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市规划局副局长沈素青就《2018年中心城市运河整治工程(核心段)修建性规划》编制情况答记者问
一、规划编制情况
2014年12月,根据市委、市政府安排,市规划局牵头编制了中运河综合整治规划方案,对皂河船闸至刘老涧船闸之间运河沿线综合整治开展规划研究,提出了“三廊、四片、一重点”的总体规划结构,以实施十二项整治工程为重点,建设“生态走廊、文化走廊、景观走廊”,打造“古韵运河生态片区、湿地文化体验片区、宜居生活休闲片区和临港经济发展片区”四大片区,重点整治宿迁闸至北京路三号桥之间的运河区域。
2015年9月,市规划局启动了《中心城市运河沿线整治工程(核心段)修建性详细规划》国际征集工作,对通湖大道至北京路之间运河沿线区域进行深化设计。吸引了德国、英国、澳大利亚、荷兰等5个国家、12家境内外知名设计单位参与,设计充分汲取和融入前沿理念,形成高质量竞赛技术成果。2016年1月,市城乡规划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会审并确定江苏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为整合深化设计单位。2016年7月,市规委会第四次会议对规划的整合深化成果进行了审查。后经多轮会审及修改完善,2016年10月,市规划局形成报批成果。2016年12月,市规委会第六次会议审查原则通过了《宿迁市中心城市运河沿线综合整治工程(核心段)修建性详细规划》。为提升设计成果质量,2017年7月,江苏省规划设计研究院与西班牙瓜利亚尔特建筑事务所开展合作,对中运河河湾区域进行规划方案提升。2018年10月,市政府会议审查通过了《中心城市运河沿线综合整治修建性详细规划》,2018年11月8日,市政府批复同意了该规划。
二、规划整治范围
中心城市运河沿线综合整治规划范围北起通湖大道,南至北京路,全长约14公里,面积约16.5平方公里,同时将沿线300-500米范围内用地纳入一体化设计,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
三、规划思路
规划方案以“河湖一体、城水相融、四世同堂、古今同辉”为主题,依托现有资源与条件,形成三区三核的规划结构。北部是以内湖湿地为核心的“大湖湿地片区”,中部是以创智河湾的核心“四世河湾片区”,南部是以项王故里为核心的“千年古运片区”。
规划方案还提出了“聚城、通脉、塑景、联动、创智” 五大策略,全面提升大运河的经济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聚城主要是从功能、交通、景观等角度缝合城市组团;通脉主要是以水、绿为脉,构建两河与三台山、骆马湖、各城市组团之间的生态联系,形成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塑景主要是全面提升沿线景观与风貌特色,打造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宿迁运河八景(水上渔村、烟柳长堤、醉美河湾、运河人家、水岸明珠、关坝夜市、漕运工坊和水门雄关);联动主要是将大运河与宿迁其他的旅游资源与产业资源进行凝聚整合,形成功能健全、各具特色的空间廊道,带动区域整体发展;创智主要是依托河湾景观优势,结合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打造运河西谷众创港,构筑新产业集聚的特色组团,对老城商业中心进行功能补充,并与北侧湖滨新城副中心形成错位发展。
四、规划内容
规划内容为“一路三桥两绿道,五片七园十二带”,一路指的是滨河大道及支路,包括市政管网建设;三桥指的是宿迁闸跨河桥梁、运河湾步行桥和厦门路运河桥;两绿道指的是沿运河两侧的绿道;五片指的是城市阳台片区、运河湾片区、江苏玻璃厂片区、项王故里周边片区和桃花岛等片区;七园指的是大三角湿地公园、三闸公园、运河湾公园、水利农园、醉美河湾、黑鱼汪公园、顺河集行营等主题公园;十二带指的是沿运河两岸带状绿地和主干道(其他水系)两侧绿带。
问:项目实施的意义是什么?
宿迁中运河是国家南水北调东线的主要输水干线,为运河全线通航条件最优越、两岸生态景观最好的黄金水道之一,同时在农业灌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担负着骆马湖的泄洪任务,兼顾黄墩湖和邳洪河地区排涝任务,是一条具有输水、航运、行洪、排涝、饮用水水源、文化、生态、景观地等多功能的综合利用河道。
中运河已历经千百年持续发展和演变,是典型的“活态遗产”,是宿迁发展的“母亲河”。宿迁大运河 “四世同堂”的特质在世界上独一无二(公元603年:通济渠开凿,公元1293年:借黄行运,公元1686年:避黄行运,公元1958年:宿迁一号闸竣工)。宿迁中运河为古代大运河最后开凿的河段,以复杂的水工技术使大运河最终实现了全线避黄行运,推动了康乾盛世的出现。不仅拥有三闸等水利工程遗产,在运河两岸还保留着龙王庙行宫、大王庙、杨泗洪墓等110余处历史建筑和相关遗址遗存,在民间保留着庙会、戏曲、曲艺、手工、美食、民俗和传说等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余项,形成了独具魅力的宿迁文化特色。中运河和沿线的宿迁皂河龙王庙列为大运河世界遗产点,同时,中心城市运河沿线分布着玻璃厂、制铣厂、码头等众多的工业遗存,见证着宿迁工业的发展史。
为深入挖掘中心城市运河生态、经济、文化等资源优势,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