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珑斋吧 关注:44贴子:457
  • 1回复贴,共1

【大漠长歌·且末卷】之《新市场与老巴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九九九年,歌手马条在且末县遇到一个弹都塔尔的放羊老人,老人说年轻时喜欢过一个富人家的姑娘,名叫“塔吉汗”,可自卑的他不敢向姑娘表白,如今六十多岁了,老人感慨说:“年轻时我们连手都没拉过,这真是挺要命的事。”马条把这个守望式的爱情故事写成了歌,这首歌听一遍是旋律的火热奔放,听两遍是歌词的粗粝质朴,听第三遍是故事的悲凉无奈,如果你听懂了这一层遗憾与苍凉,那你也就真正读懂了南疆。
且末是南疆重镇,它不如若羌精致,也不像喀什那样充满异域风情,从大漠吹来的风沙在这里停留,与市井里升腾的烟火气和成一团,就像副歌里马条逐渐急促的哼唱一般,忙乱、热切又各循其序,这是且末独有的韵律。

玉石一条街已经有二十年历史,路两侧的玉器行像沙棘的籽儿一样密集,这里经营成品的店主以河南人和重庆人居多,两地老乡有着共同的特点:勤劳、热情且善言,区分店主的籍贯不需听他的口音,你只在饭点儿推门进店,如果店内充斥着回锅肉的香辣味儿,那店主便是重庆人,如果这店里弥漫着豆角焖面的味道,店主急忙放下碗筷张口招呼你“过来啦”,你又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大蒜味儿,那这老板必是河南人无疑。
四年前,且末县玉石商城开工修建,玉石一条街一侧的门面被全部扒掉,我站在街边看挖掘机铲一颗柳树,那树有些年龄,挖掘机一下下铲在树干上,树皮木屑飞溅,竟看得我心惊,便逃也是的上车去了若羌。

新市场很快开业,屋舍齐整,气势恢宏,整体呈“回”字型,这“回”字的每一个笔画上都排满了玉器店,两个“口”中间的空地上会有一些原石售卖,除了且末料以外,这里也常见玛瑙、泥石、托帕石和芙蓉石,还有些品质不堪的戈壁料间杂其中。
新市场的状况算不上景气,看料的人寥寥无几,卖料的人稀稀落落,那些装修一新的门面也时常大门紧闭,偶尔有开着门的,更是连射灯都懒得开,如果你留意一下柜台里的成品,那些珠子、手镯和雕刻粗糙的杂件大多是本地工艺,品相稍好一些的来自石佛寺,精品的挂件和牌子基本是以机雕为主的揭阳货。
且末料历史悠久,这两年在内地市场的认知度不断扩大,但说来可笑的是,作为原产地的且末县,你看不到太多且末料的精品,那些店铺里看起来红糖白肉的东西多是俄料,被玉商从河南广东收购回来,借且末的地利卖一个好价格,如果你在且末偶遇一只白度不错糖色也聚的手镯,店家要价只有几万元,请你保持冷静并给予且末料应有的尊重,一只色白、质润、糖俏的近矿料手镯,数年前就已是六位数的行情,如今的市场上精品老料且末手镯早已无迹可寻。

老市场与新市场隔街对望,早些年且末料的原石大多在这里交易,倒腾原料的商贩多是维族老乡,他们将大大小小的毛料堆在板车上,有人路过时便用喷壶在石头上呲点水,好让料子看起来更滋润,实力强一些的阿达西直接把石头放在汽车的后备箱里,底下衬上黑色的绒布,上面仍用黑绒布遮盖,当你想看看石头的时候,他们会打开后备箱,而后缓缓掀开黑绒布,再单手做一个“请”的姿势,整个过程颇有仪式感。
转悠之中,偶尔也会碰见一个相熟的阿达西,他声称自己库房里有好石头,手机里的照片也都是些红糖白肉和鸡油黄般的黄玉,此时我像打了鸡血般兴奋,坐上阿达西的车,心跳猛烈地如车内的迪曲,我盘算着一会儿用什么套路谈价格,直到车停在他地下室的门口,便一手推开厚实的铁门钻了进去,刺眼的射灯下,我见到的不过是一些糖青白和结构粗糙的青黄口,出于礼貌,我假模假式地看了两分钟,然后对他说:
“阿达西,以后石头拍照片嘛,能不能不用美颜相机?”
下文待续
《切料,一场考验心态的赌局》
紫珑斋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盗用必究。


1楼2018-09-02 11:28回复
    紫珑斋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微信zilongzhai01,欢迎添加交流。


    2楼2018-09-11 18: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