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千万不能有这些问题
做投资以来,我学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创业者的素质很大程度是与生俱来的,不见得真是哪天才决定的。每一个人心里大概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创业。
也曾经有不少人问我:李老师,你帮我分析一下,我是应该创业呢,还是应该就业?我要不要出国回来再开始?
我每次都不太忍心回答,因为如果你还要问的话,那就不要创业。那些真正成功概率最高的人是不需要问这些问题的。
但更令人担心的问题往往是这几个方面:
① 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共性需求。创业者常常会陷入一个挑战,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注在某种产业或方向上,认为自己的需求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够突破一些困难。这种感情流露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很多创业失败的案例就发生在0-3岁孩子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建议,所有0-3岁孩子的父母如果想创业,一定先审视一下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够的人群。有时候做一件事情要顺势而为,逆势而为对创业挑战很大。
② 把事情讲的太远、太宏伟。整个VC行业的投资其实并不是一次到位的,VC希望创业者能够描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然后给创业者足够的资金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好处就是估值可以不断成长,投资人可以不断介入,企业可以一轮一轮获得融资。这是人类过去100年经过很多智慧累计的融资方式。当然也有缺点,可能会让人更短视,只看18个月,但是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模式存在。
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接受这个游戏规则,不要把什么事讲得太远、太宏伟,让投资人不知道钱进去会发生什么。如果创业者可以把业务切分成18个月一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投资人更能接受这种符合游戏规则的企业。
做投资以来,我学到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创业者的素质很大程度是与生俱来的,不见得真是哪天才决定的。每一个人心里大概都知道自己适不适合创业。
也曾经有不少人问我:李老师,你帮我分析一下,我是应该创业呢,还是应该就业?我要不要出国回来再开始?
我每次都不太忍心回答,因为如果你还要问的话,那就不要创业。那些真正成功概率最高的人是不需要问这些问题的。
但更令人担心的问题往往是这几个方面:
① 把自己的需求当成共性需求。创业者常常会陷入一个挑战,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和需求灌注在某种产业或方向上,认为自己的需求一定具有代表性,能够突破一些困难。这种感情流露最常见的就是父母,想着如何帮助更多的父母和孩子。很多创业失败的案例就发生在0-3岁孩子的父母身上。
所以我建议,所有0-3岁孩子的父母如果想创业,一定先审视一下自己的需求是不是有足够的人群。有时候做一件事情要顺势而为,逆势而为对创业挑战很大。
② 把事情讲的太远、太宏伟。整个VC行业的投资其实并不是一次到位的,VC希望创业者能够描述一个阶段性的目标,然后给创业者足够的资金达到这个目标。这个目标通常是一年到一年半之内,好处就是估值可以不断成长,投资人可以不断介入,企业可以一轮一轮获得融资。这是人类过去100年经过很多智慧累计的融资方式。当然也有缺点,可能会让人更短视,只看18个月,但是目前确实没有更好的模式存在。
所以作为一个创业者,应该接受这个游戏规则,不要把什么事讲得太远、太宏伟,让投资人不知道钱进去会发生什么。如果创业者可以把业务切分成18个月一个阶段,制定阶段性目标,投资人更能接受这种符合游戏规则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