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之年,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正在快步发展。为了进一步净化金融行业发展生态、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8月8日下午,由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办的“2018年江苏省普惠金融创新发展论坛”在江苏强业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总部紫东国际创意园B7幢6楼举行,众多金融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普惠金融发展新蓝海。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雷先生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普惠金融在新时代金融发展中所作的贡献,认为普惠金融应当与传统金融相辅相成,弥补了传统金融在资源配置、地域分布上的不足,进一步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触角,对于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最远一公里”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此外孟雷主任还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与期冀:第一,要继续坚持“普惠百姓”的思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要兼顾盈利性,做到自力更生、茁壮成长;第三,要积极与金融科技融合,发挥价值效益最大化。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雷与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岷峰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常委张维教授等共同揭幕,正式发布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葛和平对蓝皮书进行了详细解读。《蓝皮书》立足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深入分析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针对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振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蓝皮书》还强调金融科技在促进江苏省金融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强调普惠金融机构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增加金融服务覆盖面,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的“共赢”。
东南大学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清烈教授为《蓝皮书》做书评时表示,近年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而促进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江苏省作为普惠金融重点布局的省份,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大量且有效的工作。江苏普惠金融的发展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长尾客户为着力点,以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了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汪祖刚则表示,《蓝皮书》分析了江苏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背景、优势以及不足,并从金融深度、广度、使用度、规模度和涉入度等维度,制定了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13个市做了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江苏各地可以根据《蓝皮书》的指引,从建立金融服务与保障体系,扩展金融服务覆盖率,征信系统的接入,规范互联网金融,技术引领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推动江苏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随后,在主题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圆桌会议中,多位普惠金融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人员共话普惠金融既“普”又“惠”的发展之道,用新颖的思想碰撞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火花。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赵成国教授提出金融科技的加入促进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渗入,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科技相关技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有网络的地方就能有服务,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让“老少边穷”地区能够与城市享受同等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了“普惠”的意义。南京审计大学张维教授则从安全性方面对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进行了探讨。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春应副教授认为金融科技是将服务下沉到长尾客户中去,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等长尾客户“难以自证”信用的难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荀勇则认为,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为普惠金融工程的发展在不断地通过模式创新、技术迭代、服务升级进行尝试、试错、纠正和落地,其强劲的发展驱动力在于普惠金融强大的生命力。长江金融工作室研究员徐阳洋从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可以天然结合的视角出发,认为金融科技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让以往难以覆盖的草根基层和长尾用户能接触到便捷的数字移动技术服务,从而拓宽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岷峰博士最后总结道,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当中既要注重实现普惠金融的“普”,又需注重落实普惠金融的“惠”,只有把“普”与“惠”的双重金融基因植入到实体经济当中,普惠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未来金融领域的新蓝海,从而实现普惠金融既“普”又“惠”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环节,还举行了新书赠送仪式。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雷先生分别向南京审计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部分会员单位赠送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2018)》,以供上述行业学术机构和协会会员单位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雷先生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普惠金融在新时代金融发展中所作的贡献,认为普惠金融应当与传统金融相辅相成,弥补了传统金融在资源配置、地域分布上的不足,进一步延伸了金融服务的触角,对于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和“最远一公里”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此外孟雷主任还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提出以下几点展望与期冀:第一,要继续坚持“普惠百姓”的思想,为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提供有力支撑;第二,要兼顾盈利性,做到自力更生、茁壮成长;第三,要积极与金融科技融合,发挥价值效益最大化。
在此次论坛上,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雷与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岷峰博士、南京审计大学党委常委张维教授等共同揭幕,正式发布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2018)》(以下简称《蓝皮书》),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葛和平对蓝皮书进行了详细解读。《蓝皮书》立足于江苏省经济社会发展实情,深入分析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的现状,针对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对实体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振兴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同时,《蓝皮书》还强调金融科技在促进江苏省金融产业转型升级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手段打造金融科技服务平台,同时强调普惠金融机构要运用现代金融科技手段增加金融服务覆盖面,实现政府、企业、个人的“共赢”。
东南大学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清烈教授为《蓝皮书》做书评时表示,近年来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江苏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进而促进江苏实体经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江苏省作为普惠金融重点布局的省份,在普惠金融方面做了大量且有效的工作。江苏普惠金融的发展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长尾客户为着力点,以长尾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出发点,实现了普惠金融服务的包容性,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增加了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汪祖刚则表示,《蓝皮书》分析了江苏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背景、优势以及不足,并从金融深度、广度、使用度、规模度和涉入度等维度,制定了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江苏13个市做了普惠金融发展评价。江苏各地可以根据《蓝皮书》的指引,从建立金融服务与保障体系,扩展金融服务覆盖率,征信系统的接入,规范互联网金融,技术引领普惠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推动江苏普惠金融的创新与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随后,在主题为“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的圆桌会议中,多位普惠金融的专家学者、资深从业人员共话普惠金融既“普”又“惠”的发展之道,用新颖的思想碰撞出普惠金融发展的新火花。
南京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主任赵成国教授提出金融科技的加入促进了普惠金融“最后一公里”的渗入,普惠金融通过金融科技相关技术,打破了空间的限制,让有网络的地方就能有服务,切切实实的做到了让“老少边穷”地区能够与城市享受同等金融服务,真正实现了“普惠”的意义。南京审计大学张维教授则从安全性方面对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进行了探讨。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周春应副教授认为金融科技是将服务下沉到长尾客户中去,践行普惠金融理念,有助于解决小微企业和中低收入群体等长尾客户“难以自证”信用的难题,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实问题,推动普惠金融发展。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荀勇则认为,以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新兴金融为普惠金融工程的发展在不断地通过模式创新、技术迭代、服务升级进行尝试、试错、纠正和落地,其强劲的发展驱动力在于普惠金融强大的生命力。长江金融工作室研究员徐阳洋从金融科技与普惠金融可以天然结合的视角出发,认为金融科技大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成本,让以往难以覆盖的草根基层和长尾用户能接触到便捷的数字移动技术服务,从而拓宽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南京财经大学江苏创新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陆岷峰博士最后总结道,普惠金融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当中既要注重实现普惠金融的“普”,又需注重落实普惠金融的“惠”,只有把“普”与“惠”的双重金融基因植入到实体经济当中,普惠金融才能真正成为未来金融领域的新蓝海,从而实现普惠金融既“普”又“惠”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本次论坛的最后环节,还举行了新书赠送仪式。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孟雷先生分别向南京审计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江苏省互联网金融协会部分会员单位赠送了《江苏省普惠金融发展报告蓝皮书(2018)》,以供上述行业学术机构和协会会员单位做理论研究和实践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