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元小生吧 关注:2贴子:27
  • 0回复贴,共1

培元小生:按摩的学习:神气力的交流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按摩除了力的作用,背后还是医患之间“神气”的交流互动。
按法,是稍微用一些力量,把对方皮肤、肌肉稍微压下去一点,然后保持这个相对稳定的施力。这里有几个诀窍,第一要放松地站着,按摩床的高度要适合医生。第二,力量不要太大。大力按的时候,我们的意识和手型就会有一种侵略性,这时候神气已经僵住了,病人也会本能的紧张僵硬。
如果在自己身上试的话,第一式应该先按自己的腿,把手、手臂、肩放松,按在自己的大腿上,先找到很省力很舒服的感觉。
把手自然放松地放在病人身上,放上之后,按摩师的手和受者的身体就有了一个传输的点。两个人的身体都是放松的,按摩师的身体重心稍往前倾一点,这个力自然就压在上面了,这是初学按摩的起势,第一式。练过太极或站桩的人很容易找到这个感觉。

尝试在很小的力量下找到用力的度,只是用一点点力,“无太过、无不及”,太过用力,按到里面没有空间了,或者意识上太用力了,目的性太强。如果平时就是一个过于努力的人,严格地讲,这样的人不太适合做针灸师和按摩师。因为他会把僵硬的偏力带进去。开药也是这样,过于主观强势的人,偏力也大。
不及是什么呢?不敢用力,也许源自心理上的胆怯、没有主见,没有定见。所以唐代的大医,孙思邈说,“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按是轻轻的下压,摩是更轻柔地在皮肤表面抚摩,初学者在训练按摩的时候,可以先把手放在一个部位不要动。先体会自己的手与手下皮肤、肌肉、筋骨、气血之间相互的交感,体会这个交感产生的布散力量。你会体会到虚实、寒热、松紧、开阖。这时候,这些文字不再是概念,而是你手下、心里实实在在的存在。
同时体会你自己施力的轻重、缓急、静躁,此时此刻自己的心念是清净安详还是浮躁复杂,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是不是有很多杂念?心里是有悲愤还是有哀怨?还是有过度的喜悦?这些都需要医者自己体会到,再想想,尝试如何渐渐地减少这些“杂质”。因为这些“杂质”都会产传递给病人。
常有外国病人问我:Doctor Lee,我要回家了,在西方怎么找到合适的针灸医生?我说,这个简单。第一,你看他会不会笑;第二,他是否放松;第三,他最好不是太偏激的人。
因为这样的医生,至少是个心地和缓的正常人,神气的偏性不大,意味着他的诊断、治疗、用针用药也不会太偏。不管他扎什么穴位,用什么手法,相对来说比较平常。生病是失常,就是偏了,那么只要是一个相对平常的人来给你治,就容易好,起码不会太偏。
十多年前,我在北京王府井的平心堂中医诊所,同时带教学生,一个加拿大的护士,专门跑到中国来学针灸,跟诊了两个多月。有一天,针刺后,病人躺在床上留针40分钟,她问:“这个病人是寒还是热,为什么针关元和太溪?”看她在认真思考,我就让她把手放到离开针灸针10厘米的上方,过了一会儿,我问她,有什么感觉?她说手下能感觉到有寒气沿着针冒出来,尤其是脚上,就像一个小空调。
在针灸的学习上,技法、理论确实很重要,但是使用这些技法的人在什么状态,才是最重要的。通过静坐等内在的训练,能够提升我们的直觉及敏感度,学习用“心”体会,所有关于病人的能量状态、情绪状态、致病因素(风、寒、湿、热……)的信息就在那里,等待被发现。这取决于你有多敏感、多清晰。

这样获得的关于病人的信息和调治的思路,比起单独依靠五官感觉和逻辑分析、经验判断要丰富深入得多。我在瑞士教的继续教育课是《针灸师的内在训练》,学生们以前学过韩国针灸、日本针灸、越南针灸或者中国针灸,学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方法,常常因为不同的体系在大脑里程序冲突而头痛。
这些部分在《黄帝内经》里有大量的描述,大家可以去看《九针十二原》、《保命全形论》,还有《缪刺论》,然后自己回去试。
像前面讲过的人迎-寸口脉法,三部九候脉法,按摩第一式,用手感觉针和穴位周围空间的“气感”,都是不花一文,可以自己去体会的,试一段时间,是真是假,自己就知道了。
所以要读古书,然后积极尝试,身体力行,有知有觉之后,心里就有底了。这样就不会几十年如一日,一直纠结在中医到底“科不科学”、“如何用现代科学验证中医,这样才能弘扬”、“学中医需要悟性,悟性是什么”这些无谓的杂念中。
一杯水在你手边,如果你渴了,不妨来喝一口。有人宁可渴着,也先要辩论汹汹,只好等他哪天真渴了,也许有机会来喝一口。
不喝也没关系,世界上的水很多种。解渴就好。


1楼2018-08-20 16:11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