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吧 关注:11,562贴子:18,462
  • 3回复贴,共1

翼王石达开与安徽百年老字号余良卿膏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余良卿膏药,安徽百年老字号,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楼2018-10-23 16:07回复
    安庆老字号余良卿膏药
    桐梓晴岚 2018-06-06 00:33
    安庆有几个老字号,其一是胡玉美蚕豆酱,其二是刘麻子刀剪,其三是柏兆记,其四是麦陇香,其五就是今天要说的余良卿鲫鱼膏。
    余良卿膏药是老省城安庆著名的老字号中药。1853年,太平天国攻克安庆城,太平天国开始统治安庆城。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了战争和救死扶伤需要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创办太平天国官办“余良卿”膏药厂(由余性庭负责制药)。后湘军攻克安庆城,改由余性庭私营,由于历代余良卿人秉承“扶贫惜弱,诚信济世”的宗旨,精心创业,使余良卿招牌历百余年而不衰,产品畅销于国内外。被誉为安徽“三珍”之一的传统产品“鲫鱼膏药”(现名余良卿膏药)因其独特优良的疗效而有“神仙铁拐李赐药方”的传说在民间广为流传。
    余良卿膏药的创始人为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生产负责人为余性庭,居安徽省桐城余家湾(今安庆市区余湾),为乡里中医,善制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参加太平军,并于清咸丰五年(1855年)在安庆城内太平天国官办膏药厂制作膏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湘军收复安庆城,因余性庭善于制作膏药,曾国藩有癣疾需要膏药止痒,获得湘军扶持,太平军公有制膏药作坊改为私营作坊,自制自销。
    初创时期,因膏药疗效卓著,当年在安庆民间流传着“铁拐李下凡,神仙赐偏方”的传说。据传,铁拐李化为烂脚跛子乞丐下凡,来“余良卿号”医腿,常住在余良卿几个月,得到了老板悉心照顾,精心医治;乞丐被老板济世惜贫,讲求医德的精神所感,在一个严冬的冬天早晨,乞丐忽然走了,走时留下鲜荷叶一张,活鲫鱼一尾,嘱店家投入药锅,熬制膏药。店主遂将膏药取名为“鲫鱼膏药”。余良卿号从此声名鹊起。
    1884年,余鹤笙接管膏药店,余良卿膏药的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生意开始好转,因余鹤笙谙熟中药,经苦心钻研,改进了膏药配方,将主要成份铅丹改为铅粉和麻油煎熬,同时,攻克了膏药的“老”、“嫩”、和粘性不强等技术难题。使得熬出来的膏药粘性强、封闭好,贴在患处不会移动,也不伤皮肤,起到滋润、防腐和收敛的良好作用,愈后不留疤痕,对疮疖、冻裂、湿疹均有良好疗效,并且价格低廉,使用方便,深受劳动人民欢迎。赣南一带群众不仅用于外贴,有腹痛者刮取适量膏药油化水吞服,亦能见效,因而声名远播。
    1894年至1932年,余良卿膏药店达鼎盛时期,除主销“鲫鱼膏药”外,还制售虎骨追风酒、风损膏药、吹耳散、下疳散等、年营业额达银币4万元。
    1933年前后,由于帝国主义买办资本的挤压,国内局势动荡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的冲击,生意黯然,店主余永年(余鹤笙兄长之子)被迫将店屋出典与人。1938年,余良卿店主余达谟(余永年之子)悉数携带店内现金及财物出走。安庆老店难支撑,抗战胜利后,余达谟迁回安庆旧址复业,并将1933年出典的店屋完全赎回,然而内战时期,该店只能维持惨淡经营。
    1949年以后,余良卿逐渐恢复了生机,1953年总产值升为8万余元,同年“鲫鱼膏药”改名为“余良卿膏药”。1955年,余良卿号实行公私合营,并易店为厂,改为“余良卿膏药厂”,从而结束了前店后坊、自产自销的历史,主要产品为“余良卿膏药”。1965年,新产品“活血止痛膏”(橡皮膏)取代了黑膏药的传统地位,成为主要产品,填补了安徽省中成药生产的一项空白。1966年,年产值首次突破百万大关。
    1980年至1993年,企业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平均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厂房、设备不断更新,企业管理日益现代化,先后完成近10项技改工程,先后推出20多个新品种。麝香镇痛膏荣获国家医药局和国家中医药局优质产品称号,活血止痛膏、接骨灵贴膏、康肤酊等先后被评为省优产品,麝香大王膏、酸枣仁合剂、蚕鹿口服液、风寒咳嗽颗粒等也颇受国内外用户欢迎。
    2001年8月,余良卿与民营高科技企业——安徽安科生物股份公司联姻,彻底转换机制,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致力于中药现代化事业。历经风雨沧桑的百年老字号,将秉承献爱心、济苍生宗旨,续写新篇章。


    2楼2018-10-23 16:07
    回复
      余良卿家族后人在此…我的外公就是余达谟的儿子


      IP属地:安徽来自iPhone客户端6楼2020-10-15 14:33
      回复
        多少钱费用可以教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07-08 16:2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