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年画吧 关注:242贴子:751
  • 9回复贴,共1

收藏木版年画必须识辨真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收藏木版年画必须识辨真伪
     收藏木版年画必须辨伪,关键的一点是:木版年画是传统工艺,以刀代笔,设色用天然颜料;仿印新品是平面油墨印刷,无刀痕,颜料是油制工业品,过艳过亮。传统年画用手工宣纸印刷,仿品用机制宣纸,这也是较易辨伪之处。  
 
 



1楼2009-05-28 20:12回复
    • 120.15.53.*
    说明点,就是木版年画和丝网年画吧。
    木版年画有收藏价值。丝网的没有收藏价值。可以说丝网年画是假的。


    2楼2009-08-04 23:33
    回复
      还有,木版年画正版的是真的(最好知道作者是谁),有价值。而复制或假冒的才是假的,没收藏价值。这就好比假烟假酒是一个道里。


      3楼2009-08-05 17:24
      回复
        支持


        4楼2009-08-10 18:09
        回复
          反对造假!


          5楼2009-08-10 21:04
          回复
            谢谢支持!


            6楼2009-08-10 21:05
            回复
              仿造仿画就是伪作品!


              7楼2009-08-30 17:30
              回复
                • 222.132.31.*

                         一、新版新刻。过去刻版选材,多选用的是棠梨木和梨木,其木质坚硬,纹理细密,分量较重,富有弹性。现棠梨木较少见,而梨木仍有一定的存量。造假者为了以新充旧,常常会用印画颜料把新刻的木版染成好像是曾被使用过的样子,为了遮人眼目,还会在外观上做一些手脚,如:在版的两头钉上多枚锈迹斑斑的锔钉。旧版线纹与边部凹陷处包浆过渡自然,有的木版线条因长期使用受水色浸染,干燥后,局部会出现一节节的开裂纹,严重时,会有脱落现象。为了达到此种效果,造假者会有意用利器,如铁刷子、锉等,将新版上的纹线拉断,再涂抹上颜色和泥土,让人误以为是长期使用造成的结果,但线条断口周围木质的老化程度却很难模仿得出。有的伪品,造假者为了便于下刀,采用的是梧桐木,其质虽细,但松软,手感也轻。为增加分量,会刻意在其内钉上铁钉,穿上铁条,较为高明的,还会将其与梨木搭配在一起混合使用,但梧桐木渣多,其断截面多显露细碎的颗粒,只要从花纹线条及边缘处注意查看,不难辨别。此外,桦木、松木也是仿刻者常用的木材,当然,此类材质的木版里面可能也含有旧版,要经常上手观看,才能做到心中有数。
                         二、旧版新刻。此类木版,多使用原年画木版的套色印版。这些套版当时没引起收藏爱好者的重视,遗留甚多,造假者以低廉的价格大量收购下来,把一面刨平,刻上线版图纹,具有一定的欺骗性。其鉴别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对照背面存留的套印图纹,如果感觉前后不配套,纹路错位,就值得怀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有些用套版改刻的线版,为现代复制品,是民间艺人废物再利用的产物,制作年代多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多为单色印版,有《新财神》、《天地诸神》等,不存在假冒现象,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应区别对待。
                         三、把握细节,综合揣摸。如有些半印半绘线版上的文字笔画不完全刻出,需印出后,再着彩手绘添加。仿造者不明底细,找来复印的版样,照猫画虎,刻出的文字驴唇不对马嘴。更有甚者,将仿刻的木版图案复印下来,重又刻制,这样不光是文字,就连人物体态结构也大走其形。还有一种新仿刻的半印半绘木版,其本身出自年画刻版艺人之手,但为迎合投资者的喜好,撇开实际操作规律,不讲求下一步绘工的设色需要,独揽“江山”,尽力把画面刻得细致入微,这样的作品,如视其为桌案摆设的工艺品,则值得称道。如视其为年画木版,则有误导之嫌。此类新刻的半印半绘木版以条幅连环画式的画面居多,有《西游记》《二十四帝》《二十四孝》等。另有人物中堂,其尺幅要比原作小若干,均是照着手绘后的作品仿刻的,为了追求美观,就连画面上一些手绘的花纹和花模磕花的花纹都原封不动地刻了出来,如人物衣饰上的花纹和头饰上的花纹,把半印半绘年画线版这个半成品直接变成了成品。以上不管是半印半绘木版还是多色套印水版,多仿刻的是第一面,即“线版”还有一种是把线版跟套版全部仿刻出来的,此种版的仿刻者少有耐性,版刻出后,套与套之间的线纹很难相吻合,套色印出的画面容易变成大花脸。真正使用的套版,不是一遍就能刻奸的,而是要经过反复地印试,边修改边完善,这一点仿刻者很难做得到,他赚不起那份工夫钱。
                         现今遗留较多的是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年画木版,明代以前的,比较罕见。过去,年画木版在民间年画作坊里,只不过是一种使用的工具而已,其纹饰磨平了,印出的图案不清晰了,就刨平改刻成别的版样,不能刻的,就充当了年画艺人家中别的用具,如面案,切菜板、洗衣板等,绝少会有人出于喜好收藏它。留也只留画样。像河北武强县旧城村村民那样能意外保存下大批古版的事例,可说是少之又少了。
                


                9楼2010-03-12 10:09
                回复
                  回复:9楼
                  你好!
                  请朋友今后带上网名(穿上马甲)好吗?
                  谢谢合作!!!!
                  本吧欢迎来访!
                       

                  谢谢支持!

                  支持才是硬道理!  

                    
                  


                  10楼2010-03-12 11: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