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与建盏吧 关注:69,821贴子:969,151
  • 18回复贴,共1

关于子冶石瓢壶内褶皱之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上一篇帖子里讨论了制壶过程中壶内褶皱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有幸晴吧指教,备受鼓励,加上yys_1124的回贴,也让我进一步思考,谢谢你们。
书接上贴
其中
晴吧回帖:
<<<<当然还有一个因素是作者的功力,泥性掌握到位,泥性小的泥料凭借作者的功力可以使内部尽量少甚至不产生褶皱,所以内外部褶皱不一定必定存在,泥料不同、作者对泥料泥性的掌控、拍打的精细程度不同都会影响褶皱的存在。>>>
这功力再好,由于物理的原因,褶皱始终存在(说不存在的,起码有嫌疑,猫腻吧),在宜兴做全手的其实极少,绝大多数都是靠一靠而仿全手,不少就算能操控全手,对于一些商品壶型,还是用靠一靠的方式仿,基本这种工手,没啥追求,也是我有所保留的。
yys_1124回帖:
子冶拍片有平片还有弧片,弧片要是拍好了身桶相接后产生的形变褶皱就会少很多甚至有可能没有~~~
我在写第一篇贴子的时候是没有意识到平片和弧片的问题的,所以有此纰漏,也正好引出了两位吧友的讨论,以使我们进一步的思考:
1、平片围成的身桶是圆柱形的,从圆柱形到子冶的圆台形身桶形变非常大,如果是拍打而成加之泥料泥性小,确如晴吧所说<<<<这功力再好,由于物理的原因,褶皱始终存在(说不存在的,起码有嫌疑,猫腻吧)>>>。
2、弧片围成的身桶是圆台形的,弧度合适的情况围成的圆台角度可以很接近最终子冶身桶的角度,对壶身的拍打和形变就会很少,壶内靠近颈部的褶皱就会很少甚至没有,更有甚者可能就不会拍打身桶,而只用篦子篦出身桶。
弧片围成的身桶制作难度大大降低,大幅降低对身桶的拍打,此做法可能偏离了“传统全手工制作的精髓”,由此做成的壶身泥料致密性也不如平片的,这应该也是晴吧所说的 “有所保留的”另一种做法吧。
3、<<<<在宜兴做全手的其实极少,绝大多数都是靠一靠而仿全手,不少就算能操控全手,对于一些商品壶型,还是用靠一靠的方式仿,基本这种工手,没啥追求,也是我有所保留的。>>>
很认同这一点,大多数人是比较好逸恶劳,真正有追求的人很少,昨天虎哥说的耿*,在宜兴对紫砂市场有这样认识和担忧的人确是凤毛麟角。
所以,如何挖掘下个耿*,是值得喜欢紫砂的我们思考思考的!
最后还是上图吧:



IP属地:浙江1楼2018-10-11 15:13回复
    学习了,没太看懂!


    IP属地:山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8-10-11 19:23
    收起回复
      广告
      立即查看
      这两种方式都会有褶皱,相同的成型方式,泥料不同对于褶皱的形成影响最大,朱泥的褶皱会大于紫泥。60目会大于40目。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8-10-12 00:24
      收起回复
        高端玩家


        IP属地:四川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8-10-12 01:15
        收起回复
          支持原创,慢慢看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0-12 02:11
          收起回复
            支持原创,理解到位


            IP属地:广西6楼2018-10-12 16:2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