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内劲的“表现”形式
练拳有一段时间,真的不知道“内劲”为何物的。很多人都要强调“劲”和“力”是不同的,师父师伯也不止一次如是说,我也就“人云亦云”罢!
练太极拳一年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练出来,后来练了陈氏的竞赛套路,便知道了一个词叫作“气贴背”,当时就觉得若是练出这种“感觉”的话,应该就是“出了太极门”。愿望固然美好,令人遗憾的是,直到斜方肌有了损伤,也没有练出“往来气贴背”。
还好“东方不亮西方亮”,练拳没有心想事成,站桩不到一年,竟然有了“意气均来骨肉臣(沉)”,当然,只是向下的重力感应而已。
内心欢喜的很,于是越发的每日不辍地站桩。清晰记得“第一个”有反应的穴位就是“臂臑穴”,斜方肌附近的一个穴。那些人尽皆知的丹田啊,百会,会阴,劳宫,足三里以及大椎和风池,还有太阳等诸穴,都非常静寂的很。
站浑圆桩的同时,也曾间或站三体式的,于是第二个穴位有了感觉,手太阴肺经的“少商”。具体的感知是,少商穴放射性倏地刺痛。,胸腹内就跟着“紧”了一下,继而是“恶心”般的难受。让人纠结的是,没有规律,不知道什么时候便来一下。自从“少商”有了感觉,其余的“商阳”和“少冲”都不约而同的出现过。
后背和大腿明显的就是“片”状的,热啊凉啊的一些感觉。
看过太极拳论之后,记忆。最深的就是“力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达于背,顺于肩,形于五指”,自己切铁般的“认定了”这应该就是一条“劲路”。再说师父给我调拳架的那次,左弓步左拳小指朝天,顺缠,右拳拇指朝天逆缠向下,右腿下意识地一个蹬腿,居然左拳有了小幅地反弹之后,内心一阵窃喜,不仅庆幸自己“找”到了“劲路”,而且肯定了所有的劲路都应该是“一条线”。
因为自己的“内劲”主要。是通过站桩出来的,也就没有资格评论盘拳出劲的来由了。
确切地说,片状反应是初期,中期就该是“点”,也就是“穴位”的变化,最后如果。出现了“线”状的话,就一定是有所成就了。“面,点,线”,就是站桩出内劲,劲路的主要特征。
小刘师父每每看我站桩,也半是羡慕半是鼓励地说,“肩井涌泉一线牵”,也还说“百会会阴一线连”。一直自信自己的记忆力,只一次就记住了这两句话。
二零一八年春节前后,刚好是拜师十年。站桩时,“肩井”松沉了,明显穿过了腹股沟,到了“照海”穴,却没有到“涌泉”。虽然如此,偶尔和他们推手,得心应手的很了。尤其是“定步崩拳”,非常自然,非常整脆。
再说“肩井”,去年和前年,可是“折腾”了一段时间的。明明是赤膊上身站桩,并没有穿过背带背心的,可是,“肩井”的位置,分明就是像被背带“勒”住似的,发紧,还有点“压迫”感。去年下半年,症状全部消失后,“肩井涌泉一线牵”才越来越趋于实现。
还有就是,左右肩井穴为一个共用点,前边两条线分别过两腹股沟到两脚;后边两条线也是从肩井穴顺膀胱经到申脉穴。立时间的那种“稳定”和“支撑八面”,简直是妙不可言的。
“片”状的感觉,个人观点是过不了三年的,“点”(穴位)的变化反应,会很漫长的。毕竟周身穴位那么多,可能都要“打通”的吧,反正我目前还远远没有实现“点点通”。“线”的形成,自然会更漫长的。“找劲”就在有意无意间,相当微妙的很,语言不能尽释,口传身授同样会有一定的难度。
盘拳站桩,有时候还真的需要“造化”的。[/cp]
练拳有一段时间,真的不知道“内劲”为何物的。很多人都要强调“劲”和“力”是不同的,师父师伯也不止一次如是说,我也就“人云亦云”罢!
练太极拳一年的时候,什么都没有练出来,后来练了陈氏的竞赛套路,便知道了一个词叫作“气贴背”,当时就觉得若是练出这种“感觉”的话,应该就是“出了太极门”。愿望固然美好,令人遗憾的是,直到斜方肌有了损伤,也没有练出“往来气贴背”。
还好“东方不亮西方亮”,练拳没有心想事成,站桩不到一年,竟然有了“意气均来骨肉臣(沉)”,当然,只是向下的重力感应而已。
内心欢喜的很,于是越发的每日不辍地站桩。清晰记得“第一个”有反应的穴位就是“臂臑穴”,斜方肌附近的一个穴。那些人尽皆知的丹田啊,百会,会阴,劳宫,足三里以及大椎和风池,还有太阳等诸穴,都非常静寂的很。
站浑圆桩的同时,也曾间或站三体式的,于是第二个穴位有了感觉,手太阴肺经的“少商”。具体的感知是,少商穴放射性倏地刺痛。,胸腹内就跟着“紧”了一下,继而是“恶心”般的难受。让人纠结的是,没有规律,不知道什么时候便来一下。自从“少商”有了感觉,其余的“商阳”和“少冲”都不约而同的出现过。
后背和大腿明显的就是“片”状的,热啊凉啊的一些感觉。
看过太极拳论之后,记忆。最深的就是“力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达于背,顺于肩,形于五指”,自己切铁般的“认定了”这应该就是一条“劲路”。再说师父给我调拳架的那次,左弓步左拳小指朝天,顺缠,右拳拇指朝天逆缠向下,右腿下意识地一个蹬腿,居然左拳有了小幅地反弹之后,内心一阵窃喜,不仅庆幸自己“找”到了“劲路”,而且肯定了所有的劲路都应该是“一条线”。
因为自己的“内劲”主要。是通过站桩出来的,也就没有资格评论盘拳出劲的来由了。
确切地说,片状反应是初期,中期就该是“点”,也就是“穴位”的变化,最后如果。出现了“线”状的话,就一定是有所成就了。“面,点,线”,就是站桩出内劲,劲路的主要特征。
小刘师父每每看我站桩,也半是羡慕半是鼓励地说,“肩井涌泉一线牵”,也还说“百会会阴一线连”。一直自信自己的记忆力,只一次就记住了这两句话。
二零一八年春节前后,刚好是拜师十年。站桩时,“肩井”松沉了,明显穿过了腹股沟,到了“照海”穴,却没有到“涌泉”。虽然如此,偶尔和他们推手,得心应手的很了。尤其是“定步崩拳”,非常自然,非常整脆。
再说“肩井”,去年和前年,可是“折腾”了一段时间的。明明是赤膊上身站桩,并没有穿过背带背心的,可是,“肩井”的位置,分明就是像被背带“勒”住似的,发紧,还有点“压迫”感。去年下半年,症状全部消失后,“肩井涌泉一线牵”才越来越趋于实现。
还有就是,左右肩井穴为一个共用点,前边两条线分别过两腹股沟到两脚;后边两条线也是从肩井穴顺膀胱经到申脉穴。立时间的那种“稳定”和“支撑八面”,简直是妙不可言的。
“片”状的感觉,个人观点是过不了三年的,“点”(穴位)的变化反应,会很漫长的。毕竟周身穴位那么多,可能都要“打通”的吧,反正我目前还远远没有实现“点点通”。“线”的形成,自然会更漫长的。“找劲”就在有意无意间,相当微妙的很,语言不能尽释,口传身授同样会有一定的难度。
盘拳站桩,有时候还真的需要“造化”的。[/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