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红楼梦是十几岁的时候,一直没有觉得黛玉好在哪里。宝钗多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又兼人情练达,外表端庄得体,内中精明强干,标准的旺夫相,谁娶了她必定事业有成!黛玉呢?处处耍小脾气,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敏感而多情,无缘无故地流眼泪让你摸不着头脑,身体也不够健康,三天两头生病,谁娶了她还不给她烦死!可是曹公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个角色?他在第五回里十二金钗的判词开头就将宝黛并列,写在一个判词中,而其他人却各有一首词。可见这两人确实同等重要到不能分开,为什么呢?直到最近我才读懂一些黛玉,或者说读懂了一些曹公!要说这个话题,就先要说一说生命。一个完整的生命应该是什么状态呢?用西方哲学上的词语,理性和热情,是的!一个完整的生命应该兼具理性和热情,这也许抽象了一些,我来打个比方,比如一个农民,他春天耕耘,夏天流汗,秋天收获,冬天把食物储藏以待来年,年年复年年,他必须保持这个规律,去忍受耕作的劳累和痛苦,不然会挨饿!可是只要有富余的粮食与合适的机会,他就要酿酒,摆宴请客,在酒精和兴高采烈的欢庆中,他的热情得到了释放,所有忍受的劳累和痛苦得到了平衡,如果不能得到释放,长时间的忍受会让他精神出问题!理性是忍受的,聚敛的,增长的。热情是释放的,发散的,消耗的。宝钗是理性,黛玉是热情!她们是生命的两个符号。首先,如何理解林黛玉的伤感?黛玉几乎算得上是个艺术家,而这世上真正的艺术家几乎都是伤感的,在常人看来他们有点无病呻吟,但实际上这是有深层次原因的,我们都知道这个世上没有完美和永恒!聪敏的但不漂亮,漂亮的但不聪敏,聪敏又漂亮就能不长久,没有事物可以逃出这个规律!绝大多数人接受了这个现实,但是艺术家们不接受,因为他们没有美会死!你看那一朵带露的玫瑰开的正好,你仔细看它每一个花瓣,它基本是完美的,无论是数学或是美学上,可很快它就枯萎凋零,美就这样消失了!他们深知这个规律,但仍然用尽整个生命与之对抗,他们要保护美,陪伴美,或者用尽毕生精力去学习技艺,来保留刹那间的美,让它能够永恒!然而那里终究没有永恒,只有绝望!黛玉就是这样,她欢喜地陪伴花朵,伤感地去扫花葬花,她意识到自己的生命正和这花朵一样处于完美的时刻,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完美很快就要枯萎凋零!这世上还有比这个完美更加值得关心吗?既然这个美丽完美的时刻转瞬即逝,我又怎么会妥协,又凭什么让步,哪怕流干最后一滴眼泪,耗尽最后一点心血,我也决不让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林黛玉在自己的心中创造了一片绝对洁净美丽的圣地,除了美,其它都不能进来,也不能出去。因为她一生只有一次完美,而且如此的短暂。现在我们就从这个角度去观察她,就容易理解她的行为了,有一次她误以为宝玉把她的香囊送人了,就赌气把手头还没完工的香袋剪掉,其实她的心理语言是:我的心血你怎么可以随便拿出去给人,我送你的东西可是我的一部份啊!那我就把现在的也剪掉,以免流落到外面去受到沾染!扫花葬花也出于同样的心态。还有一次,宝玉把北静王赠的一件礼物送给她,她立刻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它。看见了没有,这就是“不能进来”。这些行为在旁人看来,就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但从林黛玉的角度看,我连客观规律也要对抗,对抗不了就把我和这完美一起埋葬,我死都不怕,还在乎别人侧目而视吗?可她真的就是目无下尘吗?记不记得香菱学诗,拜她做了师傅,一天往她那里跑十八趟,可她又是借书,又是解答,不厌其烦!为什么?因为你学诗是一种美,一种没有目的不带利益纯粹的美!只有对这种东西她才能敞开心扉,自由进出。我以为林黛玉是真情,真性,真我!对美的敏感和挑剔,等闲事物不能靠近。她过分地燃烧自己,明艳灿烂,与美同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