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红虎:5次失败之后再出发
徐红虎,暨南大学2003级广告系毕业生。如今,距离他第一次创业,已经10多年时间过去了。这期间,他6次创业。
2004年,徐红虎开始做关于电脑桌面的广告投放系统。“当时,大概控制了包括大学、网吧在内的6万余家电脑桌面,说起来这个成绩还算是不错的。”但是,也正是这个成绩,让徐红虎放松了警惕,“处在大二这个脑洞大开的年纪,想法自然特别多”。
在做广告投放系统的过程中,徐红虎又发现了比这“更大”的事业。于是,他转战到玩图当中,所涉及的领域从电脑桌面延伸到了网页、手机、体恤衫、DIY定制……
“产业链拉得太长,资源需求就越来越大,最后只能是望洋兴叹。如果当时只专心去做电脑桌面这一方面的开发,对这一领域的掌控也就越来越有把握。”徐红虎将第一次创业失败总结为对商业模式的认知不足。
徐红虎的第二次创业失败,与熊超的第一次失败有点类似。
“2006年,发现很多人不会写博客里长篇大论的文章,而qq个性签名却很火。于是就想做一个既有文字又可配图、跟现在的微博一样性质的‘短博客’。然而,投资方说没价值,老师同学也说没价值。于是在这样一种外界太多声音不认可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怀疑,可能我们的东西真的没有市场前景。”徐红虎选择了放弃。
“3年后,新浪微博横空出世,自己心里难免悔恨,如果我们坚持做下去,极有可能获得成功。”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徐红虎都觉得这是一次“尴尬的失败”。
此后,徐红虎又做了几个项目,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徐红虎渐渐领悟到,自己对于社会驾驭能力和资源把控的能力太有限,对于商业模式、互联网运营技术也都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在总结整理经验教训的同时,又开始了第五次创业。
第五次创业,徐红虎想要建立一个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自行车交易平台。“因为有前几次创业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所以网站的推广运营都比较顺利”,然而新的问题找上门来。“梅雨季节的广东几乎天天下雨,而我们当时的仓库又是那种租金很低的平房,结果自行车全部生锈了”。
第五次失败的经历让徐红虎领悟到,原来创业过程中的每一节点都是有学问的,“本以为什么方面都考虑到了,偏偏仓储管理不在我的知识范畴之内”。因为创业失败,徐红虎负债累累。他暗下决心,3年之内不再创业。
“随后,经过两三年的成长积累,社会人脉和资源也都统筹得不错,这个时候发觉自己尽管状态越来越好,岗位越来越高,但是离互联网创业的梦想却越来越远”。于是,几个有梦想的青年再次聚到了一起,“我们发现社会公共服务这个领域还未被大型互联网公司介入,那么这个领域将来必定是一片蓝海,这是个很值得我们去做的一项事业”。徐红虎再度迎来创业的春天——在团广州市委与南方都市报社共同帮助下开启了新的事业——全国首家公益社交平台志愿时。
毛陈:太过自信让我们沿错误方向走得很远
同样是在2012年,南方医科大学大四学生毛陈开始第一次创业。
身为学生会主席的毛陈,把学校里擅长摄影、平面设计等的同学聚到一起,建立了一个针对校园的文化传媒工作室。“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还给我们投了10万元,让我们买设备、租场地”。
但是,“因为当时还是学生,需要上课,对创业也不是很懂,所以项目整体的运作比较松散。”毛陈回忆,整个项目运行了一年后,团队受到了一个致命性的打击,“我们团队里面基本上都是学医学的学生,到了大三之后学业压力非常重,再加上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创业,更多的是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有些队员开始提出退出团队”。
随后,毛陈的整个团队出现了很大的震动。一个接一个的人提出退出,在这种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团队成员所剩无几。“大家都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各方面人才的配备都不是很到位,对于公司化的运作没有经验。仅仅只是几个同学,有创业的兴趣,然后为了挣钱,就凑到一起,甚至连创业的决心也不坚定”。
通过第一次创业,让毛陈明白创业决心、团队和商业化管理非常重要。这时,他自己也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中:“到底自己是适合创业还是就业?”后来,在找实习工作的过程中,面试官鼓励他去创业,这让他很受鼓舞。“在那之后我很认真地想了几天,然后下定了创业的决心”。
第二次创业,是与同学一起做避孕丁字裤的项目。“当时这个项目做出来,还登上了广州《羊城晚报》的头版,陆续还有许多网络媒体来采访我们。我们当时也参加了第一届广州青年文化创意创业大赛,团广州市委觉得我们这个创意不错,给我们对接了一个投资方,并且给予我们200万元的投资”。
然而,令毛陈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问题出在了投资方身上。“我们的投资方以往主要是投资在酒店、房地产这样的实业上,给我们投资没多久,就赶上整个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投资方没钱了,我们200万元的投资也就落空了。”毛陈只好另找投资方,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又遇到了问题。“投资方看我们大多是学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管理的经验,所以都不敢投。再加上当时自己虽然有决心,但是其他的团队成员决心还是不够。有些人总想着创业、就业两头兼顾,项目暂时被搁置了”。
但毛陈并没有放弃。在参加比赛的时候,毛陈发现,很多团队都是在做移动互联网项目,受他们的启发,毛陈将移动互联网项目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目前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投资方。
毛陈说:“前两次的创业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而要想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首先必须要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其次你要清楚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建立你的团队,你去哪里能够挖到你想要的这些人才。最后你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但同时我们也要怀有梦想,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太过自信只会让我们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得很远,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
徐红虎,暨南大学2003级广告系毕业生。如今,距离他第一次创业,已经10多年时间过去了。这期间,他6次创业。
2004年,徐红虎开始做关于电脑桌面的广告投放系统。“当时,大概控制了包括大学、网吧在内的6万余家电脑桌面,说起来这个成绩还算是不错的。”但是,也正是这个成绩,让徐红虎放松了警惕,“处在大二这个脑洞大开的年纪,想法自然特别多”。
在做广告投放系统的过程中,徐红虎又发现了比这“更大”的事业。于是,他转战到玩图当中,所涉及的领域从电脑桌面延伸到了网页、手机、体恤衫、DIY定制……
“产业链拉得太长,资源需求就越来越大,最后只能是望洋兴叹。如果当时只专心去做电脑桌面这一方面的开发,对这一领域的掌控也就越来越有把握。”徐红虎将第一次创业失败总结为对商业模式的认知不足。
徐红虎的第二次创业失败,与熊超的第一次失败有点类似。
“2006年,发现很多人不会写博客里长篇大论的文章,而qq个性签名却很火。于是就想做一个既有文字又可配图、跟现在的微博一样性质的‘短博客’。然而,投资方说没价值,老师同学也说没价值。于是在这样一种外界太多声音不认可的情况下,我们不得不怀疑,可能我们的东西真的没有市场前景。”徐红虎选择了放弃。
“3年后,新浪微博横空出世,自己心里难免悔恨,如果我们坚持做下去,极有可能获得成功。”直到现在回想起来,徐红虎都觉得这是一次“尴尬的失败”。
此后,徐红虎又做了几个项目,几乎都以失败告终。
经历了几次失败后,徐红虎渐渐领悟到,自己对于社会驾驭能力和资源把控的能力太有限,对于商业模式、互联网运营技术也都不是很清楚。于是,他在总结整理经验教训的同时,又开始了第五次创业。
第五次创业,徐红虎想要建立一个面向大学生的互联网自行车交易平台。“因为有前几次创业积累下来的经验教训,所以网站的推广运营都比较顺利”,然而新的问题找上门来。“梅雨季节的广东几乎天天下雨,而我们当时的仓库又是那种租金很低的平房,结果自行车全部生锈了”。
第五次失败的经历让徐红虎领悟到,原来创业过程中的每一节点都是有学问的,“本以为什么方面都考虑到了,偏偏仓储管理不在我的知识范畴之内”。因为创业失败,徐红虎负债累累。他暗下决心,3年之内不再创业。
“随后,经过两三年的成长积累,社会人脉和资源也都统筹得不错,这个时候发觉自己尽管状态越来越好,岗位越来越高,但是离互联网创业的梦想却越来越远”。于是,几个有梦想的青年再次聚到了一起,“我们发现社会公共服务这个领域还未被大型互联网公司介入,那么这个领域将来必定是一片蓝海,这是个很值得我们去做的一项事业”。徐红虎再度迎来创业的春天——在团广州市委与南方都市报社共同帮助下开启了新的事业——全国首家公益社交平台志愿时。
毛陈:太过自信让我们沿错误方向走得很远
同样是在2012年,南方医科大学大四学生毛陈开始第一次创业。
身为学生会主席的毛陈,把学校里擅长摄影、平面设计等的同学聚到一起,建立了一个针对校园的文化传媒工作室。“刚建立起来的时候,得到了学校老师的支持,还给我们投了10万元,让我们买设备、租场地”。
但是,“因为当时还是学生,需要上课,对创业也不是很懂,所以项目整体的运作比较松散。”毛陈回忆,整个项目运行了一年后,团队受到了一个致命性的打击,“我们团队里面基本上都是学医学的学生,到了大三之后学业压力非常重,再加上来自父母的压力——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去创业,更多的是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好好学习,有一个稳定的工作。所以这个时候有些队员开始提出退出团队”。
随后,毛陈的整个团队出现了很大的震动。一个接一个的人提出退出,在这种破窗效应的影响下,团队成员所剩无几。“大家都是医学专业的学生,所以各方面人才的配备都不是很到位,对于公司化的运作没有经验。仅仅只是几个同学,有创业的兴趣,然后为了挣钱,就凑到一起,甚至连创业的决心也不坚定”。
通过第一次创业,让毛陈明白创业决心、团队和商业化管理非常重要。这时,他自己也陷入一种迷茫的状态中:“到底自己是适合创业还是就业?”后来,在找实习工作的过程中,面试官鼓励他去创业,这让他很受鼓舞。“在那之后我很认真地想了几天,然后下定了创业的决心”。
第二次创业,是与同学一起做避孕丁字裤的项目。“当时这个项目做出来,还登上了广州《羊城晚报》的头版,陆续还有许多网络媒体来采访我们。我们当时也参加了第一届广州青年文化创意创业大赛,团广州市委觉得我们这个创意不错,给我们对接了一个投资方,并且给予我们200万元的投资”。
然而,令毛陈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问题出在了投资方身上。“我们的投资方以往主要是投资在酒店、房地产这样的实业上,给我们投资没多久,就赶上整个房地产行业不景气。投资方没钱了,我们200万元的投资也就落空了。”毛陈只好另找投资方,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又遇到了问题。“投资方看我们大多是学医学专业的学生,没有什么管理的经验,所以都不敢投。再加上当时自己虽然有决心,但是其他的团队成员决心还是不够。有些人总想着创业、就业两头兼顾,项目暂时被搁置了”。
但毛陈并没有放弃。在参加比赛的时候,毛陈发现,很多团队都是在做移动互联网项目,受他们的启发,毛陈将移动互联网项目与自己所学专业结合,目前也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投资方。
毛陈说:“前两次的创业经历让我深刻地明白了团队的重要性。而要想组建一个专业的团队,首先必须要具有资源整合的能力和快速学习的能力。其次你要清楚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来建立你的团队,你去哪里能够挖到你想要的这些人才。最后你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和坚定的信念。但同时我们也要怀有梦想,不能为了创业而创业,太过自信只会让我们沿着错误的方向走得很远,要有自我反思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