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盛长歌首播已经结束10来天了,但我的沉溺却似乎刚刚开始。这种痛苦但无法割舍的观剧体验,上一次发生在追琅琊榜时。
无意拿天盛长歌与琅琊榜做比较,都是本人的心头好。但琅琊榜之后我并没有想表达的,因为他的故事虽好,但一切的好皆是明白的,无论是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价值观输出,都是较完整的古典主义表达。说白了,就是结构工整、善恶分明。于是,欣赏就好,说什么都多余。但天盛长歌不一样,借用韩松落老师的话说“它却给出了复杂、晦涩、和多义的表演”,正是这种“复杂、晦涩、和多义”让我忍不住一刷再刷,并不得不提起笔来,试图说点什么,就像儿时遇到复杂的练习题,非要提起笔来反复演算,才能找到最后的正解一样。
首先,想说说该剧的立意,“究竟是权谋还是反权谋”?权谋,权为利,谋为智,权谋乃为利智之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智谋获得权力。而对于男主人公宁弈来说,他在朝堂翻云覆雨,到底是不是为了权力呢?这先得从宁弈推崇的以法度治国的法家说起。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其著作合集《韩非子》历朝历代被当成帝王术,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权术内容。但同时,它也有几个特点,第一,韩非子的书是写给帝王看的,所以,书中没有也没必要提及权力获取的过程。这种权力获取的过程,对于普通人,是精通侍君术,而对于继承者而言,便是夺嫡术。第二,法家好规则,重奖罚之术。这个如儒家一样,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技术,也就是在确认道德边界以后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不择手段。第三,无论是韩非子还是商鞅,都被认为刻薄寡思,他们追求的是制度的刚性,而不是对权力的制衡术。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法家追求的是社会秩序而不是无限的权力。所以,楚王宁弈的理想是“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秩序社会,而不是夺嫡成功,走向权力巅峰。他的思想和追求,剧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进行了表达,比如,他一再强调除恶务尽;他自请出任御史台;他和谋士辛子砚的矛盾;他为救母妃自贬庶民;以及他将月泠交给三司会审等。二刷、三刷之后,更加发现这其中没有一次偏离过他思想体系下的行为逻辑。
倒是他在平定太子谋反中义正言辞说的那句儒家学说的治理名言“得人心者得天”,让我很是诧异!首先,我确定那句话是后期配音加上去的;其次,这个情景下说出这句话是很掉智商的行为,等于昭告天下他的夺嫡之心;最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真正的宁弈想说的话。彼时的宁弈,满心的愤怒,满心的仇恨,满心的委屈,为了复仇,为了肃清常氏,他可以魔挡杀魔,佛挡杀佛。所以,这句被篡改的台词或许应该是“公道?!本王就是公道!”,然后才会有杀太子时的快意恩仇。
与宁弈“累累轻生一剑知”的快意恩仇相反,谋士辛子砚一直都在劝诫宁弈要“徐徐图之”。他要宁弈在父皇生病时多现殷勤、要宁弈舍弃凤知微这颗棋子、不要他选择出任御史台、对他自贬庶民不理解等等,他与宁弈的矛盾,其实就是权谋家与法家的差异,而且从很多细节可看出,他的师父天机子必然也是一个权谋大家。而宁弈的明君之相表现在,在与知己、至交辛子砚博弈与磨合的过程中,他一步一步厘清了道(法家)和术(权谋)的关系,当权谋触碰到他的底线时,他会坚决拒绝,哪怕这是辛子砚的建议,哪怕这些建议明显对他的帝王之路有着可以预见的好处,哪怕拒绝这些建议将使他的处境更艰难。最终一局,辛子砚背水一战,杀死王才人,推举十皇子,从而激怒七皇子,使他无心伪装露出真面目,进而逼宫、落败。这是一场辛子砚的孤军奋战,虽然,他说是因为想起二花和孩子,才忍不住杀了王才人的,但,宁弈何尝不明白,这是辛大夫为践行对三皇兄的承诺而兵行险着、以身犯险,是为了用绝境激发自己的斗志,勇敢地承担起为君为帝的责任。所以,他才会痛苦地说“你走”,因为那时的宁弈真的已经心力交瘁了,他只想母妃回来让他再做个承欢膝下的孩童。
不记得是哪一集,宁弈和辛子砚为之微而争执,宁弈说,“如果有天我也把你当成棋子一样弃掉,你当如何”,辛子砚答,“臣愿意”,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经过与“权谋”这条恶龙漫长地纠缠之后,最终,士大夫辛子砚抱守着“士为知己者死”坚定信念,践行了对宁乔宁弈的承诺,自请伏法以助力宁弈昭告天下要建立“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法度社会的决心,进而也完成了对恶龙的最后一击,让它随着那些沉痛的过往坠入深渊。
所以,如果我说天盛长歌是一部反权谋的权谋剧,应该基本还是可以成立吧!
无意拿天盛长歌与琅琊榜做比较,都是本人的心头好。但琅琊榜之后我并没有想表达的,因为他的故事虽好,但一切的好皆是明白的,无论是叙事方式、人物塑造还是价值观输出,都是较完整的古典主义表达。说白了,就是结构工整、善恶分明。于是,欣赏就好,说什么都多余。但天盛长歌不一样,借用韩松落老师的话说“它却给出了复杂、晦涩、和多义的表演”,正是这种“复杂、晦涩、和多义”让我忍不住一刷再刷,并不得不提起笔来,试图说点什么,就像儿时遇到复杂的练习题,非要提起笔来反复演算,才能找到最后的正解一样。
首先,想说说该剧的立意,“究竟是权谋还是反权谋”?权谋,权为利,谋为智,权谋乃为利智之法。简单地说就是用智谋获得权力。而对于男主人公宁弈来说,他在朝堂翻云覆雨,到底是不是为了权力呢?这先得从宁弈推崇的以法度治国的法家说起。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子,其著作合集《韩非子》历朝历代被当成帝王术,里面包含着大量的权术内容。但同时,它也有几个特点,第一,韩非子的书是写给帝王看的,所以,书中没有也没必要提及权力获取的过程。这种权力获取的过程,对于普通人,是精通侍君术,而对于继承者而言,便是夺嫡术。第二,法家好规则,重奖罚之术。这个如儒家一样,采用的都是单一的技术,也就是在确认道德边界以后的有所为有所不为,而不是不择手段。第三,无论是韩非子还是商鞅,都被认为刻薄寡思,他们追求的是制度的刚性,而不是对权力的制衡术。从以上三点可以看出,法家追求的是社会秩序而不是无限的权力。所以,楚王宁弈的理想是“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秩序社会,而不是夺嫡成功,走向权力巅峰。他的思想和追求,剧中通过一系列的行为进行了表达,比如,他一再强调除恶务尽;他自请出任御史台;他和谋士辛子砚的矛盾;他为救母妃自贬庶民;以及他将月泠交给三司会审等。二刷、三刷之后,更加发现这其中没有一次偏离过他思想体系下的行为逻辑。
倒是他在平定太子谋反中义正言辞说的那句儒家学说的治理名言“得人心者得天”,让我很是诧异!首先,我确定那句话是后期配音加上去的;其次,这个情景下说出这句话是很掉智商的行为,等于昭告天下他的夺嫡之心;最重要的是,这绝对不是真正的宁弈想说的话。彼时的宁弈,满心的愤怒,满心的仇恨,满心的委屈,为了复仇,为了肃清常氏,他可以魔挡杀魔,佛挡杀佛。所以,这句被篡改的台词或许应该是“公道?!本王就是公道!”,然后才会有杀太子时的快意恩仇。
与宁弈“累累轻生一剑知”的快意恩仇相反,谋士辛子砚一直都在劝诫宁弈要“徐徐图之”。他要宁弈在父皇生病时多现殷勤、要宁弈舍弃凤知微这颗棋子、不要他选择出任御史台、对他自贬庶民不理解等等,他与宁弈的矛盾,其实就是权谋家与法家的差异,而且从很多细节可看出,他的师父天机子必然也是一个权谋大家。而宁弈的明君之相表现在,在与知己、至交辛子砚博弈与磨合的过程中,他一步一步厘清了道(法家)和术(权谋)的关系,当权谋触碰到他的底线时,他会坚决拒绝,哪怕这是辛子砚的建议,哪怕这些建议明显对他的帝王之路有着可以预见的好处,哪怕拒绝这些建议将使他的处境更艰难。最终一局,辛子砚背水一战,杀死王才人,推举十皇子,从而激怒七皇子,使他无心伪装露出真面目,进而逼宫、落败。这是一场辛子砚的孤军奋战,虽然,他说是因为想起二花和孩子,才忍不住杀了王才人的,但,宁弈何尝不明白,这是辛大夫为践行对三皇兄的承诺而兵行险着、以身犯险,是为了用绝境激发自己的斗志,勇敢地承担起为君为帝的责任。所以,他才会痛苦地说“你走”,因为那时的宁弈真的已经心力交瘁了,他只想母妃回来让他再做个承欢膝下的孩童。
不记得是哪一集,宁弈和辛子砚为之微而争执,宁弈说,“如果有天我也把你当成棋子一样弃掉,你当如何”,辛子砚答,“臣愿意”,停顿了一下,他接着说,“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在经过与“权谋”这条恶龙漫长地纠缠之后,最终,士大夫辛子砚抱守着“士为知己者死”坚定信念,践行了对宁乔宁弈的承诺,自请伏法以助力宁弈昭告天下要建立“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法度社会的决心,进而也完成了对恶龙的最后一击,让它随着那些沉痛的过往坠入深渊。
所以,如果我说天盛长歌是一部反权谋的权谋剧,应该基本还是可以成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