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98,459贴子:74,065,035

量子态的夏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夏朝是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由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后,一直延续到夏桀,被商汤所推翻,这都是我们在中小学历史课上所学到的。夏朝是否存在还需要怀疑吗?但是现在常听到有人说夏朝的存在受到了质疑,这又是为什么呢?今天留史君就跟您聊一聊夏朝的事。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8-10 21:45回复
    《史记▪夏本纪》较为详细的记录了夏朝的历史,其它包括《竹书记年》、《尚书》、《左传》等古籍中也都提到了夏朝,应该说古人本来对此是深信不疑的。到了民国时期,夏朝的信史地位开始动摇,主要原因是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种新的历史研究学术流派——古史辨派出现了。古史辨派又称疑古派,以顾颉刚、钱玄同等为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主张吸收西方近代社会学、考古学等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其中顾颉刚提出了著名的“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认为“时代愈后,传说中的古史期愈长”;“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虽然“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据此,他提出要打破“民族出于一统”,“地域向来一统”,“古史为黄金世界”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简单来说就是认为越早的历史,后人加入的私货越多,也就越不靠谱。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8-10 21:46
    回复
      2025-05-23 04:05:17
      广告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08-10 21:46
      回复
        受古史辨派思想的影响,夏朝的存在开始受到怀疑,主要原因在于有关夏朝的各种文献资料,大多晚出于夏朝数百年之后,最早也到了春秋时期,特别是系统记载夏史的《史记▪夏本纪》更是晚于夏朝一千四五百年。所以顾颉刚、童书业联名发表的《夏史三论》主张“我们不该用了战国以下的记载来决定商周以前的史实”,认为“夏代史本来只是传说的堆积”。当然古史辨派也不是要全盘否定夏代,对于质疑,他们也提出“好在夏代都邑在传说中不在少数,奉劝诸君,还是到这些遗址中做发掘的工作,检出真实的证据给我们瞧吧!”意思是说既然文献记载不靠谱,我们只认考古证据。也就是说“古史辨派”并不是不承认夏朝,而是提出需要用现代考古的方法来证实夏朝存在。但是后来有人受“古史辨派”思想的启发,提出了夏朝并不存在,甚至是周朝人编造出来的。至于周朝人为什么这么无聊非要编造个夏朝出来呢?他们的解释是周朝人是出于政治目的,为了证明自己推翻商朝的合理性(因为之前商朝也是这么推翻夏朝的)。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8-10 21:47
        回复
          当时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比如王国维先生倡导“二重证据法”,提出“吾辈生于今日,幸于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我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份,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也就是主张要将考古发掘的材料与古籍记载的内容结合起来考证古史。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08-10 21:47
          回复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王国维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通过对甲骨文中对商王朝先公先王记载的研究,他考证出《史记▪殷本纪》所记载的商王朝世系是可信的。1928年开始的对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了商代是真实存在的,有关商代的传世文献记载并不是无稽之谈。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8-08-10 21:47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8-10 21:48
              回复
                在殷商考古成果的鼓舞下,对于夏朝的考古研究也在上个世纪的3、40年代逐步开展,但是受到抗日战争的影响,无法开展大规模的遗址发掘,只能是在文献考证的基础上,对已发现的遗址进行对应,这时有人提出才发现不久的仰韶文化属于夏文化。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8-08-10 21:48
                回复
                  2025-05-23 03:59:17
                  广告
                  新中国成立后,又有人提出了龙山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伴随着新中国田野考古的开展,二里岗文化遗址和郑州商城先后被发现,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和殷墟之间的时代空缺逐渐被填补。此时,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洛达庙遗存成了学者眼中探寻夏文化的线索。
                  古史学家徐旭生先生通过对夏代历史资料的全面梳理考证,认为两个地区与夏人活动密切相关,值得特别重视,即河南西部的洛阳平原附近和晋西南的汾水下游地区。1959年,已过古稀之年的徐老亲自带队到河南西部进行“夏墟”调查,成为正式启动考古学方法“探索夏文化”的标志,而调查的最大收获,就是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ps:70年代末,社科院考古所又在晋西南发现了陶寺遗址,徐老圈定的两个区域都有重大发现。)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8-08-10 21:4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8-08-10 21:49
                    回复
                      首先从时间和空间上,二里头和文献中的夏代都能够基本对应。其次从目前考古发掘的结果来看,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同一时期最具有王朝气象的。二里头遗址存在一个围墙围起来的,十万平米左右的宫城,里面有十来座宫殿,沿着中轴线呈对称分布,这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群和最早的宫城。宫城的南侧还有一处用围墙围起来的区域,里面是专门制作青铜器和绿松石的高级手工作坊,这是也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二里头遗址出土的武器、工具、玉石器开始出现大型化、仪式化发展,出现了青铜器与身份相联系的理念。二里头还发现了最早的车辙痕迹,将中国发明双轮车辆的年代前推了300多年。并且,二里头文化对于我国其他地区有辐射性的影响,它的宫殿建筑模式以及青铜器、玉器的礼制对其它地区后来的文化产生了影响。例如牙璋这一玉器样式,不仅扩散到了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甚至传播到了在四川盆地的三星堆、岭南地区的香港,甚至越南北部,可见其影响范围之广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8-08-10 21:4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8-08-10 21:50
                        回复
                          从1959年至今,除特殊原因中断了数年外,对于二里头遗址的发掘一直在持续不断的进行。夏鼐先生提出“二里头文化”的概念,得到了一致认可,现在一般认为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对于二里头文化与夏代的关系,也有多种说法,主要有: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是夏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一、二期文化是夏代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二里头一至四期文化都是夏代文化,河南龙山文化则不是;二里头文化是先商文化,时代上相当于夏代,但不是夏文化。主要争论的内容是二里头是不是商早期的都城所在地。随着上世纪80年代,偃师商城和郑州小双桥遗址的发现,更多的学者接受了二里头一至四期文化都是夏代文化的观点。但是对于夏文化的上限,还有一些争议,比如有人提出陶寺文化也属于夏文化。这些讨论都涉及到了夏文化的上下限的问题。我们知道殷墟是商代的中期,那么比殷墟早的文化,可能是夏代,也可能是商代的早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8-08-10 21:54
                          回复
                            二里头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器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8-08-10 21:55
                            回复
                              2025-05-23 03:53:17
                              广告
                              199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开始实施,经过多年的研究,最终提出的结论是一部分龙山文化到二里头文化是夏,即与上述第一种观点一致。对于这一结论,也有学者提出不同意见,认为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文化存在较大差异,属于不同性质的考古学文化,很难找到继承关系。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8-08-10 2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