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碧桂园再次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并以335.7亿美元(人民币2269亿元)营收排第353位,较上年跃升114位。
但站上新高度的另一边,它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新挑战。
1
7月26日晚,安徽六安,碧桂园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导致6人死亡。
事后不久,碧桂园发布声明,称它已通知所有施工合作单位立即停工,彻底排查和整改安全隐患。
它早该这样了。
在此之前,碧桂园就已事故频发,备受关注与质疑。
6月24日,碧桂园上海奉贤项目售楼处模架坍塌,造成1人死亡,9人受伤。
7月12日,碧桂园杭州萧山项目地基裂痕,路面塌方,让紧邻项目的一栋三层小楼成了危房。
“人血”流淌、地塌楼危之外,碧桂园还因一则“鸡血”新闻被推到舆论风口。
7月16日,网上流传碧桂园漳州御江府项目集体“喝鸡血”召开誓师大会。现场流出的图片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
15天冲刺4000万,全力以赴,使命必达。
虽然碧桂园漳州项目工作人员随即回应称,没有真的喝鸡血,只是形式而已,“喝鸡血的话,太不人性化了,而且有寄生虫,不可能喝的。”集团也火速发布了关于区域项目加强内部管控的提示,自我批评称此举给企业品牌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但这紧急提示显然没能改变碧桂园的“厄运”,提示才不过10天,就又有了更严重的六安事故,以及6个生命的逝去……
2
众多舆论都认为,碧桂园的事故频发,与其极力倡导和贯彻的经营管理文化有关。
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往往取决于它有一个什么样的老板。
公开信息里,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喜欢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个农民,书读得少,很多事情听不懂,人笨。我没有背景,违法违规的事绝对不干。
但在2017年年底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中,作者笔下的杨国强却是另一个形象。该书的作者吴建斌曾是碧桂园的首席财务官,他在书中披露了不少有关杨国强的故事,其中一些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据书中的描述,杨国强曾对吴建斌说:“我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像个疯子。”而且还曾有过一系列的强势话语,比如:
“你想想,我能请400个博士(目前已超过千名),估计全世界企业都没有这么干的;不景气的房产环境下,我能指示再买300块地,估计全国都没有……”
碧桂园的发展,也是反复印证着杨国强的强势领导和敢破常规。
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碧桂园打击沉重,各地工程大面积停工缓建,股价跌了九成,杨国强带领公司,边哭边唱着国歌和《国际歌》,煎熬地挺了过来。
包括对《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本书,杨国强也是展现出强势的一面。据说,他不但买光了这本书,甚至还要求作者将已送给朋友的样书统统收回。
如果这是真的,杨国强的确是有些“不按常规出牌,像个疯子”。
但常规之所以是常规,自有它的道理,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3
“有机会要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是杨国强反复强调的目标。
如何做到第一?他的杀手锏是“高周转”。
“我们低成本拿地,快速开发,配套到位,低价开盘……这样的速度别人做不到,这样的把控,别人做不到,我杨国强能做到。”
碧桂园的“高周转”在业内成名已久。有房产商就表示:“很多地产圈的人都很羡慕碧桂园的做法,只恨自己的制度和管理做不到碧桂园那样的周转速度。”
今年以来,碧桂园的“高周转”更被不断推到新境界。
碧桂园有关高周转文件
有报道称,碧桂园已将“高周转”标准由“456”(拿地之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正、6个月资金再周转)提高到了“不可能完成”的“345”,其总裁莫斌为贯彻这一目标,还曾一周内连签三份内部加急文件。
“高周转”之下的碧桂园就像一家高效运转的房屋工厂,流水线一样地盖房子,但它这条流水线相比一般工厂却有不少的特殊性:
一是劳动密集性,要让规划设计与施工像自动化生产线一样高速运转,必须有人力像机器一样不停息;
二是如果有政府配合乃至天时地利的不确定性,生产线中的任何一项不如预期,就得在施工周期和流程上再探讨,才有可能确保整体的如期完成。
但房子要成其为房子,很多周期和流程是不能赶,不能省的,否则就会埋下隐患,甚至立即爆发成事故。
事实上,碧桂园并不是第一个强调“高周转”的房产公司。10多年前,万科就这么干过,王石也曾用“5986”(拿地后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产品必须六成是住宅)来描述万科的高周转模式。
但2010年之后不久,万科逐渐放弃了对这一模式的死守。理由是,这会导致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社区品质,以及财务安全等问题。
万科放弃的事情,碧桂园却要做到更高难度和水平,是因为它掌握了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万科所不能解决的安全,质量,品质等等问题吗?
但站上新高度的另一边,它也正面临越来越大的新挑战。
1
7月26日晚,安徽六安,碧桂园建筑工地发生坍塌事故,导致6人死亡。
事后不久,碧桂园发布声明,称它已通知所有施工合作单位立即停工,彻底排查和整改安全隐患。
它早该这样了。
在此之前,碧桂园就已事故频发,备受关注与质疑。
6月24日,碧桂园上海奉贤项目售楼处模架坍塌,造成1人死亡,9人受伤。
7月12日,碧桂园杭州萧山项目地基裂痕,路面塌方,让紧邻项目的一栋三层小楼成了危房。
“人血”流淌、地塌楼危之外,碧桂园还因一则“鸡血”新闻被推到舆论风口。
7月16日,网上流传碧桂园漳州御江府项目集体“喝鸡血”召开誓师大会。现场流出的图片上醒目地写着一行大字:
15天冲刺4000万,全力以赴,使命必达。
虽然碧桂园漳州项目工作人员随即回应称,没有真的喝鸡血,只是形式而已,“喝鸡血的话,太不人性化了,而且有寄生虫,不可能喝的。”集团也火速发布了关于区域项目加强内部管控的提示,自我批评称此举给企业品牌带来极其恶劣的影响。
但这紧急提示显然没能改变碧桂园的“厄运”,提示才不过10天,就又有了更严重的六安事故,以及6个生命的逝去……
2
众多舆论都认为,碧桂园的事故频发,与其极力倡导和贯彻的经营管理文化有关。
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文化往往取决于它有一个什么样的老板。
公开信息里,碧桂园的老板杨国强喜欢这样介绍自己:我是个农民,书读得少,很多事情听不懂,人笨。我没有背景,违法违规的事绝对不干。
但在2017年年底中信出版社出版的《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中,作者笔下的杨国强却是另一个形象。该书的作者吴建斌曾是碧桂园的首席财务官,他在书中披露了不少有关杨国强的故事,其中一些情节令人印象深刻。
据书中的描述,杨国强曾对吴建斌说:“我是一个不按常规出牌的人,像个疯子。”而且还曾有过一系列的强势话语,比如:
“你想想,我能请400个博士(目前已超过千名),估计全世界企业都没有这么干的;不景气的房产环境下,我能指示再买300块地,估计全国都没有……”
碧桂园的发展,也是反复印证着杨国强的强势领导和敢破常规。
2008年的金融海啸对碧桂园打击沉重,各地工程大面积停工缓建,股价跌了九成,杨国强带领公司,边哭边唱着国歌和《国际歌》,煎熬地挺了过来。
包括对《我在碧桂园的1000天》这本书,杨国强也是展现出强势的一面。据说,他不但买光了这本书,甚至还要求作者将已送给朋友的样书统统收回。
如果这是真的,杨国强的确是有些“不按常规出牌,像个疯子”。
但常规之所以是常规,自有它的道理,以及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
3
“有机会要做中国第一,世界第一”,是杨国强反复强调的目标。
如何做到第一?他的杀手锏是“高周转”。
“我们低成本拿地,快速开发,配套到位,低价开盘……这样的速度别人做不到,这样的把控,别人做不到,我杨国强能做到。”
碧桂园的“高周转”在业内成名已久。有房产商就表示:“很多地产圈的人都很羡慕碧桂园的做法,只恨自己的制度和管理做不到碧桂园那样的周转速度。”
今年以来,碧桂园的“高周转”更被不断推到新境界。
碧桂园有关高周转文件
有报道称,碧桂园已将“高周转”标准由“456”(拿地之后4个月开盘、5个月资金回正、6个月资金再周转)提高到了“不可能完成”的“345”,其总裁莫斌为贯彻这一目标,还曾一周内连签三份内部加急文件。
“高周转”之下的碧桂园就像一家高效运转的房屋工厂,流水线一样地盖房子,但它这条流水线相比一般工厂却有不少的特殊性:
一是劳动密集性,要让规划设计与施工像自动化生产线一样高速运转,必须有人力像机器一样不停息;
二是如果有政府配合乃至天时地利的不确定性,生产线中的任何一项不如预期,就得在施工周期和流程上再探讨,才有可能确保整体的如期完成。
但房子要成其为房子,很多周期和流程是不能赶,不能省的,否则就会埋下隐患,甚至立即爆发成事故。
事实上,碧桂园并不是第一个强调“高周转”的房产公司。10多年前,万科就这么干过,王石也曾用“5986”(拿地后5个月动工、9个月销售、第一个月售出八成、产品必须六成是住宅)来描述万科的高周转模式。
但2010年之后不久,万科逐渐放弃了对这一模式的死守。理由是,这会导致施工安全、工程质量、社区品质,以及财务安全等问题。
万科放弃的事情,碧桂园却要做到更高难度和水平,是因为它掌握了更好的办法可以解决万科所不能解决的安全,质量,品质等等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