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白云先生 至道学宫 今天
最近有些忙,更新又慢了下来。让大家久等了。这段时间,收到很多问题,因为精力和时间无法兼顾,没有撰文详细解答。
这里先就几个大家比较急切的问题,做下答复。
第一个问题:关于产业落地的时间表
请同道们内心等待,不要着急。因为牵涉到线下的实业经营,问题不像很多同道想象的那样,什么都可以三下五除二的一蹴而就。连开个饭馆,从选址到装修,到置办设备,到招人,半年都做不好。
学宫从开始着手做产业落地的事,才过去了两个月。我们先头产品,应该很快就可以上线了,请同道们拭目以待。为了把体验做的更好一些,所以还在反复的打磨。
筹备和建设周期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经费。现在开个好点的饭馆,都要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学宫要做的,很多都是千年工程,不知道要花多少人力物力。比如复原失传两千多年的乐经,恢复中国传统的乐教。这个文化复原工程就非常非常的巨大。
再比如,我们还计划复原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华夏族传统的席居文化,这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工程。以及,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让她足以抗衡和打败迪斯尼这样的文化巨头,这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工程。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诸如此类的浩大工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们产业落地的第一篇文章是征集办学场地,可能让很多同道以为,学宫要做的产业,只是去做个书院,做个蒙学馆,传播正统的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实际上,做蒙学,做书院,只是整个大厦的一块砖头。全部的总体工程,什么时候能竣工,不知道,做到哪里算哪里吧。这代人做不完,就交给下一代人接着做。
不仅工程本身极其复杂,工程量巨大,而且缺钱缺人,这使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难上加难。这么难,为什么一定要做?因为使命。天不生华夏,万古如长夜。如果未来我们的子孙彻底遗忘了什么是华夏,那就真得要万古如长夜了。
不仅缺钱缺人,还缺理解。很多同道觉得,学宫变了,开始谈钱了,开始谈文化产业了,没有以前那么崇高纯粹了。这里想跟有这类想法的同道说,如果你只靠一张嘴就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就能打赢文化战争,就能让天下大同,那该有多好啊,简直能功盖三皇五帝。要是谁真能靠一张嘴就干成了,以后我们给他在黄帝陵的隔壁也塑个像,建个庙,让他永垂不朽,万世流芳。
不能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他们做什么事,永远都停留在嘴巴的层面上。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几百个人,人吃马喂的,一年到头住客栈,前后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得花多少钱?而且,他们还要脱产全职做教育工作,做文化拯救工作,还要著书做出版产业,这都得消耗大量的钱财。
中国文化,要压倒西方文化,必须在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上,走从职业化到专业化,从专业化,再到产业化的路线。
嘴上再热爱华夏文化,想都没想过以此为职,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甚至一谈起这个事,就觉得不好意思,谈利益觉得羞耻,这是懦弱。不仅懦弱,而且还很傻。
做学校,都得有个专业的招生办呢。以传播圣贤文化为生,以此为职业,这不仅不是个不好意思的事情,而且是无限光荣的事情。自己绑住自己的手脚,连思想关都过不了,连枪都拿不起来,一听到枪响就尿裤子,还何谈跟外国文化的较量。等不羞耻了,能拿起振兴中国文化这杆枪了,这才算战胜了自己的幼稚病秀才病。
做文化事业,既不能觉得羞耻,也不能克服了羞耻之后,变得无耻。有些人走到了反面,把文化事业,纯粹做成生意,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道义。
解决了畏手畏脚,束手束脚的问题,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练,走向专业化。当这样的文化产业队伍专业化了,才能赢得全球文化产业的竞争,才能生存,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才能构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成功了,才能逐步占据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上游高端产业链。我们才能把那些高端的文化产业就业抢过来。而不是我们的相关人才永远给外国文化产业,做低级的代工和加工。
制造业有血汗工厂,文化产业,同样也有血汗工厂。我们要有这种信心,有一天,拿着全球最高工资的文化产业的就业岗位,都是我们中国人。
有志于振兴中华文化的各方面专业人才,尤其是美术人才和设计人才,欢迎加入我们,以及相关产业基金创投基金,欢迎与我们合作。请投递简历,或者合作意向书到我们的邮箱 95569868@qq.com
建团队,选干部是关键。等各个部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选好了,我们下一步就会根据部门负责人的用人规划,来匹配之前投简历的同道。请之前已经投过简历的同道再耐心等待我们一段时间。
在现在这个阶段,如果有某个地方政府,能给我们配套一个产业园就好了,后面很多事都会推进的非常快。第一步走出来之后,我们后面的税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欢迎有远见卓识的政府机关和我们合作。我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方法,来一步步振兴我们的文化产业。
第二个问题:韬略课程的学期调整
这个问题问的也挺多。韬略课程原定的计划,是六本书四个学期。《三略》和《六韬》两本书算在第二学期。
考虑到刚讲完第一学期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所以就把《鬼谷子》提到了第二学期和第一学期连贯了起来,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为什么要把《三略》和《六韬》分开做两个学期呢?因为这两本书的篇幅在六本书里面都很长,尤其是《六韬》这本书,一本书的篇幅,几乎相当于是其他五本书的总和。
这样两本书合起来讲,课程就会非常的冗长沉闷,导致降低学习毅力,跟不下来也消化不了。所以就把这两个本书分开,各做一学期。
如果计较两百块的学费,可以不参加后面的学习。黄石公让张良给他提鞋提三次还是提四次,好像区别也不大。说到底,鞋子不是重点,提几次鞋,也不是重点。
还有课程更新慢的问题,这里也说明一下。因为前阵子有一大半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构思,在开会,在讨论,张罗学宫产业建设的事。操的心太多了,时间不够用,让大家等这么久,挺过意不去的,后面会争取更新快一些。
其他的问题,诸如关于国内外时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多,没法面面俱到的全都写篇文章来回答。同道们如果想了解什么,就在留言里面问吧。能回复的会挑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回复,并精选展示出来。因为尺度问题,不合适回复的,就不回复了。
白云先生 至道学宫 今天
最近有些忙,更新又慢了下来。让大家久等了。这段时间,收到很多问题,因为精力和时间无法兼顾,没有撰文详细解答。
这里先就几个大家比较急切的问题,做下答复。
第一个问题:关于产业落地的时间表
请同道们内心等待,不要着急。因为牵涉到线下的实业经营,问题不像很多同道想象的那样,什么都可以三下五除二的一蹴而就。连开个饭馆,从选址到装修,到置办设备,到招人,半年都做不好。
学宫从开始着手做产业落地的事,才过去了两个月。我们先头产品,应该很快就可以上线了,请同道们拭目以待。为了把体验做的更好一些,所以还在反复的打磨。
筹备和建设周期问题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经费。现在开个好点的饭馆,都要几十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学宫要做的,很多都是千年工程,不知道要花多少人力物力。比如复原失传两千多年的乐经,恢复中国传统的乐教。这个文化复原工程就非常非常的巨大。
再比如,我们还计划复原消失了一千多年的华夏族传统的席居文化,这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工程。以及,我们要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让她足以抗衡和打败迪斯尼这样的文化巨头,这也是一个非常非常巨大的工程。
这只是其中的两个,诸如此类的浩大工程还有很多很多。因为我们产业落地的第一篇文章是征集办学场地,可能让很多同道以为,学宫要做的产业,只是去做个书院,做个蒙学馆,传播正统的传统文化,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实际上,做蒙学,做书院,只是整个大厦的一块砖头。全部的总体工程,什么时候能竣工,不知道,做到哪里算哪里吧。这代人做不完,就交给下一代人接着做。
不仅工程本身极其复杂,工程量巨大,而且缺钱缺人,这使得我们现在做的事情,难上加难。这么难,为什么一定要做?因为使命。天不生华夏,万古如长夜。如果未来我们的子孙彻底遗忘了什么是华夏,那就真得要万古如长夜了。
不仅缺钱缺人,还缺理解。很多同道觉得,学宫变了,开始谈钱了,开始谈文化产业了,没有以前那么崇高纯粹了。这里想跟有这类想法的同道说,如果你只靠一张嘴就能解决所有现实问题,就能打赢文化战争,就能让天下大同,那该有多好啊,简直能功盖三皇五帝。要是谁真能靠一张嘴就干成了,以后我们给他在黄帝陵的隔壁也塑个像,建个庙,让他永垂不朽,万世流芳。
不能理解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人,他们做什么事,永远都停留在嘴巴的层面上。
孔子当年周游列国,几百个人,人吃马喂的,一年到头住客栈,前后一直持续了二十多年,得花多少钱?而且,他们还要脱产全职做教育工作,做文化拯救工作,还要著书做出版产业,这都得消耗大量的钱财。
中国文化,要压倒西方文化,必须在文化产业的全球竞争上,走从职业化到专业化,从专业化,再到产业化的路线。
嘴上再热爱华夏文化,想都没想过以此为职,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甚至一谈起这个事,就觉得不好意思,谈利益觉得羞耻,这是懦弱。不仅懦弱,而且还很傻。
做学校,都得有个专业的招生办呢。以传播圣贤文化为生,以此为职业,这不仅不是个不好意思的事情,而且是无限光荣的事情。自己绑住自己的手脚,连思想关都过不了,连枪都拿不起来,一听到枪响就尿裤子,还何谈跟外国文化的较量。等不羞耻了,能拿起振兴中国文化这杆枪了,这才算战胜了自己的幼稚病秀才病。
做文化事业,既不能觉得羞耻,也不能克服了羞耻之后,变得无耻。有些人走到了反面,把文化事业,纯粹做成生意,全然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和道义。
解决了畏手畏脚,束手束脚的问题,迈出了职业化的第一步,通过学习和实践磨练,走向专业化。当这样的文化产业队伍专业化了,才能赢得全球文化产业的竞争,才能生存,我们的传统文化才有生命力,有了生命力,才能构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成功了,才能逐步占据全球文化产业价值链的上游高端产业链。我们才能把那些高端的文化产业就业抢过来。而不是我们的相关人才永远给外国文化产业,做低级的代工和加工。
制造业有血汗工厂,文化产业,同样也有血汗工厂。我们要有这种信心,有一天,拿着全球最高工资的文化产业的就业岗位,都是我们中国人。
有志于振兴中华文化的各方面专业人才,尤其是美术人才和设计人才,欢迎加入我们,以及相关产业基金创投基金,欢迎与我们合作。请投递简历,或者合作意向书到我们的邮箱 95569868@qq.com
建团队,选干部是关键。等各个部门能够独当一面的将才选好了,我们下一步就会根据部门负责人的用人规划,来匹配之前投简历的同道。请之前已经投过简历的同道再耐心等待我们一段时间。
在现在这个阶段,如果有某个地方政府,能给我们配套一个产业园就好了,后面很多事都会推进的非常快。第一步走出来之后,我们后面的税收规模是非常可观的,欢迎有远见卓识的政府机关和我们合作。我们有思想,有能力,有方法,来一步步振兴我们的文化产业。
第二个问题:韬略课程的学期调整
这个问题问的也挺多。韬略课程原定的计划,是六本书四个学期。《三略》和《六韬》两本书算在第二学期。
考虑到刚讲完第一学期的《鬼谷子本经阴符七术》,所以就把《鬼谷子》提到了第二学期和第一学期连贯了起来,这样可以提高学习效果。
为什么要把《三略》和《六韬》分开做两个学期呢?因为这两本书的篇幅在六本书里面都很长,尤其是《六韬》这本书,一本书的篇幅,几乎相当于是其他五本书的总和。
这样两本书合起来讲,课程就会非常的冗长沉闷,导致降低学习毅力,跟不下来也消化不了。所以就把这两个本书分开,各做一学期。
如果计较两百块的学费,可以不参加后面的学习。黄石公让张良给他提鞋提三次还是提四次,好像区别也不大。说到底,鞋子不是重点,提几次鞋,也不是重点。
还有课程更新慢的问题,这里也说明一下。因为前阵子有一大半的时间和精力都在构思,在开会,在讨论,张罗学宫产业建设的事。操的心太多了,时间不够用,让大家等这么久,挺过意不去的,后面会争取更新快一些。
其他的问题,诸如关于国内外时局的问题,因为问题太多,没法面面俱到的全都写篇文章来回答。同道们如果想了解什么,就在留言里面问吧。能回复的会挑比较有代表性的问题回复,并精选展示出来。因为尺度问题,不合适回复的,就不回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