况“其为人类其词章”,然而,顾况进中央担任著作郎时,不能趋炎附势,遭遇排挤,又回到地方任江南郡丞。顾况是白居易的恩公,他识得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中才华毕露,举荐白居易。白居易这个人也比较不识时务,老写乐府诗讽刺时事。乐府诗的特征是言辞浮华,通俗易懂。在武元衡遇刺案中白居易获得两个罪名,其中一个就是因诗获罪,丧母还在写体裁浮华的诗歌。虽是欲加之罪,从中可见朝臣长期以来对百易居写写诗的不满。顺便打破唐朝不以言获罪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