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俗称面神经**(即面神经瘫痪)、“歪嘴巴”、“吊线风”,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不受年龄限制。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患者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面神经**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
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本章主要写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治疗与康复。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① 鼓索:传导味觉冲动及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经,也称岩浅大神经,含副交感分泌纤维,支配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分泌;
③ 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颅外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
① 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②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③ 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⑤ 颈支:支配颈阔肌。
检查
面肌检查要先观察两侧额纹有无消失,眼裂有无增宽,鼻唇沟有无变浅,然后请患者做皱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观察两侧运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了一侧。检查味觉时,嘱患者伸舌,用棉签蘸不同味觉的物质涂于一侧2/3舌面,两侧对比检查。
1.静止检查
(1)茎乳突 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2)额部 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3)眼 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耳 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
(5)面颊 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口 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7)舌 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 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 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 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 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 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 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治疗
原则: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对于周围性面神经**,如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
(2)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结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药水、眼药膏等;
(3)康复按摩,用手按摩面瘫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
(4)针灸治疗。
面瘫中医中药治疗:
因面瘫主要是外感风邪引起,故在治疗上以祛风散邪,舒筋通络为主。
牵正散配合祛风解表药相应配伍。
症候表现:
面瘫起病多突然,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轻度头疼、咽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起病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并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嘴角下垂,流涎,额纹,鼻唇沟变浅,人中沟歪斜,不能做皱眉、抬额、闭眼、鼓腮、示齿、吹口哨等动作。部分病人有并侧耳后乳突及项部疼痛,或偏头痛,有时还可以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紧或浮缓。
症候分析:
手足阳明、少阳经循行于面部,经筋分别结络于目、额、颊、颧、耳前等处。风为阳邪,易伤人上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密,风邪乘虚侵袭头面经络,使经气受阻,气血不畅,经筋失养,以致局部肌肉弛缓不收,发为口眼?斜,则病侧面部各种活动功能丧失;若风邪入侵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经脉失于濡养,故病侧头项疼痛不利,或有头疼鼻塞,寒热等表证。舌苔薄,脉浮紧,为外风入侵经络之象,并因兼夹时邪而有不同舌脉症候变化。
治则:
疏风散邪,通络濡筋。去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并用艾条灸法。
处方:
风池 翳风 阳白 攒竹 下关 地仓 颊车 外关 合谷
方义:
头部风池、翳风同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功,且翳风配手少阳经络穴外关,通于阳维脉,阳维主一身之表,可祛风邪解表通络以止痛,适用于耳后乳突部疼痛及偏头疼者。头部足少阳经穴阳白,足太阳经穴攒竹,足阳明经穴四白、地仓、下关、颊车等,有疏调局部经气的作用,按面瘫部位分别取穴,采用透刺法,以加强经气的通调,祛邪行滞,舒筋活络作用。手阳明经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故其原穴合谷,为治面口病之要穴,属循经远端取穴法,能疏通面部经气,且可祛风解表散邪。诸穴合用,共奏疏风散邪,通络濡筋之功。
对症加减:鼻唇沟变浅者,加针手、足阳明经交会穴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加针督脉穴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针任脉足阳明经交会穴承浆;耸鼻困难者,加针经外穴上迎香;鼻炎困难者,加针经外穴鱼腰,手少阳经穴丝竹空。头痛者,加针足少阳经穴率谷、完骨,经外穴太阳;头痛连及项背者。加针足太阳经穴天柱、风门,足少阳经穴肩井。舌麻味觉障碍者,加针经外穴上廉泉;听觉过敏,耳鸣者,加针手少阳经五输穴之输穴中渚,耳部手太阳经穴听宫。
附注:针刺结合艾灸方法治疗面神经**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早起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很多病人发病开始症状较轻,往往一周内病情逐渐加重,应事先对病人说明,是病人了解病变过程,鼓励病人树立治疗信心,并视病情尽早采取相应针灸治疗措施,初病宜刺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久留针,并重视使用灸法。
面瘫稳定期-恢复期的推拿治疗
面瘫急性期(一周左右)之后,病情稳定,在针刺、艾灸治疗结束之后,可适当运用面部推拿的手法,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
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公分),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 5公分),往返50次。
引起面神经炎的病因有多种,临床上根据损害发生部位可分为中枢性面神经炎和周围性面神经炎两种。中枢性面神经炎病变位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之间的皮质延髓束,通常由脑血管病、颅内肿瘤、脑外伤、炎症等引起。周围性面神经炎病损发生于面神经核和面神经。
面神经**分为中枢型和周围型。
1.中枢型:为核上组织(包括皮质、皮质脑干纤维、内囊、脑桥等)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对侧颜面下部肌肉**。从上到下表现为鼻唇沟变浅,露齿时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侧,即瘫痪面肌对侧),不能吹口哨和鼓腮等。多见于脑血管病变、脑肿瘤和脑炎等。
2.周围型:为面神经核或面神经受损时引起,出现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从上到下表现为不能皱额、皱眉、闭目、角膜反射消失,鼻唇沟变浅,不能露齿、鼓腮、吹口哨,口角下垂(或称口角歪向病灶对侧,即瘫痪面肌对侧)。多见于受寒、耳部或脑膜感染、神经纤维瘤引起的周围型面神经**。此外还可出现舌前2/3味觉障碍。
本章主要写周围性面神经炎的治疗与康复。
多表现为病侧面部表情肌瘫痪,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在微笑或露齿动作时,口角下坠及面部歪斜更为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由于泪点随下睑外翻,使泪液不能按正常引流而外溢。
面神经炎引起的面瘫绝大多数为一侧性,且右侧多见,多数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口角歪斜。部分患者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面神经是以运动神经为主的混合神经,主要支配面部表情肌和传导舌前2/3的味觉及支配舌下腺、下颌下腺和泪腺的分泌。面神经核位于脑桥,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受双侧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上半部的肌肉,核的下半部分仅受对侧大脑皮质的支配,并发出运动纤维支配同侧颜面下半部的肌肉。
面神经管内的分支:
① 鼓索:传导味觉冲动及支配下颌下腺和舌下腺的分泌;
② 岩大神经,也称岩浅大神经,含副交感分泌纤维,支配泪腺、腭及鼻粘膜的腺体分泌;
③ 镫骨肌神经:支配鼓室内的镫骨肌。
颅外分支:面神经出茎乳孔后即发出3小支,支配枕肌、耳周围肌、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面神经主干前行进入腮腺实质,在腺内分支组成腮腺内丛发分支至腮腺前缘,分布于面部诸表情肌。
① 颞支:支配额肌和眼轮匝肌;
② 颧支:3-4支,支配眼轮匝肌及颧肌;
③ 颊支:3-4支,支配颊肌,口轮匝肌及其他口周围肌,
④下颌缘支:分布于下唇诸肌,
⑤ 颈支:支配颈阔肌。
检查
面肌检查要先观察两侧额纹有无消失,眼裂有无增宽,鼻唇沟有无变浅,然后请患者做皱额、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动作,观察两侧运动是否对称,口角是否下垂或歪向了一侧。检查味觉时,嘱患者伸舌,用棉签蘸不同味觉的物质涂于一侧2/3舌面,两侧对比检查。
1.静止检查
(1)茎乳突 检查茎乳突是否疼痛或一侧颞部、面部是否疼痛。
(2)额部 检查额部皮肤皱纹是否相同、变浅或消失,眉目外侧是否对称、下垂。
(3)眼 检查眼裂的大小,两侧是否对称、变小或变大,上眼睑是否下垂,下眼睑是否外翻,眼睑是否抽搐、肿胀,眼结膜是否充血,是否有流泪、干涩、酸、胀的症状。
(4)耳 检查是否有耳鸣、耳闷、听力下降或过敏。
(5)面颊 检查鼻唇沟是否变浅、消失或加深。面颊部是否对称、平坦、增厚或抽搐。面部是否感觉发紧、僵硬、麻木或萎缩。
(6)口 检查口角是否对称、下垂、上提或抽搐;口唇是否肿胀,人中是否偏斜。
(7)舌 检查味觉是否受累。
2.运动检查
(1)抬眉运动 检查额枕肌运动功能。重度患者额部平坦,皱纹一般消失或明显变浅,眉目外侧明显下垂。
(2)皱眉 检查皱眉肌是否能运动,两侧眉运动幅度是否一致。
(3)闭眼 闭眼时应注意患侧的口角有无提口角运动,患侧能否闭严,及闭合的程度。
(4)耸鼻 观察压鼻肌是否有皱纹,两侧上唇运动幅度是否相同。
(5)示齿 注意观察两侧口角运动幅度,口裂是否变形,上下牙齿暴露的数目及高度。
(6)努嘴 注意观察口角两侧至人中的距离是否相同,努嘴的形状是否对称。
(7)鼓腮 主要检查口轮匝肌的运动功能。
治疗
原则:促进局部炎症、水肿及早消退,并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1)对于周围性面神经**,如为病毒感染可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药物。
(2)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预防结膜炎,可用眼罩,滴眼药水、眼药膏等;
(3)康复按摩,用手按摩面瘫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
(4)针灸治疗。
面瘫中医中药治疗:
因面瘫主要是外感风邪引起,故在治疗上以祛风散邪,舒筋通络为主。
牵正散配合祛风解表药相应配伍。
症候表现:
面瘫起病多突然,部分病人发病前可有轻度头疼、咽痛、鼻塞流涕、恶寒发热等外感症状。起病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并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嘴角下垂,流涎,额纹,鼻唇沟变浅,人中沟歪斜,不能做皱眉、抬额、闭眼、鼓腮、示齿、吹口哨等动作。部分病人有并侧耳后乳突及项部疼痛,或偏头痛,有时还可以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舌苔薄白或腻,脉浮紧或浮缓。
症候分析:
手足阳明、少阳经循行于面部,经筋分别结络于目、额、颊、颧、耳前等处。风为阳邪,易伤人上部。正气不足,脉络空虚,腠理不密,风邪乘虚侵袭头面经络,使经气受阻,气血不畅,经筋失养,以致局部肌肉弛缓不收,发为口眼?斜,则病侧面部各种活动功能丧失;若风邪入侵太阳经输,经气不利,经脉失于濡养,故病侧头项疼痛不利,或有头疼鼻塞,寒热等表证。舌苔薄,脉浮紧,为外风入侵经络之象,并因兼夹时邪而有不同舌脉症候变化。
治则:
疏风散邪,通络濡筋。去手足阳明、少阳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并用艾条灸法。
处方:
风池 翳风 阳白 攒竹 下关 地仓 颊车 外关 合谷
方义:
头部风池、翳风同属少阳,有疏解风邪之功,且翳风配手少阳经络穴外关,通于阳维脉,阳维主一身之表,可祛风邪解表通络以止痛,适用于耳后乳突部疼痛及偏头疼者。头部足少阳经穴阳白,足太阳经穴攒竹,足阳明经穴四白、地仓、下关、颊车等,有疏调局部经气的作用,按面瘫部位分别取穴,采用透刺法,以加强经气的通调,祛邪行滞,舒筋活络作用。手阳明经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故其原穴合谷,为治面口病之要穴,属循经远端取穴法,能疏通面部经气,且可祛风解表散邪。诸穴合用,共奏疏风散邪,通络濡筋之功。
对症加减:鼻唇沟变浅者,加针手、足阳明经交会穴迎香;人中沟歪斜者,加针督脉穴水沟;颏唇沟歪斜者,加针任脉足阳明经交会穴承浆;耸鼻困难者,加针经外穴上迎香;鼻炎困难者,加针经外穴鱼腰,手少阳经穴丝竹空。头痛者,加针足少阳经穴率谷、完骨,经外穴太阳;头痛连及项背者。加针足太阳经穴天柱、风门,足少阳经穴肩井。舌麻味觉障碍者,加针经外穴上廉泉;听觉过敏,耳鸣者,加针手少阳经五输穴之输穴中渚,耳部手太阳经穴听宫。
附注:针刺结合艾灸方法治疗面神经**有很好的临床效果,能早起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很多病人发病开始症状较轻,往往一周内病情逐渐加重,应事先对病人说明,是病人了解病变过程,鼓励病人树立治疗信心,并视病情尽早采取相应针灸治疗措施,初病宜刺浅,病情稳定后可适当久留针,并重视使用灸法。
面瘫稳定期-恢复期的推拿治疗
面瘫急性期(一周左右)之后,病情稳定,在针刺、艾灸治疗结束之后,可适当运用面部推拿的手法,促进面部肌肉功能的恢复。
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30转。
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罗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2分钟(迎香穴在鼻翼旁开0.5公分),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口角歪斜,鼻塞之症。
点捻四白穴,该穴在眶下孔凹陷处,瞳孔直下,以食指为术端捻四白穴,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
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 5公分),往返5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