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天地都在我心中」一曲,即使抛开歌词不顾,也能知其意所指不在柔情,而在豪情。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丝毫不能有柔情之处,它的柔情是隐于豪情之中的。若给这么一首曲子配上一篇婉约的情爱词章,柔是柔了,却未免有些不伦不类。
幸甚,这首曲的词,是配得上此曲的。我们知道,一首词所要表达的之意,绝非浮于字面那样简单。而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可以说,不是《射雕》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实体,而是《射雕》一书的精魂:它已将这部书中故事的各个要素概念化后融入词章之中了。
第一句,“千求霸业,百战成功,边声四起唱大风”。似乎很多人都认为这歌颂的是成吉思汗,这是想当然所至。它主旨并不在歌颂的剧中(书中)的某一个人,而在介绍《射雕》故事的大背景。
“千求霸业,百战成功”的解释并非只能是结果。它似乎更应该是因果,阐述的是“千秋霸业要靠无数次的征战来成就”。而就《射雕》情节发展及后一分句“边声四起唱大风”看来,那“千秋霸业”确也还处于“进行时”的状态(无论金或蒙古)。“边声”乃是边塞特有之悲声,“边声四起”说明战伐才刚刚开始(或正在进行);“大风”者,《文选》评道:“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此句有两义:一者,借秦末乱世以喻《射雕》所处烽火战乱的时代背景;二者,所谓“乱世出英雄”,此句隐有问“英雄谁属?”之意,并引出下一句。
若就此再结合《射雕》的时代背景而更进一步去想,那么“边声四起唱大风”一句还能引申出“金起于极北,蒙古称雄大漠,中华大地已是河山破碎,半入敌手……一时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江湖正义之士,愤愤拔剑”,保我大宋江山百姓之意。
第二句,“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单从字面上看,此句确有较为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前两分句字面上所描绘出的英雄形象,恰好点出“射雕英雄”之主题。但其关键却还在“天地都在我心中”这七字分句上。这七字所营造的意境,着实能让人感到胸怀一畅。
若这么看,那“一马奔腾”与“射雕引弓”两句就有别的解法了:前者所描绘的是一副大地无涯的苍茫画面;而后者描绘的是一副天空无边的开阔气象。以天地之广阔无垠,一马奔腾其间而引弓射雕,虽能沸腾热血,却也无异于“纪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般微不足道。可这一奔一射的动作,因有了“天地都在我心中”的雄浑开阔的气概,而近与一种无所畏惧的博大。
只有具备了这般心境的人,才不会为功利成败所牵绊,才能跳出霸业而见到百姓兴亡之苦;只有具备这般心境之人,才能尽自己所能去做到“爱护百姓,为民造福”,才能无愧于“英雄”二字。
这已是一种象征。甚至说,此句是“英雄”理念内在体现的形象化也不为过。有文章评此句道,“前八字为(英雄之)形,后七字为(英雄之)神,形神兼备”,可谓极恰。
而另有人以为此句也是颂扬的成吉思汗,却使我很是费解。难道就因毛爷爷那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么?若如此,那么《射雕英雄传》一书的书名又歌颂的谁?铁木真那句“咱们能把青天所有覆盖的地方……都做蒙古人的牧场”纵然胸怀广阔、豪气干云,终究心限于天地之内,此种有形境界,哪及得“天地都在我心中”之无形无限?借游游一句话:“射雕结尾郭靖成吉思汗的对话,你可以看到天地都在我心中的到底是成吉思汗还是郭靖。 ”
第三句,“狂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寂寞高手一时俱无踪”。这一句亦是介绍的背景,但不同于第一句,它是当时江湖背景的写照。《射雕》中的江湖,并不纯粹。它依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存在。“江湖”与“江山”之间往往错综相交,统一为难以分割的整体。
“狂沙万里”是郭靖将走之路。“关山朦胧”之月照着高手的寂寞:“华山论剑”岂是一个人的虚名荣辱,“五绝”之“绝”形容的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孤独?每每听到此句,总想起文联《射雕》中裘千丈说的那段精彩台词:“练成了盖世武功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盖世的孤独,盖世的寂寞,不怕你们笑话,有时候午夜梦醒怎么也睡不着,深深的失眠,这个时候我就想能够在月光下找个对手切磋一下……”初时尚觉滑稽,可越想却越觉得悲哀——这一种高处不胜之寒该是多么刺骨?“一时俱无踪”句,也衬托出了高手寂寞背后的江湖的落寞。这与央版《笑傲》片尾曲中“江湖儿女日渐少”实有共通之妙,虽然二者并不相同。只是这“无踪”也只是“一时”的,郭靖、黄蓉岂非正是在这烽火战乱的时代背景下的落寞江湖中成长?
幸甚,这首曲的词,是配得上此曲的。我们知道,一首词所要表达的之意,绝非浮于字面那样简单。而这首词所描绘的内容,可以说,不是《射雕》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实体,而是《射雕》一书的精魂:它已将这部书中故事的各个要素概念化后融入词章之中了。
第一句,“千求霸业,百战成功,边声四起唱大风”。似乎很多人都认为这歌颂的是成吉思汗,这是想当然所至。它主旨并不在歌颂的剧中(书中)的某一个人,而在介绍《射雕》故事的大背景。
“千求霸业,百战成功”的解释并非只能是结果。它似乎更应该是因果,阐述的是“千秋霸业要靠无数次的征战来成就”。而就《射雕》情节发展及后一分句“边声四起唱大风”看来,那“千秋霸业”确也还处于“进行时”的状态(无论金或蒙古)。“边声”乃是边塞特有之悲声,“边声四起”说明战伐才刚刚开始(或正在进行);“大风”者,《文选》评道:“风起云飞,以喻群雄竞逐,而天下乱也。”
此句有两义:一者,借秦末乱世以喻《射雕》所处烽火战乱的时代背景;二者,所谓“乱世出英雄”,此句隐有问“英雄谁属?”之意,并引出下一句。
若就此再结合《射雕》的时代背景而更进一步去想,那么“边声四起唱大风”一句还能引申出“金起于极北,蒙古称雄大漠,中华大地已是河山破碎,半入敌手……一时间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江湖正义之士,愤愤拔剑”,保我大宋江山百姓之意。
第二句,“一马奔腾,射雕引弓,天地都在我心中”。单从字面上看,此句确有较为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前两分句字面上所描绘出的英雄形象,恰好点出“射雕英雄”之主题。但其关键却还在“天地都在我心中”这七字分句上。这七字所营造的意境,着实能让人感到胸怀一畅。
若这么看,那“一马奔腾”与“射雕引弓”两句就有别的解法了:前者所描绘的是一副大地无涯的苍茫画面;而后者描绘的是一副天空无边的开阔气象。以天地之广阔无垠,一马奔腾其间而引弓射雕,虽能沸腾热血,却也无异于“纪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般微不足道。可这一奔一射的动作,因有了“天地都在我心中”的雄浑开阔的气概,而近与一种无所畏惧的博大。
只有具备了这般心境的人,才不会为功利成败所牵绊,才能跳出霸业而见到百姓兴亡之苦;只有具备这般心境之人,才能尽自己所能去做到“爱护百姓,为民造福”,才能无愧于“英雄”二字。
这已是一种象征。甚至说,此句是“英雄”理念内在体现的形象化也不为过。有文章评此句道,“前八字为(英雄之)形,后七字为(英雄之)神,形神兼备”,可谓极恰。
而另有人以为此句也是颂扬的成吉思汗,却使我很是费解。难道就因毛爷爷那句“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么?若如此,那么《射雕英雄传》一书的书名又歌颂的谁?铁木真那句“咱们能把青天所有覆盖的地方……都做蒙古人的牧场”纵然胸怀广阔、豪气干云,终究心限于天地之内,此种有形境界,哪及得“天地都在我心中”之无形无限?借游游一句话:“射雕结尾郭靖成吉思汗的对话,你可以看到天地都在我心中的到底是成吉思汗还是郭靖。 ”
第三句,“狂沙路万里,关山月朦胧,寂寞高手一时俱无踪”。这一句亦是介绍的背景,但不同于第一句,它是当时江湖背景的写照。《射雕》中的江湖,并不纯粹。它依附于当时的时代背景而存在。“江湖”与“江山”之间往往错综相交,统一为难以分割的整体。
“狂沙万里”是郭靖将走之路。“关山朦胧”之月照着高手的寂寞:“华山论剑”岂是一个人的虚名荣辱,“五绝”之“绝”形容的又该是一种怎样的孤独?每每听到此句,总想起文联《射雕》中裘千丈说的那段精彩台词:“练成了盖世武功又能怎么样呢,不过是盖世的孤独,盖世的寂寞,不怕你们笑话,有时候午夜梦醒怎么也睡不着,深深的失眠,这个时候我就想能够在月光下找个对手切磋一下……”初时尚觉滑稽,可越想却越觉得悲哀——这一种高处不胜之寒该是多么刺骨?“一时俱无踪”句,也衬托出了高手寂寞背后的江湖的落寞。这与央版《笑傲》片尾曲中“江湖儿女日渐少”实有共通之妙,虽然二者并不相同。只是这“无踪”也只是“一时”的,郭靖、黄蓉岂非正是在这烽火战乱的时代背景下的落寞江湖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