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自身特色 加快全域融入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融杭路径探索
载自《海宁日报》
作者:海宁市住建局总规划师 罗长海
■大调研一线报告
找准自身特色 加快全域融入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融杭路径探索
一、海宁强化融杭的战略意义
世界顶级湾区如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的成功均经历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历程。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城市群均已形成良好的区域协同发展态势。近年来,浙江省对标上述世界级大湾区,着力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今年,省第十三届人代会提出浙江省未来五年要加快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打造现代化先行区。
杭州作为湾区经济的主引擎之一,正值“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新起点,加快迈向国际化世界名城,溢出效应明显。海宁作为杭州湾都市圈成员,更应抢抓杭州功能外溢的战略机遇,以推动交界地区的互惠互利、协同发展为先机,促进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影响力。
二、海宁融杭的机遇挑战及目标抉择
当前,海宁具备多维度的融杭优势。一是从时间上看,海宁融杭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服务阶段,主动为杭州提供农产品和农业发展空间;第二阶段是工业转移阶段,主动承接杭州主城区工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居住转移阶段,承接杭州下沙及余杭区外溢的居住功能。目前,许村等临杭区域已与杭州城区融为一体,融杭进入第四阶段即三产转移阶段,吸引教育、医疗等资源转移。二是从空间上看,海宁位于杭州大都市区关键节点,毗邻杭州下沙、余杭,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隔江相望,是杭州都市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从合作基础上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宁经历了“接沪融杭”到“融杭接沪”的战略转变,融杭进入更深层次,初步形成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支撑,产业、平台、政府、民生“四位一体”的接轨模式。四是从政策机遇上看,2016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也提出“一环、一带、一通道”的总体布局,并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发展重点。杭州正在以钱塘江为主轴,实施拥江发展战略,作为主战场之一的大江东,未来辐射力增强,将进一步推动海宁中部、海宁市区以及尖山等地全域融杭。
同时,进一步深化融杭也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融杭观念有差异。市级层面从全域战略眼光考虑,主动积极;乡镇层面出于辖区直接利益考量,对深层次问题考虑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化、集约化不足。我市的发展理念与经济增长方式未与杭州耦合,未能充分把握智慧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机遇。三是地缘竞争激烈。与杭州市域的县市及其他周边城市都存在竞争,对杭州主城资源外溢的争夺战将越发激烈。四是跨界治理有待深入。现有区域协作组织的权威性不高,制度化程度较低,且仅限于政府之间的合作,企业和社会方面参与较少。
综上所述,海宁应立足区位优势与现有的规划建设基础,从大湾区视角妥善处理“融杭”与“接沪”关系,扬长补短,突出特色,在与杭州及周边县市的协同发展中,围绕功能互补、创新互动、产业共兴、设施共享、区域共赢的目标,共同提高城市群竞争力,不断提高城市能量级,实现全域跨越式发展。
三、海宁融杭的具体策略
(一)规划引领。一是充分衔接好在编规划与上位规划。结合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海宁市域总体规划、杭海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加强与杭州都市圈的规划对接,推动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生态红线划定、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及发展建设时序等形成规划落实,推进多规合一“一张图”。二是适时编制融杭行动计划。以“国际化城市、现代化湾区、共建美丽湾区”为目标,从衔接规划、承接产业、推进创新、城镇空间协调、交通设施共享等几个方面提供行动指引。
(二)空间协调。一是推进区域空间协调。积极参与湾区空间整合,加强许村与临平、长安与下沙、盐官与大江东的衔接,做到“不留缝隙,不留痕迹”,即:二者在空间上无缝衔接,在规划理念、建筑风貌、功能配置上和谐统一。二是加强市域内部空间整合。围绕海宁西站打造城市公共服务核心,推进长安和许村一体化发展,构建杭海新城。将人民路——长安路作为城市发展主轴,引导居住、商贸、产业功能集聚。充分利用拥湾滨河优势,着重将高新区沿江区域打造为海宁对接杭州拥江发展战略的“拥江阳台”,构筑一流的景观生态环境和创新创业产业平台,重点承接下沙国家级开发区为代表的杭州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型、工业型、对后续发展促进强的企业和人才项目落户。三是实现“三生”和谐发展。留好田园本底,做好山水支撑,注重重要生态走廊与杭州的衔接,凝聚城市发展动力。
(三)产业协同。一是着重现状产业提升。依托经济开发区、长安高新区、马桥经编园区等省级开发区和各镇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上规模的区域联动产业平台,通过“虚拟化”、“互联网+”的升级,有效提升产业能级。二是承接优质的外溢资源。依托海宁土地、人力和生活成本优势,深化海宁对杭州制造业外溢承接,提升现有承接业态,近期可重点承接中介咨询、中小型会展等业态,并吸引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孵化、中试等环节转移。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联动,集聚城市发展高端要素,积极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四)设施支撑。一是充分利用区域交通铁路。积极争取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在海宁市区设站,争取杭绍台二期在盐官度假区或周王庙设站,由传统铁路枢纽向十字枢纽发展;结合杭州乔司编组站以及北货场的外迁,开展沪杭铁路改造利用前期研究。二是优化轨道衔接,共筑快线走廊。紧密衔接《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期总体构筑“两横两纵”(杭海线和大江东-尖山线、南浔-盐官线和萧山机场北接线)轨道网框架,实现全域多向融杭,同时充分利用海宁西站及盐官镇站的换乘枢纽功能,提高出行便捷性;近期重点与杭州对接杭海城际铁路延伸接入杭州快线网,提升杭海城际铁路出行时效性。三是融入杭州环线体系,做好与临平、下沙的道路网络衔接。下沙方向在现状农发区4条通道衔接的基础上,远期重点破除乔司农场的阻隔,规划3个通道与下沙路网衔接。近期率先推动实施锦绣路——文泽路通道;新城大道近期借用翁金线与海达路实现连通,远期预留文渊路贯通条件;新塘洲线预留接入文津路条件。临平方向在现状5条通道衔接的基础上,规划新增4个通道与临平路网衔接。近期加快推进沪杭高速抬升、世纪大道、硖许公路与临平的对接;预留硖许公路高架道路利用320国道线位接入临平大道的条件。
(五)机制协同。一是积极加入杭州都市圈城市联盟。在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争取主动地位,传递海宁诉求。二是建立双层治理体系。上层由海宁市政府负责市域范围内交通、民生、国土等跨界职能融杭协调管理;下层由镇街和各产业平台组成,一方面落实辖区内的融杭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日常服务管理,另一方面负责跨行政区域融杭项目的具体实施。三是创新与周边市县的协同机制。与嘉兴市区、桐乡等形成融杭联系制度,从大区域的视角,对辐射多个市县的重大项目或重大基础设施共同商榷决策,促成产业经济链条式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六)重点带动。建立“东西双核”深度融杭的空间格局。东部板块的中心城区依托杭海城际铁路、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重点培育鹃湖国际科创区和皮革城文创区,抓住杭州打造文化高地的机会融入杭州国际化发展;尖山新区立足创新跨越发展,联动杭州东部智造大走廊,探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通过设立“园中园”,借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品牌、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招商招才的资源,推动在杭州难以落地的项目落户尖山,开创平台创新新局面。市域西部(包括许村镇、长安镇等)形成“融杭先行区”,率先实现规划、交通、产业与公共设施一体化,承接临平、下沙城市功能外溢,打破行政界线,成为杭州功能区的一部分,打造接轨沪杭的科创新区、拥湾发展的产业高地、深度融杭的品质新城。市域中部(包括盐官度假区和盐官镇区)立足旅游特色发展,依托盐官古城文化和潮文化优势,联动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沿江湿地公园,进一步优化整合“百里钱塘文化长廊”,加速融入杭州都市圈区域大旅游功能。同时强化交通的融入,重点做好框架性过江通道的研究工作,包括杭绍台二期、杭州中环快速路过江通道等;做好与杭州接壤地区的道路路口连接的规划,将锦绣路连接文泽路等近期融杭道路建设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主动出击全面融杭,搭上杭州城市建设顺风车。
(作者为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
■罗长海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世界各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杭州湾大湾区在长三角城市群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海宁必须深入研究探索融杭的路径,找准自身特色,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城市竞争力。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融杭路径探索
载自《海宁日报》
作者:海宁市住建局总规划师 罗长海
■大调研一线报告
找准自身特色 加快全域融入
——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融杭路径探索
一、海宁强化融杭的战略意义
世界顶级湾区如美国旧金山湾区和日本东京湾的成功均经历了区域协同发展的历程。我国也正在积极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两大城市群均已形成良好的区域协同发展态势。近年来,浙江省对标上述世界级大湾区,着力提升区域国际竞争力。今年,省第十三届人代会提出浙江省未来五年要加快建设“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打造现代化先行区。
杭州作为湾区经济的主引擎之一,正值“后峰会、前亚运”的历史新起点,加快迈向国际化世界名城,溢出效应明显。海宁作为杭州湾都市圈成员,更应抢抓杭州功能外溢的战略机遇,以推动交界地区的互惠互利、协同发展为先机,促进创新发展与转型升级,提升城市影响力。
二、海宁融杭的机遇挑战及目标抉择
当前,海宁具备多维度的融杭优势。一是从时间上看,海宁融杭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业服务阶段,主动为杭州提供农产品和农业发展空间;第二阶段是工业转移阶段,主动承接杭州主城区工业转移;第三阶段是居住转移阶段,承接杭州下沙及余杭区外溢的居住功能。目前,许村等临杭区域已与杭州城区融为一体,融杭进入第四阶段即三产转移阶段,吸引教育、医疗等资源转移。二是从空间上看,海宁位于杭州大都市区关键节点,毗邻杭州下沙、余杭,与大江东产业集聚区隔江相望,是杭州都市区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从合作基础上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宁经历了“接沪融杭”到“融杭接沪”的战略转变,融杭进入更深层次,初步形成以交通等基础设施为支撑,产业、平台、政府、民生“四位一体”的接轨模式。四是从政策机遇上看,2016年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推动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宁波都市圈的同城化发展。《浙江省大湾区建设行动计划》也提出“一环、一带、一通道”的总体布局,并以环杭州湾经济区为发展重点。杭州正在以钱塘江为主轴,实施拥江发展战略,作为主战场之一的大江东,未来辐射力增强,将进一步推动海宁中部、海宁市区以及尖山等地全域融杭。
同时,进一步深化融杭也还存在一些障碍。一是融杭观念有差异。市级层面从全域战略眼光考虑,主动积极;乡镇层面出于辖区直接利益考量,对深层次问题考虑不足。二是产业发展的高端化、集约化不足。我市的发展理念与经济增长方式未与杭州耦合,未能充分把握智慧经济与信息经济的发展机遇。三是地缘竞争激烈。与杭州市域的县市及其他周边城市都存在竞争,对杭州主城资源外溢的争夺战将越发激烈。四是跨界治理有待深入。现有区域协作组织的权威性不高,制度化程度较低,且仅限于政府之间的合作,企业和社会方面参与较少。
综上所述,海宁应立足区位优势与现有的规划建设基础,从大湾区视角妥善处理“融杭”与“接沪”关系,扬长补短,突出特色,在与杭州及周边县市的协同发展中,围绕功能互补、创新互动、产业共兴、设施共享、区域共赢的目标,共同提高城市群竞争力,不断提高城市能量级,实现全域跨越式发展。
三、海宁融杭的具体策略
(一)规划引领。一是充分衔接好在编规划与上位规划。结合新一轮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海宁市域总体规划、杭海新城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的编制,加强与杭州都市圈的规划对接,推动城镇空间布局、产业功能定位、生态红线划定、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及发展建设时序等形成规划落实,推进多规合一“一张图”。二是适时编制融杭行动计划。以“国际化城市、现代化湾区、共建美丽湾区”为目标,从衔接规划、承接产业、推进创新、城镇空间协调、交通设施共享等几个方面提供行动指引。
(二)空间协调。一是推进区域空间协调。积极参与湾区空间整合,加强许村与临平、长安与下沙、盐官与大江东的衔接,做到“不留缝隙,不留痕迹”,即:二者在空间上无缝衔接,在规划理念、建筑风貌、功能配置上和谐统一。二是加强市域内部空间整合。围绕海宁西站打造城市公共服务核心,推进长安和许村一体化发展,构建杭海新城。将人民路——长安路作为城市发展主轴,引导居住、商贸、产业功能集聚。充分利用拥湾滨河优势,着重将高新区沿江区域打造为海宁对接杭州拥江发展战略的“拥江阳台”,构筑一流的景观生态环境和创新创业产业平台,重点承接下沙国家级开发区为代表的杭州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型、工业型、对后续发展促进强的企业和人才项目落户。三是实现“三生”和谐发展。留好田园本底,做好山水支撑,注重重要生态走廊与杭州的衔接,凝聚城市发展动力。
(三)产业协同。一是着重现状产业提升。依托经济开发区、长安高新区、马桥经编园区等省级开发区和各镇产业园区平台建设,形成上规模的区域联动产业平台,通过“虚拟化”、“互联网+”的升级,有效提升产业能级。二是承接优质的外溢资源。依托海宁土地、人力和生活成本优势,深化海宁对杭州制造业外溢承接,提升现有承接业态,近期可重点承接中介咨询、中小型会展等业态,并吸引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发、孵化、中试等环节转移。三是发展新兴产业。加强与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大江东产业集聚区的产业联动,集聚城市发展高端要素,积极培育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四)设施支撑。一是充分利用区域交通铁路。积极争取沪乍杭铁路、沪杭城际铁路在海宁市区设站,争取杭绍台二期在盐官度假区或周王庙设站,由传统铁路枢纽向十字枢纽发展;结合杭州乔司编组站以及北货场的外迁,开展沪杭铁路改造利用前期研究。二是优化轨道衔接,共筑快线走廊。紧密衔接《杭州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远期总体构筑“两横两纵”(杭海线和大江东-尖山线、南浔-盐官线和萧山机场北接线)轨道网框架,实现全域多向融杭,同时充分利用海宁西站及盐官镇站的换乘枢纽功能,提高出行便捷性;近期重点与杭州对接杭海城际铁路延伸接入杭州快线网,提升杭海城际铁路出行时效性。三是融入杭州环线体系,做好与临平、下沙的道路网络衔接。下沙方向在现状农发区4条通道衔接的基础上,远期重点破除乔司农场的阻隔,规划3个通道与下沙路网衔接。近期率先推动实施锦绣路——文泽路通道;新城大道近期借用翁金线与海达路实现连通,远期预留文渊路贯通条件;新塘洲线预留接入文津路条件。临平方向在现状5条通道衔接的基础上,规划新增4个通道与临平路网衔接。近期加快推进沪杭高速抬升、世纪大道、硖许公路与临平的对接;预留硖许公路高架道路利用320国道线位接入临平大道的条件。
(五)机制协同。一是积极加入杭州都市圈城市联盟。在重大事项的决策过程中争取主动地位,传递海宁诉求。二是建立双层治理体系。上层由海宁市政府负责市域范围内交通、民生、国土等跨界职能融杭协调管理;下层由镇街和各产业平台组成,一方面落实辖区内的融杭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日常服务管理,另一方面负责跨行政区域融杭项目的具体实施。三是创新与周边市县的协同机制。与嘉兴市区、桐乡等形成融杭联系制度,从大区域的视角,对辐射多个市县的重大项目或重大基础设施共同商榷决策,促成产业经济链条式发展,实现共建共享。
(六)重点带动。建立“东西双核”深度融杭的空间格局。东部板块的中心城区依托杭海城际铁路、浙大海宁国际校区,重点培育鹃湖国际科创区和皮革城文创区,抓住杭州打造文化高地的机会融入杭州国际化发展;尖山新区立足创新跨越发展,联动杭州东部智造大走廊,探索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合作,通过设立“园中园”,借助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品牌、成熟的管理方法和招商招才的资源,推动在杭州难以落地的项目落户尖山,开创平台创新新局面。市域西部(包括许村镇、长安镇等)形成“融杭先行区”,率先实现规划、交通、产业与公共设施一体化,承接临平、下沙城市功能外溢,打破行政界线,成为杭州功能区的一部分,打造接轨沪杭的科创新区、拥湾发展的产业高地、深度融杭的品质新城。市域中部(包括盐官度假区和盐官镇区)立足旅游特色发展,依托盐官古城文化和潮文化优势,联动杭州大江东产业集聚区沿江湿地公园,进一步优化整合“百里钱塘文化长廊”,加速融入杭州都市圈区域大旅游功能。同时强化交通的融入,重点做好框架性过江通道的研究工作,包括杭绍台二期、杭州中环快速路过江通道等;做好与杭州接壤地区的道路路口连接的规划,将锦绣路连接文泽路等近期融杭道路建设计划提上议事日程,主动出击全面融杭,搭上杭州城市建设顺风车。
(作者为市住建局党委委员、总规划师)
■罗长海
区域一体化发展是世界各大城市群的发展趋势。随着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杭州湾大湾区在长三角城市群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海宁必须深入研究探索融杭的路径,找准自身特色,深化区域合作,提高城市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