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吧 关注:207,256贴子:1,432,533
  • 10回复贴,共1

谁能跟我说一下关于唐朝刚建国的时候,跟突厥的关系。尤其是东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谁能跟我说一下关于唐朝刚建国的时候,跟突厥的关系。尤其是东突厥西突厥,我感觉我搞混了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8-11 18:53回复
    颉利继位后唐突一直在开战,唐守,突厥攻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8-11 19:03
    回复
      在武德八年以前,唐朝与突厥是平等的,用平定的“敌国礼”。从武德八年开始,唐朝用对待臣属的诏敕对待突厥。再后来唐太宗出兵攻灭突厥国,并且在突厥建立了统治,统治突厥。
      《资治通鉴》记载:武德八年……先是,上与突厥书用敌国礼,秋,七月,甲辰,上谓侍臣曰:“突厥贪婪无厌,朕将征之,自今勿复为书,皆用诏敕。”
      由此记载可知,武德八年之前,李渊与突厥用的是“敌国礼”,这是基本平等的,没有称臣;而从武德八年开始,李渊用诏敕,把突厥当臣,把突厥放在了比自己低的位置,这就更不是称臣于突厥了。之后李世民登基,更没有称臣于突厥。


      IP属地:山东3楼2018-08-11 22:47
      回复
        李渊起兵之前,隋朝已经统鎻治崩溃、名存实亡。 李渊起兵时地盘极小、只有太原,因为隋炀帝留下的恶劣形势,为了防止突厥与刘鎻武周攻打,李渊才暂时结好突厥。后来李渊建立唐朝之后,不久就与突厥开战。唐朝一面逐步打败众多敌人,扩张,进行统一战争,另一面抵御突厥,还消灭突厥支持的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还分化突厥。
        [
        历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指出:隋末华夏弱,而突厥极强,突厥可汗想要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而华夏有不世出之人杰李世民,李渊李世民数年苦战,不仅统一,还抵御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做拓跋道武帝第二、取得中原的企图,因而保卫了华夏民鎻族几千年的文明;还消灭了突厥支持的多个割据势力,削弱了突厥的力量,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
        ]
        唐朝的力量上升,唐朝还削弱突厥可汗的力量与威望。之后渭水之盟,是因为唐朝内讧(玄武门之变等)导致的偶然情况,建成余党罗艺放突厥南下,突厥趁机入寇。
        《旧唐书》 卷一百九十四上 列传第一百四十四上 对渭水之盟的记载:
        太宗与侍中高鎻士廉、中书令房玄龄、将军周范驰六骑幸渭水之上,与颉利隔津而语,责以负约。其酋帅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众军继至,颉利见军容大盛,又知思力就拘,由是大惧。太宗独与颉利临水交言,麾诸军却而阵焉。萧瑀以轻敌固谏于马前,上曰:“吾已筹之,非卿所知也。突厥所以扫其境内,直入渭滨,应是闻我国家初有内难,朕又新登九五,将谓不敢拒之。朕若闭门,虏必大掠,强弱之势,在今一举。朕故独出,以示轻之;又耀军容,使知必战。事出不意,乖其本图,虏入既深,理当自惧。与战则必克,与和则必固,制鎻服匈奴,自兹始矣!”是日,颉利请和,诏许焉。车驾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刑白马与颉利同盟于便桥之上,颉利引兵而退。萧瑀进曰 :“初,颉利之未和也,谋臣猛将多请战,而陛下不纳,臣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 :“我观突厥之兵,虽众而不整,君臣之计,唯财利是视。可汗独在水西,酋帅皆来谒我,我因而袭鎻击其众,势同拉朽。然我已令无忌、李靖设伏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还,伏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矣!我所以不战者,即位日浅,为国之道,安静为务,一与虏战,必有死伤;又匈虏一败,或当惧而修德,结怨于我,为患不细。我今卷甲韬戈,陷以玉帛,顽虏骄恣,必自此始,破亡之渐,其在兹乎!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也!”九月,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资治通鉴》也有于此基本相符的记载。)
        《资治通鉴》对渭水之盟的记载:
        武德九年(丙戌,公元六二鎻六年)……
        上自出玄武门,与高鎻士廉、房玄龄等立骑径诣渭水上,与颉利隔水而语,责以负约。突厥大惊,皆下马罗拜。俄而诸军继至,旌甲蔽野,颉利见执失思力不返,而上挺身轻出,军容甚盛,有惧色。上麾诸军使却而布陈,独留与颉利语。萧瑀以上轻敌,叩马固谏,上曰:“吾筹之已熟,非卿所知。突厥所以敢倾国而来,直抵郊甸者,以我国内有难,朕新即位,谓我不能抗御故也。我若示之心弱,闭门拒守,虏必放兵大掠,不可复制。故朕轻骑独出,示若轻之;又震曜军容,使之必战;出虏不意,使之失图。虏入我地既深,必有惧心,故与战则克,与和则固矣。制鎻服突厥,在此一举,卿第观之!”是日,颉利来请和,诏许之。上即日还宫。乙酉,又幸城西,斩白马,与颉利盟于便桥之上。突厥引兵退。
        萧瑀请于上曰:“突厥未和之时,诸将争战,陛下不许,臣等亦以为疑,既而虏自退,其策安在?”上曰:“吾观突厥之众虽多而不整,君臣之志惟贿是求,当其请和之时,可汗独在水西,达官皆来谒我,我若醉而缚之,因袭鎻击其众,势如拉朽。又命长孙无忌、李靖伏兵于幽州以待之,虏若奔归,仗兵邀其前,大军蹑其后,覆之如反掌耳。所以不战者,吾即位日浅,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一与虏战,所损甚多;虏结怨既深,惧而修备,则吾未可以得志矣。故卷甲韬戈,啖以金鎻帛,彼既得所欲,理当自退,志意骄惰,不复设备,然后养威伺衅,一举可灭也。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此之谓矣。卿知之乎?”瑀再拜曰:“非所及也。”九月,突厥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
        有人编瞎话说唐太宗把府库里的财物都给了突厥可汗才让突厥退兵(既“倾府库”的说法)。实际上,这个 唐太宗把府库里的财物都给了突厥可汗才让突厥退兵(既“倾府库”) 的说法 是错误的,是把小说《隋唐嘉话》的记载篡改歪曲后得出的。“倾府库”的原始记载出自小说《隋唐嘉话》,而《隋唐嘉话》记载的是“靖请倾府库赂以求和,潜军邀其归路。帝从其言,胡兵遂退。于是据险邀之,虏弃老弱而遁,获马数万匹,玉帛无遗焉。”根据《隋唐嘉话》的记载,李世民和李靖用财物骗突厥退兵的同时还派唐军在突厥的归路上阻击,结果突厥狼狈逃跑,唐军不仅夺取了突厥数万匹马,还把之前给突厥的财物都夺回了(“玉帛无遗焉”)。
        如果采信“倾府库”的说法,那么也要采信唐军立即在突厥归路上打的突厥逃跑,唐军夺回了给突厥的财物,还夺取了突厥数万匹马。而如果不采信后者,那么也没有理由采信“倾府库”的说法,否则只能理解成恶意歪曲记载的无脑与恶意黑了。而且“倾府库”的说法与《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书的记载矛盾,所以“倾府库”的说法并不可信。


        IP属地:山东5楼2018-08-11 22:49
        回复
          李世民派唐军攻灭突厥国、西域诸国、薛延陀国等,扩张占据河套、漠南、漠北、西域、安南等地,并且使唐朝开始统縣治这些地区。唐朝真正统縣治了这些地区,不仅在这些地区设置统縣治机构,还能在当地任免、处置官员,征兵,并且控制了当地的政治、军事、外交,唐朝甚至在漠北收税,而唐朝对河套、漠南、西域、安南等地的控制还要强于对漠北的控制。
          李世民还派唐军攻灭吐谷浑国,并且使吐谷浑成为被唐朝控制的下属;李世民还派唐军打败吐蕃、西突厥、高句丽、松外诸蛮;松外诸蛮归降于唐朝;吐蕃退出党项、吐谷浑、白兰羌等;吐蕃、西突厥、高句丽称臣于唐朝唐太宗。
          [
          历鎻史大家王永兴《唐代前期军事史略论稿》评价唐太宗李世民:最重、最知军事,不世出之人杰,是推进历鎻史发展、改变亚洲形势的主要人物。
          ]


          IP属地:山东8楼2018-08-11 22:53
          收起回复
            题目太大,可以写一本书。只能说,多看基础史料和相关的书籍论文,先形成基本认识,自己具备了一定判断能力,才不会轻易被网文洗脑。推荐先从岑仲勉的突厥系列看起。


            10楼2018-08-12 00: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