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田楷书吧 关注:75贴子:3,638
  • 4回复贴,共1

碑帖之争(二)烂草绳体——流氓书法家康有为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清朝碑帖之争的根本原因,也是让“丑书”行世之助手
清人尚碑道真的很单纯吗?
清人尚碑主要的原因是南北书派风格之分,北以碑为主,南以帖为宗,其实在王羲之之后就有南北之分,至于用笔南北宗之分,则是董其昌提出来的。
其实在古代来说,世人皆重南派,北碑无几人问津,清朝学界就如今天学界一样,提出“流行书风”的概念,去提倡“小众文化”,急于求变(历代其实都有这样的人,并非今人,也并非清人这样,如同三国开篇一样“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历史规律)。
难道南派北派之分是“碑”和“帖”的区别吗?刻在碑上就一定是北派?写在纸上就一定是南派?
并不是的,像二王体系的行书,都属于帖学,比如《阁帖》(淳化阁帖)收录的都是魏晋人的尺牍:非释文不识!非相习成风不能识!
就是说帖学一类,写的行草书笔画太连,不易辨识。这个问题确实存在,个人比较喜欢《淳化阁帖》,在临习的时候确实会把有些草字“误识,认错”,大家看过淳化阁帖的都知道,碑版上边难以辨识的小草都是有小楷做注释的。
所以南帖:疏放妙妍,减笔至不可识!是其特点。
其实学字在古人来说是个大问题,古人,尤其是清代人,所见真迹非常少,也就不能通过这类《阁帖》去得笔法之妙,他和今人是不一样的,今人有影印本,古代不同,全是拓本,如果有一些有钱的朋友,收藏家的朋友,才会有真迹可供参考,才有机会水平大进。
看真迹才能学帖,这是必然的,哪怕只见过二王一本真迹,也是可以学笔法之妙的。相对今人来说,这种学习能力是非常强的,今人学书都是参照几十本真迹。
当然,肯定是真迹越多越好,只是说明一下,古人真迹的珍贵程度和学习能力是比较强的。
古人买卖真迹,并非都是按一纸,可能是按一行,一字去买卖二王法帖,在宋元时就已经如此。
(洛神赋十三行就是赵孟一行一行收集的)
到清朝,能看真迹的少了,所以出现提倡碑学的人就很正常。
但是由于这个书法界,根本就绕不过二王行草书,所以清人的批点对象就不在晋唐,而在宋元明这些学习《阁帖》的人身上。
其严重程度乃至清人“碑帖结合”的赵之谦,都没能幸免遭到抨击,可见当时的书法界也是很盲目的,这种盲目,最严重的之处就在于康有为《广艺舟双楫》,此书在1891年问世,引起极大反响,学界立刻挂起“批帖”的现象。
为何康有为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原因在二,其一《广艺舟双楫》虽然是非常有实力的一本书,但是如果没有《南北派书论》《艺舟双楫》《学书捷要》等清人崇碑理论的铺垫,是不会一问世就有这么多追随者的。
其二就是1891年,在历史上是个比较重要的时间段,思想上是比较动荡的时期,“变法”的思想非常受文人推崇,所以“推翻旧制”在一方面上就已经延伸到书法“帖学”上了,认为帖学是古学,不可取,应该尊崇今学,也就是碑学。
也就是说,碑帖之争,是由康有为引起的(之前只是推崇碑),究其根本原因,康有为抑制帖学和崇尚碑学的观点,是站在他个人的政治哲学思想上的。(因为政治哲学思想,而盲目否定古论的并不独有康有为,因不涉及到书法,写出来容易被禁,就不在赘言了)
潘伯鹰曾经说康有为的字:像一条翻滚的烂草绳。
也有人说当今书法毁于康有为
这些理论在一定角度上都是站得住脚的,毕竟当时康有为的思想是非常偏激的,其《广艺舟双楫》和《新学伪经考》是同年出版,《新学伪经考》是什么书,想必了解清史的朋友都知道。
晚年的康有为也是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也在信札中说到这样一段话:凡有得于碑,无得于帖,或有得于帖,无得于碑,皆为偏至。
晚年的康有为也是认识到了碑帖结合的重要性,说出此番言论。
但是康有为的思想,在书法界的西学东渐之后,也就是八十年代后,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所以天下丑书,由此而生的言论又出现了,这种情况是持续了几十年的,不过近年的学界是有改观的,又崇二王了。
剩下一堆不学贴的“丑书”者,盲目跟风,也都是被绕进坑了。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8-09-03 16:54回复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09-18 09:16
    回复


      IP属地:广东3楼2018-09-22 01:26
      回复



        IP属地:浙江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09-22 07:28
        回复

          @云中鹤☔ 使用挽尊卡

          挽回他的尊严!

          效果:反田楷书吧经验+1



          IP属地:广东5楼2018-09-23 14: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