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岔贴吧 关注:90贴子:2
  • 0回复贴,共1

南岔守猎队那些事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早山里的物多(野兽多),房前房后都能见到黑瞎 猎手胡爷传奇(二)
蒋悦
``````在早山里的物多(野兽多),房前房后都能见到黑瞎子(狗熊),六七百斤重。村里组成了狩猎组,每家都养狗训狗,见到好种,就买来调教,猎狗都有粮证。上山打猎,每个猎人都带4`5条狗,这些狗跟几次山,就会打猎了。
上山后,人走道(山嵴)狗走沟(峪)。开声(狗发现猎物后的狂吠)后,人狗全往一处围。人若去晚了,猎物就跑了,一般都是头狗先叫,它鼻子灵,有实战经验,打到物,开膛把肝脏全给头狗,其余的狗就吃剩下的肠子,肚子屎屎尿尿,将就了。
我62年从黑河搬来,村里一共有21个老猎民。都是个体狩猎。64年区委号召走合作化,委任我带队建猎户村,叫伊春市南岔区护林防火狩猎队,又从海林县买回了10匹马,5头牛,我爱好园艺,在春天种地前带领全村人栽树,在后山栽了二千多棵沙果树,66年眼瞅着这些树漫山遍野一片白花,马上就要挂果了,结果让造反派给毁了。白瞎了(可惜)。那时候乡亲们盖个房子也不容易,小杆加泥`拉合辩子,山上木头有都是,村里乡亲们不图吃不图喝,只图个浑和,全来帮忙,一天烟囱就冒烟。
我们这个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一条清亮亮的小河从村前流过,这河原叫砸河鳖河,现在叫永翠河,我们还是习惯叫老名,顺口。这河走了一半又被乌衣岭分开,一条向北的叫王胯子河流入黑龙江,一条向南的汤旺河流入松花江。隔河相望的山叫老头山,山上有一块立陡立崖的砬子。这个砬子被一些居住山下的老毛子(俄国人)起名叫“瓦西里砬子”,这些早年从黑龙江北岸跑过来的俄国老白党还很能干,他们养蜂`养马。自食其力,会说一点中国话,和村里人时有交往,感情很好。我记得有个小伙子叫毕拉丫伊`陆佳科1954年他回国和乡亲们哭成一团,出殡一样。
有句老话说:“霜降上山,打春挂枪”。一到秋深猎人们就进山了。那时打猎一出去就是好几天,吃的`用的都要带全,行李很简单,6张狍皮缝个筒,连被带褥都有了。卷个卷儿一背,飘轻,又省地方,到那里打开卷钻进就睡,又保暖又隔潮。猎人管这叫“打小宿(xiu).
有个小伙子叫夏德军,30多岁,他爹在尚志县,他很能养狗训狗,他养了十几条狗,他的狗很能,四五条狗能对付一个300多斤的野猪。他有条狗很不寻常,叫黑眼子,又叫大少爷。有一次进山猎人带了十条狗,在山深处,与一头孤猪狭路相逢,孤猪(单身公猪)与猎狗们杀红了眼,肉博中黑眼子被野猪挑了脖子,鲜血流了满地,把老夏心疼得要死要活的。猎人有句话“鹰狗无价”。猎人们很少借给别人狗,如果借出的狗出事了,被猪挑死的不用赔,被**打死的必赔无疑。
那时打猎大致有四种方法:一种叫“领狗打围”,第二种是“打溜围”,是猫抓耗子式的一人一枪不带狗,第三种叫“杖围”,第四种叫“狩围”。四种各有长短,猎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除了用枪打,有时还挖窖,下套。乌**一带有个刘山东子很会用套,一个冬天他套了六头野猪。最难套的是猞狸,那家伙长得像猫一样,鬼着呐!那天一早,我去溜子上看套子,路过车站见到熟人就“嘞嘞”(唠呵)起没完了,去晚了,结果溜子上套了两个猞狸,一摸,硬了---死了。
(明天在续)子(狗熊),六七百斤重。村里组成了狩猎组,每家都养狗训狗,见到好种,就买来调教,猎狗都有粮证。上山打猎,每个猎人都带4`5条狗,这些狗跟几次山,就会打猎了。
上山后,人走道(山嵴)狗走沟(峪)。开声(狗发现猎物后的狂吠)后,人狗全往一处围。人若去晚了,猎物就跑了,一般都是头狗先叫,它鼻子灵,有实战经验,打到物,开膛把肝脏全给头狗,其余的狗就吃剩下的肠子,肚子屎屎尿尿,将就了。
我62年从黑河搬来,村里一共有21个老猎民。都是个体狩猎。64年区委号召走合作化,委任我带队建猎户村,叫伊春市南岔区护林防火狩猎队,又从海林县买回了10匹马,5头牛,我爱好园艺,在春天种地前带领全村人栽树,在后山栽了二千多棵沙果树,66年眼瞅着这些树漫山遍野一片白花,马上就要挂果了,结果让造反派给毁了。白瞎了(可惜)。那时候乡亲们盖个房子也不容易,小杆加泥`拉合辩子,山上木头有都是,村里乡亲们不图吃不图喝,只图个浑和,全来帮忙,一天烟囱就冒烟。
我们这个村只有二十几户人家,座落在小兴安岭南麓,一条清亮亮的小河从村前流过,这河原叫砸河鳖河,现在叫永翠河,我们还是习惯叫老名,顺口。这河走了一半又被乌衣岭分开,一条向北的叫王胯子河流入黑龙江,一条向南的汤旺河流入松花江。隔河相望的山叫老头山,山上有一块立陡立崖的砬子。这个砬子被一些居住山下的老毛子(俄国人)起名叫“瓦西里砬子”,这些早年从黑龙江北岸跑过来的俄国老白党还很能干,他们养蜂`养马。自食其力,会说一点中国话,和村里人时有交往,感情很好。我记得有个小伙子叫毕拉丫伊`陆佳科1954年他回国和乡亲们哭成一团,出殡一样。
有句老话说:“霜降上山,打春挂枪”。一到秋深猎人们就进山了。那时打猎一出去就是好几天,吃的`用的都要带全,行李很简单,6张狍皮缝个筒,连被带褥都有了。卷个卷儿一背,飘轻,又省地方,到那里打开卷钻进就睡,又保暖又隔潮。猎人管这叫“打小宿(xiu).
有个小伙子叫夏德军,30多岁,他爹在尚志县,他很能养狗训狗,他养了十几条狗,他的狗很能,四五条狗能对付一个300多斤的野猪。他有条狗很不寻常,叫黑眼子,又叫大少爷。有一次进山猎人带了十条狗,在山深处,与一头孤猪狭路相逢,孤猪(单身公猪)与猎狗们杀红了眼,肉博中黑眼子被野猪挑了脖子,鲜血流了满地,把老夏心疼得要死要活的。猎人有句话“鹰狗无价”。猎人们很少借给别人狗,如果借出的狗出事了,被猪挑死的不用赔,被**打死的必赔无疑。
那时打猎大致有四种方法:一种叫“领狗打围”,第二种是“打溜围”,是猫抓耗子式的一人一枪不带狗,第三种叫“杖围”,第四种叫“狩围”。四种各有长短,猎人们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除了用枪打,有时还挖窖,下套。乌**一带有个刘山东子很会用套,一个冬天他套了六头野猪。最难套的是猞狸,那家伙长得像猫一样,鬼着呐!那天一早,我去溜子上看套子,路过车站见到熟人就“嘞嘞”(唠呵)起没完了,去晚了,结果溜子上套了两个猞狸,一摸,硬了---死了。
(明天在续)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8-09-26 19:15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