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课——《李白与长安》,老师问了我们这么一个问题,我们今天看到的《静夜思》是否就是一千多年前某个夜晚诗人李白写下的那首呢?当时我也是愣了一下,难道不是吗?
答案是未知的。
老师说,唐代即使有了印刷术的存在,但大多数运用于佛教经文的印刷。当时诗赋的流传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诗赋的记录主要是抄手抄录,然而识字读书的人终究是不多的,且纸贵,抄手更贵。
口口相传、抄手抄录都会不经意间改了诗的原样,或因一时的表达不清,或因某某人私以为这样那样会更好,所以呢,原诗是——“床前山月光”或是“窗前明月光”都说不准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如今看到,是历经一千多年人们所选择的版本,这么看来有点物竞天择、诗竞人择的味道,果然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胜利。
小小的调侃一下hhh,因为老师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她们研究李白居然需要政治正确。大概意思就是,用马克思的思想鉴赏李白诗文,从李白诗文里找依据佐证马克思思想的正确性。所以我不禁联想当时研究李白的情况:“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伟大诗人李白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勇敢与功绩啊!想想都觉得尴尬.....科学研究和政治正确并不冲突。
貌似扯远了,不过因为之前没有往这方面想,所以老师说的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因为由此广之,唐前的各类文章诗作可能都要怀疑上一番了,这样想想便觉得文史类研究也挺麻烦的,都不容易啊hhh
当然,如果研究宋代以后的话就轻松多了。因为印刷术的运用也广泛了很多,至少,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该就是它最初的模样。
最后,中秋快乐啊!
答案是未知的。
老师说,唐代即使有了印刷术的存在,但大多数运用于佛教经文的印刷。当时诗赋的流传方式主要是口口相传,诗赋的记录主要是抄手抄录,然而识字读书的人终究是不多的,且纸贵,抄手更贵。
口口相传、抄手抄录都会不经意间改了诗的原样,或因一时的表达不清,或因某某人私以为这样那样会更好,所以呢,原诗是——“床前山月光”或是“窗前明月光”都说不准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如今看到,是历经一千多年人们所选择的版本,这么看来有点物竞天择、诗竞人择的味道,果然是马克思唯物辩证法的胜利。
小小的调侃一下hhh,因为老师说,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她们研究李白居然需要政治正确。大概意思就是,用马克思的思想鉴赏李白诗文,从李白诗文里找依据佐证马克思思想的正确性。所以我不禁联想当时研究李白的情况:“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是伟大诗人李白歌颂无产阶级英雄的勇敢与功绩啊!想想都觉得尴尬.....科学研究和政治正确并不冲突。
貌似扯远了,不过因为之前没有往这方面想,所以老师说的对我触动还是挺大的,因为由此广之,唐前的各类文章诗作可能都要怀疑上一番了,这样想想便觉得文史类研究也挺麻烦的,都不容易啊hhh
当然,如果研究宋代以后的话就轻松多了。因为印刷术的运用也广泛了很多,至少,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应该就是它最初的模样。
最后,中秋快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