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艺术天才吧 关注:44贴子:2,029
  • 6回复贴,共1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会仅仅献身于力与美_幻觉诗人_蓝波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百度


1楼2009-06-07 19:29回复
    1854年10月20日出生在法国香槟区夏尔维尔市的贝雷戈瓦大街上。14岁开始写诗,16岁不到就写出了名诗《奥菲莉亚》,在向往已久的巴黎,兰波结识了魏尔伦,并得到魏尔伦的赏识和推荐,从此跻身诗坛。到19岁完成《地狱一季》,短短的5年时间就完成了作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全部作品,实现了他在文字上“我愿成为任何人”的狂想。他的《元音》和《醉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这时的兰波己成了魏尔伦的挚友,两人难舍难分,并结伴去国外漫游。但旅途中两人发生争吵,最后酿成惨剧,魏尔伦枪伤兰波,锒铛入狱。胳膊受伤的兰波挂着绷带,独自从比利时的医院步行回家。在苦闷和失望之中,他闭门不出,埋头写作,以排遣心中的惆怅。《地狱一季》就是在这种情景下写出来的。2个月后,这部不朽的散文诗宣布出版,兰波宣布告别诗坛。此后,19岁的诗人停止了诗歌的写作,在欧洲各地游荡数年之后,辗转至亚洲、非洲多国度过了12年,变换多种职业,直到1891年因治疗脚部肿瘤才回国,却在做截肢手术后去世,年仅37岁。 我是被天上的彩虹罚下地狱,
     幸福曾是我的灾难,我的忏悔和我的蛆虫:
     我的生命如此辽阔,不会仅仅献身于力与美。
     ——阿尔蒂尔·兰波《地狱一季·言语炼金术》


    2楼2009-06-07 19:29
    回复
      小学时曾看到过一些他的诗歌片断,自此无比崇拜他所追求的自由。他是个感性的人,但他应该属于冷色调。我曾见过一张兰波的素描,画上是一个高傲的少年,叼着烟斗,着风衣,若有所思地低着头。画的作者是魏尔伦,那时魏尔伦心中的兰波。
       兰波第一次恋爱的年纪是十六岁,只是很不巧地,他爱上了一个男人。且不去考虑断袖之癖的伟大或是渺小,但值得肯定的是,他爱的那个人,难看。照片上是一个眼里透着哀怨的中年男子,他孤独地坐在喧闹的酒吧,品味着绿色的苦艾酒。那是一种毒品。最终,他被这种酒夺取了清醒的意识,脑海中一片混沌、寂寞、依赖、肉体,诸如此类。他总是用那种哀怨的令人憎恶的眼神乞求着兰波,爱着兰波,恨着兰波。
       据说在法国,苦艾酒已成为了一种禁酒。19世纪的法国诗人们溺爱着这个绿色的魔鬼,他们让这苦涩在自己的口腔中慢慢滑动,然后保持着半梦半醒的朦胧状态,将痛苦蒸发,欣赏着脑际中升腾的美丽景色,然后用自己的生命与魔鬼定下契约,以此来寻找他们逝去的灵感。
      在爱着某个人的同时以憎恨他,那是在兰波那样脆弱歇斯底里而具有强大爆发力的人身上可以感受到的。他爱着那个男人,亦恨着他,恨到心痛,因为爱到心死。
       我找到了。
       什么?
       永恒。
       那是太阳与海。
       交相辉映。
       这个片断摘录于《地狱一季》中一首为《永恒》的诗。当然,这也许不是最好的一首,但却是最不隐晦的一首。这也许是他对他最爱的那个男人说的,他想告诉他,他找到了永远爱他的方式,那就是从此忘却。无路可退,亦不可望归。最终,爱亦无,恨亦无,只留下刻骨铭心的痛,以及思念。


      3楼2009-06-07 19:29
      回复
        我所有的轻蔑都有原因,因为我逃离,
         我逃离,
         我自我辩解。
         ——《不可能》
         兰波被誉为“诗歌史上的普罗米修斯”,马拉美称其为“一颗横突出的流星”。魏尔伦则称他为“履风之人”。履风,极嚣张。他的敢爱敢恨,令我折服。决绝,他竟是如此决绝。他还来不及后悔,在他面前,就已经失去了后悔的权利。
         我喜爱迎风而行,尤其是有些强劲而凛冽的风,感受那种仿佛是巨大的自由灌满胸腔的欢乐与畅快,更是为了尝试去追求风的脚步。履风之人,我喜欢这个称呼。兰波是个极适合风的人,他的脚步,却是风都不一定可以追及的、正义的殉道者,勇敢的普罗米修斯,在修辞班懵懂还未涉世便在学校的门上写下“杀死上帝”的兰波。
         我会是一个弃儿,被抛弃在茫茫沧海的堤岸;或是一位赶车的小马夫,额头碰到苍天。
         ——《童年》
         我恨苦难。这是兰波在濒死的时刻反复萦绕于口中的一句话。可他最终摆脱不了苦难,他被命运无情地斩去了他狂奔的腿。他终于不能再飞奔了。他去了非洲,那个他向往的地方,他得到了大海,得到了太阳,却永远失去了他的自由。至死他没有信奉任何教派,一位为他做洗礼的牧师说:“我真诚地相信,他一直有着他所信仰的教派,那是属于他自己的教派,他始终坚持着这个信仰。”——我知道,那是梦想。
         有人说,《地狱一季》是兰波对自己年少时的放荡生活的忏悔。他的脚被截断,他病入膏肓,他痛哭,他可能真的后悔他的放纵了。对他来说,前半生就像梦幻一样,而他最终遁入了可怖的现实但我希望并非如此。他曾在诗中为流浪讴歌,后半生的十多年,他没有再写过诗。我以为,他是在实现对自己的承诺。记得曾看到这样一句话,有那么一种鸟,它没有脚,它不停地飞,一旦停下来,它便会死去。兰波亦是如此,他不属于任何地方,他只是流浪。


        4楼2009-06-07 19:30
        回复
          我研究幸福神奇的形状,至今没有人能将它猜透。
           ——《哦,季节,哦,城楼》
          生活在别处。他高喊,然后身无分文地从家里逃出,踏上列车,驶往那个等待着他的大城市——巴黎。他自称“被缪斯点化过的孩子”,他欲创造诗歌新时代,他欲改变整个世界。
           要么一切,要么全无。他的心比天高。他是一个极端主义者,他自私地独占一切,又洒脱地丢弃一切。王尔德说过:“人的一生有两种悲剧。一种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种是得到。”如果王尔德的悲剧是第一种,那么兰波的悲剧是第二种。当你得到了它的一切,那么意味着你已经完全失去。
           兰波是一个野心家,因为他曾经臆想改变整个世界,但他亦是极纯粹的人。如果每个生命都是独特的,那么让我们独特地活着。他说。我极爱这句话。
           啊!生命的时钟刚刚停下,我已不在人世。——神学庄严肃穆,地狱在下——苍天在上。——恍惚,噩梦,睡在火焰上的巢穴之中。
           ——《地狱之夜》
           “如果要死,让我死于火吧。”《生活在别处》中亚罗米尔带着对母亲疯狂而专制的爱的痛恨绝望地说。有了感情有了爱并因其而死的人是不能死于火的,于是他死于水。与兰波、尼采、叔本华、金斯堡一样,他们最终都为自己的未能实现的梦想而悲恸,他们都是一群疯子。
           天才亦是疯子,而他们都将为自己的疯狂而死。
           花香已不再使你的鼻翼颤动,
           他安睡在阳光里,一只手搁在前胸。
           在他胸膛右侧,有两个红色的弹孔。
           ——《山谷中的沉睡者》


          5楼2009-06-07 19:30
          回复
            在半梦半醒中,兰波总是看到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个普鲁士士兵安静地躺在山谷之中,他以为他只是睡着,原来他死了。
             有时我在天空看见一片无垠的沙滩,上面有欢快洁白的民族。一艘大金船从我头上驶过,晨风轻拂缤纷的彩旗。
             ——《永别》
             最终,兰波爱着的那个人当上了巴黎的诗人之王。“魏尔伦”,当时有名的人道主义文学倡导者弗朗士道:“我曾侮辱过你们的诗,现在在此郑重地收回。”
             魏尔伦的素描,他心中的兰波,那个叼着烟斗昂首阔步漠视一切的少年,那个爱着他,亦恨着他的少年。那个属于他的兰波。
             当钟声鸣响,
             一切窒息,
             回忆悠远的岁月我哭泣。
             ——魏尔伦《秋歌》
             我知道,是为那阳光与阴霾同时滋长的日子。
             我终究没有找到属于兰波的自由,我亦仍然在寻找着属于我的自由。
             在一本书上,我看到了兰波和魏尔伦在酩酊小屋合作的数首诗,他们的名字,总是被历史无情地摆放在一起。和任何人一样,他们本应是孤独的个体,他们的灵魂,该属于他们所热爱的土地,所热爱的人。
             人们也终究会带着他们一生的爱恨,以及所有的追求,长眠于他们心中的圣地。我相信,有那么一个地方,那是别人永远也无法到达的、属于自己的天堂。


            6楼2009-06-07 19:30
            回复
              END


              7楼2009-06-07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