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尔晴嫁给傅恒了,看到尔晴的出身很多人会有疑问:
1.为啥尔晴作为尚书的亲孙女,进宫只能当宫女?
2.为啥同为宫女,尔晴看不起魏璎珞?
3.为啥纳兰淳雪一进宫就是贵人、是主子?
4.为啥高贵妃和纯妃是汉人,也成为成为妃子?
……
总结一下:
1.什么样的女人一进宫只能当宫女?
2.什么样的女人一进宫就是妃嫔?
3.一进宫就是宫女的能否成为妃嫔?

(图片来源网络)
回答以上问题,需要先从清朝的选秀制度说起。
皇宫里的女人千千万,上到皇后、下至宫女,但所有的女人,都是从“旗人”中挑选来的。但是这个旗人又分三六九等。
简单来说,旗人分为“八旗”和“内务府包衣三旗”,前者是有地位的旗人身份;后者是皇家的奴才。
但是所有的旗人女子都要参加选秀,包括八旗和内务府包衣奴才。但是挑选的方法和在宫中的地位是不同的。
1.“八旗”秀女。“八旗”秀女是由“户部”选拔的,每3年选一次。目的就是充实皇上的后宫,选上来的最少也是个答应,然后按照“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的晋升路径逐步上升。
多说一句,八旗不仅只是满洲人,有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族八旗之分,但一旦成为八旗中人,地位再低、官职再小,也是主子。
比如《延禧攻略》里的纳兰淳雪,一进宫就被封为舒贵人;皇后富察氏,一进宝亲王府就被封为福晋;娴妃辉发那拉氏,一进宝亲王府就是侧福晋。
2.“内务府包衣三旗”秀女。“包衣”秀女由“内务府”选拔,大家看到包衣就简单的理解为奴才就可以了,看到内务府就简单的理解成出卖劳动力的机构就可以了。这些秀女选上来就是承担后宫的杂役活计、使唤丫头。比如《延禧攻略》里的尔晴,虽然她出身名门,爷爷是尚书,尚书我前面说了相当于部级干部,但是因为尔晴家是包衣奴才,所以尔晴进宫还只能是奴才,充当使唤丫头的宫女。
比如《延禧攻略》里的魏璎珞、魏婴宁,她们的父亲就是内务府的包衣奴才,更没有地位了,所以一进宫也是粗使宫女。
3.宫女可以变成妃嫔。由内务府包衣选上来的粗使宫女,如果被皇上临幸,也会进入“答应、常在、贵人、嫔、妃、贵妃、皇贵妃”的晋升路径。并且一般到妃及以上级别,皇上会给他们“抬旗”,就是由包衣奴才的三旗,正式进入满清“八旗”,这时候就会赐给她们家族一个满族姓氏。这也是对其家族的莫大荣耀,因为从此以后不再是奴才了。
比如《延禧攻略》里的高贵妃,就因为皇上喜爱,整个家族抬旗进入八旗,赐姓由高氏改为高佳氏。
比如《甄嬛传》里的熹贵妃本姓钱,也就是乾隆的生母,在乾隆登基时,把母亲家族钱姓改为钮钴禄氏,由包衣奴才变成八旗中人。

比如《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他们祖上就是内务府包衣奴才,所以曹雪芹在书中经常有流露出“身为奴才”、“你算奴几”之类的话。
还有人问,为啥宫女都是旗人或包衣,太监都是汉人?
清朝入关后,一直在强调满人的高贵地位,康熙说过“太监最为**,虫蚁一般之人”,所以自然不会用满人当太监遭受绝后之苦。
最近看到太多人就“尔晴的身份”展开讨论。有人说她是汉军八旗,有人说她是满洲人,有人说她是包衣奴才,有说她是上三旗,有人说她是下五旗包衣……
一般都是捕风捉影,也没有真正弄明白八旗到底是怎么回事。
故今天特意补充,把尔晴的出身说清楚。
我先说结论,然后再论证。
喜塔腊·尔晴,正白旗包衣满洲籍。论证如下:
1.为什么说尔晴是满洲籍?尔晴是喜塔腊氏,喜塔腊是满洲姓氏。
2.为什么说尔晴是包衣奴才?尔晴和明玉的对话中,明确说他祖父虽然位极人臣,但内务府包衣奴才的身份永远是一个抹不去的烙印。在大街上遇到八旗旗主,即使他是尚书(放今天相当于正部级官员),也得下马拉镫、伺候主子。
3.为什么说尔晴是正白旗籍?首先,《延禧攻略》第26集第13分钟,尔晴和明玉的一段对话,尔晴说“上三旗”由皇上直接管辖,升迁自然比较快,她祖父就是借助这个优势,加上政绩突出,才做到刑部尚书兼议政大臣,位极人臣的。说明尔晴家族是正黄、镶黄、正白中的一旗。另外,上面说尔晴家族是内务府包衣,请注意,只有上三旗的包衣才能在内务府工作。换句话说,在内务府工作的人全部都是上三旗的人。其次,尔晴这个人虽无历史原型,但尔晴的祖父喜塔腊·来保,历史中确有其人。而历史上的喜塔腊·来保就是正白旗人。综上所述:正白旗包衣满洲籍。
说到这里,有人可能又要反驳了。不是皇上给她和傅恒赐婚的时候给她抬旗了吗?既然是正白旗,需要抬旗吗?
的确,正白旗一般来说,不需要抬旗。因为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统称为“上三旗”,由皇上直接掌控。也就是说“上三旗”的旗主是皇上。他们三旗同等尊贵,我常年翻清史资料,目力所及,尚未看到由“正白旗”或“正黄旗”抬到“镶黄旗”的情况。因为没有必要。

但请注意, 八旗中每一旗分别又分六种旗籍,以正白旗为例:
1.正白旗满洲籍;
2.正白旗蒙古籍;
3.正白旗汉军籍;
4.正白旗包衣满洲籍;
5.正白旗包衣蒙古籍;
6.正白旗包衣汉军籍。
上面已经论证,尔晴家族属于“4.正白旗包衣满洲籍”,而“包衣满洲籍”,说白了就是“满洲籍”的奴才,“包衣”本来的意思就是“家里的”“家下的”,就是“家奴”的意思。
这就是为什么她是上三旗中的正白旗、为什么她满洲人(而且喜塔腊氏在清朝还出过皇后),却依然是一个“宫女”而非“妃嫔”的缘故。因为她是正白旗的包衣奴才,所以只能参加内务府选宫女的选秀,而非户部选妃嫔的选秀。
所以她尽管是正白旗,她仍然需要“抬旗”,由4.正白旗包衣满洲籍,抬到1.正白旗满洲籍。只有这样,她才能够摆脱包衣奴才的命运和身份,也才能够和富察·傅恒门当户对。
以上,自认为很清楚地解释了尔晴这个人物的身份,如果再有疑问,可在下面留言讨论。同时,也是为我明天的更文做一个铺垫,讨论一下尔晴的性格形成和人生悲剧的原因。
最后,说几个大家可能有困惑的小问题。
1.为什么会有包衣奴才这个制度?明朝末期,满洲人在辽东时的经济生产和社会制度比明朝要落后得多,甚至可以说还保留了古代的奴隶制作风。他们讲等级、尊卑、主奴、贵贱,有着严格的区隔。
2.包衣都是由哪些人构成?族平民犯罪之后沦为奴隶,满族平民被家人欠债之后变卖沦为奴隶;
家生奴婢,就像《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像小红这样的父母都是家父奴仆的家生子;
战争掠夺来的俘虏,比如《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他们祖上就是在关外被清军俘虏去的。
3.包衣奴才的地位是怎样的?主子心中的奴才,是**卑微之人,可以任意宰割处置,并不犯法。比如一个人虽然官居极品,但因他曾经是某家的奴籍,所以不管他现在是什么官,他旧主家有了丧事,他必须到旧主家去充当“吹鼓手”,因为这个行当当时就是由**人来做的。
文章来源知乎专栏:卢比斯 版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