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钟劲在伤科中的应用
“铜钟劲”是气功动功的一种,流行于浙南。可治多种慢性疾病,健壮身体,锻炼意志,祛病延年。据考证,这种功法流传已有300多年历史。我们运用于伤科临床,治疗速度快,效果好。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一、锻炼方法 取站立式,选空气新鲜、地平之处。松衣宽带,面壁(约距1.5米)两目平视,不能闭目亦不能垂睑。室外可选树干或绿叶作为视力目标,姿势正直,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两手向左右离开45度角,即离身体约尺许,形如钟状,手臂要绝对放松不可丝毫用力,两掌心向后内方,各指自然放松,拇指、食指各自分开,中、无名、小三指拼拢。臀部稍后突提起,腰骶关节略向前挺,使腰椎生理前弯增大。含胸拔背,颈椎向上拉直,下颌微向内收,呼吸缓和,口齿舌自然闭合(图1~3)。
站立时间5~60分钟不等,因各人体力不同,不可勉强,以舒适为度,心思专一,气浮即止。每日早晚各练一次,练4~5次亦可。一般练功100小时后能觉两手抖动,初是半意识状态,继续锻炼则抖动愈重,约练200小时后则动得更猛了,如在挥手,练功者能不由自主的拍打与全身抖动。长期锻炼能祛病延年,保持精力充沛。具体练习分5个阶段:
1.入静 摆正姿势后,精神无牵无挂,无须意守,思想集中某一处,使大脑自然安静。在练习过程出现肩重、手胀、指麻、足跟部针刺样、脚板发热发烫,体质虚弱的容易视力疲劳、流泪等现象,经3~5日后即自行消失。
2.起动 开始练功时,全身各处出现不规则虫爬蚁行的感觉,两肩及臂膀的肌肉如斜方肌、三角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出现收缩抽动,手臂轻微摇摆抖动,身体像风吹荷叶似的前后有规律的摆动,经几日的适应,身体重心稳定后手臂的颤抖增大,逐渐形成弧圈式运动而不能自主。由于内劲的逐渐滋生增强,冲动频率的加速,手臂的弧圈越拉越大,直至弧圈运动受阻于两大腿而形成两手掌在大腿两侧的有节奏的冲击拍打,冲击拍打动作是不由自主的,由内在动力的大小强弱而出现,拍打至内劲减弱自然渐停。
3.松劲 由内劲的冲激形成两手臂弧圈式的运动冲击拍打,呼吸从急促到深长,这一过程均呈自动化调节。拍打停止后两手臂放于原来位置,此时全身热血沸腾,可体会到体内气血流动的轰鸣声,犹如大雨后瀑布倾泻而下在山谷中回荡发出的轰鸣声,有万马奔腾之势的感受。
气功书上写的“气血鼓荡能闻”大概即指此现象,只不过程度差异而已。待检查身体姿势正确,调整全身肌肉,关节放松,片刻之后,内劲再度冲激,周而复始。松劲要求在内劲冲激之后,注意调节全身因冲激运动而变移的姿势,放松因运动后的肌肉收缩紧张,使内劲有休息积蓄的时间。
4.催劲 起动练习一周,使身心适应后开始练习催劲,催劲旨在加强运动的力量,催发内劲与增强肌肉的耐受力。第一次松劲后,呼吸均匀时将两手臂缓慢外展,向身体左右两侧上举至肩平,各指向上展直,肘关节微曲,外形似曲非曲,要求不使关节僵硬而仍然保持松软。
由于横臂是日常生活中不常有的动作,肩臂容易疲劳,所以要由意志来坚持延长横臂时间,臂膀肌肉的抽动与腕、肘、肩关节的阵发闪动,使内劲油然而生,而横臂的姿势有抑制内劲冲激的暂时作用,压抑的内劲积蓄越大,冲激力量越猛,约1~3分钟后由于疲劳的臂膀压抑不住内劲的激发,弧圈运动的速度增快,拍打力量增强,从而使劲越大,手臂的力量与大腿承受的力量谁之增强,身心各方面在运动中不断得到改善、健壮。催劲的动作有左右、上下、前后等,其作用是同样的,只不过是方向不同而已(图4~6)。
5.收功 由于铜钟劲的运动比较剧烈,所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为妥。收功在松劲后进行,呼吸调匀后两手臂作身体前方上下活动约20下,如右手开始向上,掌心朝天,上举至肩时掌心翻转朝地,手臂往下至大腿,左手为右,交叉运动。膝关节开始松动,微屈伸数下后再行起步、移步。未经以上整理收功动作即行移步,有时腿如千斤不能自拔,易扭伤髋关节。
数分钟内不可下蹲或弯腰,待全身利索后方可自由活动(图7)。
二、注意事项 练功时宜穿平底鞋,如布鞋、球鞋等,使站立稳定;不能迎风站立,如在室内练习,空气要对流;不宜过饥过饱,以食后一小时为适;如凌晨练习,食少少许点心为妥;练习期间要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
三、适应症
1.各种骨折后期新骨增生期和功能重建阶段。
⒉陈旧损伤的关节粘连,功能障碍与组织萎软,如脑震荡、肩凝症、关节劳损等。
3.病后体质虚弱,机能低落,如内脏下垂、背椎退行改变、肥大、骨质增生等。
4.亦可用于治疗肿瘤、心血管病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
本法初练的人最难入静,尤其是神经衰弱和受伤后的病人,心乱思杂要静下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应有毅力坚持锻炼,功到事成。
(叶小迈)
“铜钟劲”是气功动功的一种,流行于浙南。可治多种慢性疾病,健壮身体,锻炼意志,祛病延年。据考证,这种功法流传已有300多年历史。我们运用于伤科临床,治疗速度快,效果好。
打开百度App,看更多美图
一、锻炼方法 取站立式,选空气新鲜、地平之处。松衣宽带,面壁(约距1.5米)两目平视,不能闭目亦不能垂睑。室外可选树干或绿叶作为视力目标,姿势正直,两足分开与肩等宽,两手向左右离开45度角,即离身体约尺许,形如钟状,手臂要绝对放松不可丝毫用力,两掌心向后内方,各指自然放松,拇指、食指各自分开,中、无名、小三指拼拢。臀部稍后突提起,腰骶关节略向前挺,使腰椎生理前弯增大。含胸拔背,颈椎向上拉直,下颌微向内收,呼吸缓和,口齿舌自然闭合(图1~3)。
站立时间5~60分钟不等,因各人体力不同,不可勉强,以舒适为度,心思专一,气浮即止。每日早晚各练一次,练4~5次亦可。一般练功100小时后能觉两手抖动,初是半意识状态,继续锻炼则抖动愈重,约练200小时后则动得更猛了,如在挥手,练功者能不由自主的拍打与全身抖动。长期锻炼能祛病延年,保持精力充沛。具体练习分5个阶段:
1.入静 摆正姿势后,精神无牵无挂,无须意守,思想集中某一处,使大脑自然安静。在练习过程出现肩重、手胀、指麻、足跟部针刺样、脚板发热发烫,体质虚弱的容易视力疲劳、流泪等现象,经3~5日后即自行消失。
2.起动 开始练功时,全身各处出现不规则虫爬蚁行的感觉,两肩及臂膀的肌肉如斜方肌、三角肌、大圆肌、肱三头肌出现收缩抽动,手臂轻微摇摆抖动,身体像风吹荷叶似的前后有规律的摆动,经几日的适应,身体重心稳定后手臂的颤抖增大,逐渐形成弧圈式运动而不能自主。由于内劲的逐渐滋生增强,冲动频率的加速,手臂的弧圈越拉越大,直至弧圈运动受阻于两大腿而形成两手掌在大腿两侧的有节奏的冲击拍打,冲击拍打动作是不由自主的,由内在动力的大小强弱而出现,拍打至内劲减弱自然渐停。
3.松劲 由内劲的冲激形成两手臂弧圈式的运动冲击拍打,呼吸从急促到深长,这一过程均呈自动化调节。拍打停止后两手臂放于原来位置,此时全身热血沸腾,可体会到体内气血流动的轰鸣声,犹如大雨后瀑布倾泻而下在山谷中回荡发出的轰鸣声,有万马奔腾之势的感受。
气功书上写的“气血鼓荡能闻”大概即指此现象,只不过程度差异而已。待检查身体姿势正确,调整全身肌肉,关节放松,片刻之后,内劲再度冲激,周而复始。松劲要求在内劲冲激之后,注意调节全身因冲激运动而变移的姿势,放松因运动后的肌肉收缩紧张,使内劲有休息积蓄的时间。
4.催劲 起动练习一周,使身心适应后开始练习催劲,催劲旨在加强运动的力量,催发内劲与增强肌肉的耐受力。第一次松劲后,呼吸均匀时将两手臂缓慢外展,向身体左右两侧上举至肩平,各指向上展直,肘关节微曲,外形似曲非曲,要求不使关节僵硬而仍然保持松软。
由于横臂是日常生活中不常有的动作,肩臂容易疲劳,所以要由意志来坚持延长横臂时间,臂膀肌肉的抽动与腕、肘、肩关节的阵发闪动,使内劲油然而生,而横臂的姿势有抑制内劲冲激的暂时作用,压抑的内劲积蓄越大,冲激力量越猛,约1~3分钟后由于疲劳的臂膀压抑不住内劲的激发,弧圈运动的速度增快,拍打力量增强,从而使劲越大,手臂的力量与大腿承受的力量谁之增强,身心各方面在运动中不断得到改善、健壮。催劲的动作有左右、上下、前后等,其作用是同样的,只不过是方向不同而已(图4~6)。
5.收功 由于铜钟劲的运动比较剧烈,所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在30分钟以内为妥。收功在松劲后进行,呼吸调匀后两手臂作身体前方上下活动约20下,如右手开始向上,掌心朝天,上举至肩时掌心翻转朝地,手臂往下至大腿,左手为右,交叉运动。膝关节开始松动,微屈伸数下后再行起步、移步。未经以上整理收功动作即行移步,有时腿如千斤不能自拔,易扭伤髋关节。
数分钟内不可下蹲或弯腰,待全身利索后方可自由活动(图7)。
二、注意事项 练功时宜穿平底鞋,如布鞋、球鞋等,使站立稳定;不能迎风站立,如在室内练习,空气要对流;不宜过饥过饱,以食后一小时为适;如凌晨练习,食少少许点心为妥;练习期间要增加营养,保证睡眠时间在8小时以上。
三、适应症
1.各种骨折后期新骨增生期和功能重建阶段。
⒉陈旧损伤的关节粘连,功能障碍与组织萎软,如脑震荡、肩凝症、关节劳损等。
3.病后体质虚弱,机能低落,如内脏下垂、背椎退行改变、肥大、骨质增生等。
4.亦可用于治疗肿瘤、心血管病及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
本法初练的人最难入静,尤其是神经衰弱和受伤后的病人,心乱思杂要静下来是比较困难的,我们应有毅力坚持锻炼,功到事成。
(叶小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