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的音乐真是发展迅猛,就如同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样。打破了19世纪发展完备的调性音乐,而延伸出各种繁杂的音乐体裁。总体来说,音乐的发展是往自我表达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以下内容。
1、Debussy,低音线条(bass line):运用踏板、固定音和低音线条转换,进而创造音乐的色彩和肌理。这种固定音的重复,却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的变化,有一种如安静的河流般流淌的感觉。当初初听《月光》就有这种朦胧的流动感,听了《沉没的教堂》更有这种感觉。德彪西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印象派,然而却打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先前因为他的音乐太美所以全盘照抄过他的和弦,这显然不是pastiche,不过优秀的作品总是让人想要学习。
2、Stravinsky ,罗老师的头像!不对称节奏asymmetry。《春之祭》是我唯一听完整的作品,配合芭蕾舞食用效果甚好。不同乐章中的情绪、气氛表达非常到位,感觉就是跟现代电影配乐似的。不对称节奏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很直观听得出的。在和声手法上,斯特拉文斯基也用到了踏板和固定音、层叠和并列,但要跟随后发展的序列主义相比,还是处于可以理解的传统调性范畴内。可能这也是我感觉他比较好听懂的原因吧。人类对于共时的感觉要相对强于历时,在共时的和声协调,比起历时的节奏不对称,要悦耳的多。斯特拉文斯基用新古典主义的外衣,现代主义的结构,也让他更为人所接受,可能这就是中庸之道,怪不得罗老师那样儒雅随和的人会喜欢。晚年
3. Schoenberg,反正他的和声学我看了半天也没咋搞懂,反而在视频中总算学会了十二音序twelve-tone row,还为此创作了一个小片段。然而,我根本没有听完整过他的作品,真是抱歉。我喜欢他的创新,但是却难以听懂。勋伯格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太过深远,直接影响了超序主义和新调性主义。但是他怎么就死咬自己是传统调性呢?费解。或许天才就是如此,脑子总要缺根筋。
4.Bartok,民族音乐融合。巴托克让我感觉印象深刻是因为他是一个民族音乐家,收集民间音乐录音。我觉得一个人的音乐要带有个人气质确实跟自己民族密不可分。可是我感觉听他的作品除了有那种少数民族跳舞的感觉,没有特别感觉到民族啊。相对来说,中国的红歌更加民族。
5.摇滚和爵士。对于现代流行乐的流派,我一直傻傻分不清楚。只有摇滚和爵士是比较鲜明能分得清楚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在现代主义音乐 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多音乐家受到这二者的影响,也包括讲师Robert Greenberg。
6. 超序主义ultraserialism。说是主义,实际上就是模板准则,完全不考虑现场演奏嘛。要我说靠着数学推算,聋子也能当作曲家了呢。讲师说虽然超序主义听起来很难听,不流畅,但它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我们当代人其实很难理解当时那些作曲家的热情和使命感的。让人不禁想历史上走过的激进的弯路,都源自那些有使命感的人。想要完全破除旧习,不论成功与否,人民付出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幸好音乐倒也不会对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伤害。
7.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如果说15到16世纪的音乐挑战是创造和声系统,17世纪的挑战是发展歌剧,那么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的挑战就是如何综合各种音乐风格,形成个人风格。形成个人风格正是我想要追求的,虽然我只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但是也希望能够创作出真正自我的作品。所以我对于流行乐不怎么感兴趣,更喜欢将中国传统乐器融入到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中去,不对称节奏也是要挑战的一个方向,当然这大概属于多元主义pluralism的方向了。
21世纪的音乐已经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这种多元主义。但要探究音乐的本源,一是音乐家自身思想情感,另一个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语言跟音乐一样,通过声音表达人的思想,因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讲Greenburg总结,乌戈尔语之于巴托克,正如法语之于德彪西,俄语之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因此,我们中国的音乐要走向世界,也要建立于民族语言之上。我想平仄之分是一个特殊的点,古诗词的格律值得借鉴,希望中国音乐人创作出大放异彩的作品。
1、Debussy,低音线条(bass line):运用踏板、固定音和低音线条转换,进而创造音乐的色彩和肌理。这种固定音的重复,却能给人带来听觉上的变化,有一种如安静的河流般流淌的感觉。当初初听《月光》就有这种朦胧的流动感,听了《沉没的教堂》更有这种感觉。德彪西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印象派,然而却打开了现代主义的大门。先前因为他的音乐太美所以全盘照抄过他的和弦,这显然不是pastiche,不过优秀的作品总是让人想要学习。
2、Stravinsky ,罗老师的头像!不对称节奏asymmetry。《春之祭》是我唯一听完整的作品,配合芭蕾舞食用效果甚好。不同乐章中的情绪、气氛表达非常到位,感觉就是跟现代电影配乐似的。不对称节奏是其中我最喜欢的,也是很直观听得出的。在和声手法上,斯特拉文斯基也用到了踏板和固定音、层叠和并列,但要跟随后发展的序列主义相比,还是处于可以理解的传统调性范畴内。可能这也是我感觉他比较好听懂的原因吧。人类对于共时的感觉要相对强于历时,在共时的和声协调,比起历时的节奏不对称,要悦耳的多。斯特拉文斯基用新古典主义的外衣,现代主义的结构,也让他更为人所接受,可能这就是中庸之道,怪不得罗老师那样儒雅随和的人会喜欢。晚年
3. Schoenberg,反正他的和声学我看了半天也没咋搞懂,反而在视频中总算学会了十二音序twelve-tone row,还为此创作了一个小片段。然而,我根本没有听完整过他的作品,真是抱歉。我喜欢他的创新,但是却难以听懂。勋伯格对20世纪音乐的影响太过深远,直接影响了超序主义和新调性主义。但是他怎么就死咬自己是传统调性呢?费解。或许天才就是如此,脑子总要缺根筋。
4.Bartok,民族音乐融合。巴托克让我感觉印象深刻是因为他是一个民族音乐家,收集民间音乐录音。我觉得一个人的音乐要带有个人气质确实跟自己民族密不可分。可是我感觉听他的作品除了有那种少数民族跳舞的感觉,没有特别感觉到民族啊。相对来说,中国的红歌更加民族。
5.摇滚和爵士。对于现代流行乐的流派,我一直傻傻分不清楚。只有摇滚和爵士是比较鲜明能分得清楚的,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音乐风格,在现代主义音乐 中占据重要地位,诸多音乐家受到这二者的影响,也包括讲师Robert Greenberg。
6. 超序主义ultraserialism。说是主义,实际上就是模板准则,完全不考虑现场演奏嘛。要我说靠着数学推算,聋子也能当作曲家了呢。讲师说虽然超序主义听起来很难听,不流畅,但它推动了新音乐的发展,我们当代人其实很难理解当时那些作曲家的热情和使命感的。让人不禁想历史上走过的激进的弯路,都源自那些有使命感的人。想要完全破除旧习,不论成功与否,人民付出的代价都是惨痛的。幸好音乐倒也不会对这个世界带来什么伤害。
7.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如果说15到16世纪的音乐挑战是创造和声系统,17世纪的挑战是发展歌剧,那么20世纪后期和21世纪的挑战就是如何综合各种音乐风格,形成个人风格。形成个人风格正是我想要追求的,虽然我只是一个业余的爱好者,但是也希望能够创作出真正自我的作品。所以我对于流行乐不怎么感兴趣,更喜欢将中国传统乐器融入到新古典主义neo-classicism中去,不对称节奏也是要挑战的一个方向,当然这大概属于多元主义pluralism的方向了。
21世纪的音乐已经在很多方面体现出了这种多元主义。但要探究音乐的本源,一是音乐家自身思想情感,另一个就是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语言跟音乐一样,通过声音表达人的思想,因此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主讲Greenburg总结,乌戈尔语之于巴托克,正如法语之于德彪西,俄语之于斯特拉文斯基一样。因此,我们中国的音乐要走向世界,也要建立于民族语言之上。我想平仄之分是一个特殊的点,古诗词的格律值得借鉴,希望中国音乐人创作出大放异彩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