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分享内容包含以下7节,我会按顺序往下讲
1/ 我为什么要做分享
2/ 分享衣身平衡的流程以及版师分五个层次
3/ 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
4/ 原型对于打版的重要性以及临界点的概念
5/ 另一个角度看待省的作用
6/ 宽松版型的平衡处理
7/ 建立自己的版型数据库
拖了这么久,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工作实在太忙了,中间还有一个过年的时间,过完年上来基本就没停过,赶完走秀,赶订货会,几乎每天都是处于上班状态,实在是抽不出时间;
第二,原本我只是想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把主要的内容和大家聊一聊就好。
1.但是当我真正的坐在电脑面前计划起来的时候,觉得这样的做法,太过随意,不足以把我想要分享的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
2.如果没有清晰的表达,没有系统性的整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话,那大家也很难听的懂。花了时间去讲,又不让大家听明白,产生不了正面的效果,那也就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就等于是在浪费我们共同的时间。这对我来说,也会难为情的。
3.所以,我想了很久,决定要认真的把我想要聊的内容,系统性的,以文章的方式写下来,这样的话,我自己说的时候也会很顺畅,大家听的时候体验也会比较好。
另外,要请大家配合一下,这期间请大家保持安静,暂时不要发信息,不然屏幕会太乱,以免后面有朋友或者自己回听的时候找起来很麻烦。我会用数字编好顺序,好方便大家,记录哪条听了哪条没听。
开始第一个小节
1 / 我为什么要做分享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分享,并不是像那些真正的老师那样传道授业,并不是教你什么,这一点我之前在文章里面有反复的强调过,我认为自己并没有那个高度,也还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谈不上教。
我只是把我知道那些点,开放出来,让觉得能用的上的人拿去用,知道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这个逻辑原来是这样进行的。用不上的人或者觉得没用的人自然也不会浪费这个时间。
有些东西可能一下子用不上,但如果有那么一点点启发,那也就达到了效果。因为我知道这个启发,一定会在他脑子里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每个版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心得,同时也有自己的技术盲点,如果我的心得刚好是你的盲点,而你的心得又刚好能帮的上我,那岂不是互利共赢的好事吗?技术要开源,才能有更好的迭代。这话只是听起来很美好,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会分享的人很少很少,有的人保守都还来不及,更别说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分享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经验,干嘛要平白无故的给别人呢?有做这个分享的时间,都可以打几十个版了,做的不好还惹来一身鸡毛,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加上我们做技术的人啊,可能多少都会有点傲娇,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当成宝贝来看,这个经验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不能轻易让别人瞧见的,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嘛,保守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东西好才会去保守。
这类人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会带着不屑的眼神去看待别人的方法,说白了就是看不惯瞧不起。觉得别人东西也就那样,也有很多毛病,做出来也不咋地。带着这样的心态,那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就变得更加容易挑刺儿了。
这也可能是做我们这行的人,很难和别人一起去研究一个成果的原因,都是各成一派,每个版师都是独立派,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你说你的好,他说他的好。
所以做分享,首先心态要放好,要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别人,那到最后肯定会累死在毫无意义的唇枪舌战上;如果你的目的,是只管分享就好,别人说好说坏都无所谓,都是在心里预期以内的,那自然就不会过于苦恼。
对我自己来说,并不只是无所谓就好了,更关键的心态是,我并不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保守的。相反,我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漏洞,并且我自己每天都在改进。
有人觉得不好,提出反对意见,那是好事,这会有助于自己快速找到漏洞;如果能有幸帮到他人,那更是好事,毕竟收到陌生人感激的信息,也是一种幸福。
所以不需要说服,因为本身就不是最好的,也没有谁是最好的。你只要知道你在分享的过程中,受益了就行。
分享是快乐的,保守是孤独的,保守的人就像一个人守着一堆金子,住在孤岛一样,没有产生价值链接,自然也体现不出这些东西的价值。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做这个没人愿意做的事情的原因。
因为,这种方式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做过的工作,有过的经验,没有去整理,都是零散的。而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其中会有很多漏洞,然后不断去填补,不断的去改进,这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所以,把零散的知识系统性的串联起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还要去讲出来,我必须要去想怎么讲才能让别人听的懂,不然,我自己明白了没用,让别人也明白,也能真正的受益,真正的能用上,那才是需要达到的效果。不然说的天花乱坠,听的云里雾里,也还是等于零。
很多版师都是自己能做,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去讲,他们通常把这个情况称之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希望自己做到的是,既可意会又可言传。这样一来就更加需要考验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相长,也就是这个道理,教是最好的学。所以别人开源不开源,对我来说不重要,我自己开源了,从中获益了,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
今天的分享,只是作为一个行业人,作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同行朋友,作为一个热爱技术,喜欢分享的朋友,来聊一聊自己工作上的感悟,都是一些个人心得,觉得有用就听,觉得不当的,也希望大家指正。
好了,说了这么多,下面正式开始。
第二节内容
2 / 分享衣身平衡的流程以及版师的五个层次
今天要聊的主要话题是,衣身平衡。
但是,这个问题是我要聊的最后的一个问题,在此之前,需要聊很多个问题,也就是我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讲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基础的数值,很多人都问我版上为什么不标注数值,我很想说,你打版尺寸都懒的去量,还怎么积累数据。
相对于数值,我更看重版型思维的重要性。数值局限性很大,面料在变,款式在变,数值也一定是变的。分享数值,只能解决一个版型,而版师思维的运用,适用于任何款式。前面我说过,今天的聊天不是教打版,是分享我认为比数据更重要的原理。
衣身平衡,又分为合体平衡和宽松平衡。要理解合体就要理解原型,要知道原型是怎么来的,就需要理解人体。所以要知道合体平衡,应该是先讲人体,再讲原型,然后再讲合体平衡,最后理解了合体的原理,再拓展到宽松平衡的原理。
把刚刚说的理一下,就是,讲清楚衣身平衡的流程是:人体,原型,合体,宽松,最后才是衣身平衡。
我觉得学习制版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去了解人体,再学习原型,然后试着用原型去打版,合体的打好之后,已经熟练的懂得结构原理了,再通过这些原理去推导宽松的平衡关系,去研究和实践各种平衡结构。最后到任何衣服拿到手上,都能从平衡的角度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
所以,我这样一来我认为制版可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刚入门,什么都不懂,处于懵懂的状态,师傅教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理解,也不懂工艺;
第二个层次是,会打版,没有原型概念,对很多现象没法解释,没有美感,只能打一些常规款式,稍微变化了一下,就不知道怎么应对了,懂一些简单的工艺,打不来廓型版;
第三个层次是,能熟练的打大部分的款式,用原型制版,对衣服的比例和美感,有一定的掌握,也能应对大部分的款式变化,懂大部分工艺,能打一些廓型版,但不精通;
第四个层次是,原型运用烂熟于胸,很多时候可以脱离原型,对衣服的比例和美感掌握的很到位,不但懂工艺还能对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进,无论是合体还有廓型都游刃有余;
第五个层次是,无招。完全脱离原型,各种平衡随意把玩,对面料,尺寸,比例,工艺,美感和细节等等,都能完全把控,到达设计师和版师融为一体的状态。
以上就是我自己稍微分的一下,版师的5个层次。大家可以大概参照一下,不必在意,这并不全面,只是大概的分一下。
第三节内容
3 / 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
好了,先讲人体,我们工作中接触到最多的,就是人台,人台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建智是吧。也有很多公司是用真实的人体,就是公司的是试衣模特。我们在公司制的版,基本都是以他们为服务对象去制的。
工业生产和定制不一样,工业生产是以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定制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凡是针对大众的,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像法律和制度一样,也是针对大众的,这个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也就是不管高矮胖瘦,我们选择一个中等的人来作为模板,这就是人台。或者是公司模特。
既然有了模板,那我们就可以按照模板的尺寸,给它制一个版。这个过程其实和倒模是一样的,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摆设,街上小孩子用来涂颜料的陶泥娃娃,和一些水泥狮子,包括现在很多拍电影里面的明星面具倒模。这些都是通过1:1复制模板的表皮来实现的。
我们给人台做模板,和倒模也是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扒人台。这个做过的人都知道,就是用一块坯布,横平竖直,画一条直线对好前中,完全覆盖在人台身上,按照立裁的手法,哪里多了捏掉哪里,直到完全平服,然后用笔把每一条缝,每一个点做好记号,最后拿下来铺成平面,然后画在纸上,得到一个完整的人台表皮模板。
上面这张图是书上做的,可以看一下
我非常建议初学的人,一定要亲手去扒一次,如果不会可以参照书上的方法去做。为什么一定是亲手呢?因为只有你去做了一遍,那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很多细节知识才有可能是你的,如果你没做,只是看了一个别人做的样子,那你看很久也还是看不懂。做技术的,很多事情都必须要亲手去做。
这也是我讲人体的重点,我认为,这是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当你扒完以后,去分析这个表皮的时候,你会切身的感知到,立体的状态变到平面的状态,大概是什么样一个过程。
对一些基础但又很重要的知识点会有清晰的认知,比如女装人体是有一个大胸省的,后领宽比前领寛要大,后背有一个很大的肩省的,腰省量最大的位置是在后侧腰,前腰比后腰大,后背比前胸宽,后袖笼线比前袖笼线要长,袖笼的横截面是朝前的,袖笼的形状是一个很圆顺的弧线等等,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概念。
特别是袖笼弧线应该怎么画的问题,符合人台的袖笼线,转换到平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脑子里有了这个概念以后,拿到偏合体衣服的时候,你的袖笼形状就不会随意去画了。
很多朋友问我袖子怎么配的问题,袖子和袖笼就是螺丝和螺帽的关系,如果你袖笼画的是不顺的,那配出来的袖子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一件衣服做出来漂亮不是一个地方能决定的,而是牵扯到各个部位,各个数据的。
有了以上对原型的认知以后,然后经过时间的积累,一点一点在工作中去观察,去消化。这会为你以后形成平面转立体,立体转平面,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打版并不难,每个人学了出来都会打,但是做出来的衣服却是一眼就能看出好坏,像捏泥人那样,拿在手上一看就知道是新手做的还是师傅做的。所以,难的是对结构原理的掌握和对尺寸的精准把控。
要理解原理,就必须对你服务的对象有一个较深的了解,就像庖丁那样,一下刀就知道,哪里是骨头哪里是肉。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尺寸把控的好,那你做出来的衣服还会跑到哪里去吗?当然结构原理和尺寸把控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也不是我今天说了一遍,然后你立马就会了,这是不可能的。
结构原理,我之前说了,要多研究人体,多总结,没有办法研究真实人体,那人台一定要去研究的。因为人台是死的,把每个尺寸研究一遍,也就是那么多东西,熟练运用就需要一个过程。尺寸和比例把控是有方法的,这个我以后有时间会再分享。
1/ 我为什么要做分享
2/ 分享衣身平衡的流程以及版师分五个层次
3/ 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
4/ 原型对于打版的重要性以及临界点的概念
5/ 另一个角度看待省的作用
6/ 宽松版型的平衡处理
7/ 建立自己的版型数据库
拖了这么久,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工作实在太忙了,中间还有一个过年的时间,过完年上来基本就没停过,赶完走秀,赶订货会,几乎每天都是处于上班状态,实在是抽不出时间;
第二,原本我只是想做一个简单的分享,把主要的内容和大家聊一聊就好。
1.但是当我真正的坐在电脑面前计划起来的时候,觉得这样的做法,太过随意,不足以把我想要分享的内容,清晰的表达出来。
2.如果没有清晰的表达,没有系统性的整理,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话,那大家也很难听的懂。花了时间去讲,又不让大家听明白,产生不了正面的效果,那也就是在做没有意义的事情,也就等于是在浪费我们共同的时间。这对我来说,也会难为情的。
3.所以,我想了很久,决定要认真的把我想要聊的内容,系统性的,以文章的方式写下来,这样的话,我自己说的时候也会很顺畅,大家听的时候体验也会比较好。
另外,要请大家配合一下,这期间请大家保持安静,暂时不要发信息,不然屏幕会太乱,以免后面有朋友或者自己回听的时候找起来很麻烦。我会用数字编好顺序,好方便大家,记录哪条听了哪条没听。
开始第一个小节
1 / 我为什么要做分享
这里解释一下,这个分享,并不是像那些真正的老师那样传道授业,并不是教你什么,这一点我之前在文章里面有反复的强调过,我认为自己并没有那个高度,也还有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所以谈不上教。
我只是把我知道那些点,开放出来,让觉得能用的上的人拿去用,知道原来这个问题可以这样思考,这个逻辑原来是这样进行的。用不上的人或者觉得没用的人自然也不会浪费这个时间。
有些东西可能一下子用不上,但如果有那么一点点启发,那也就达到了效果。因为我知道这个启发,一定会在他脑子里生根发芽,最后变成他自己的东西。
每个版师都有自己的工作心得,同时也有自己的技术盲点,如果我的心得刚好是你的盲点,而你的心得又刚好能帮的上我,那岂不是互利共赢的好事吗?技术要开源,才能有更好的迭代。这话只是听起来很美好,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
会分享的人很少很少,有的人保守都还来不及,更别说花这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分享了。自己辛辛苦苦积累的经验,干嘛要平白无故的给别人呢?有做这个分享的时间,都可以打几十个版了,做的不好还惹来一身鸡毛,这不是吃饱了撑的吗?
加上我们做技术的人啊,可能多少都会有点傲娇,把自己积累的经验当成宝贝来看,这个经验只有我自己知道,是不能轻易让别人瞧见的,这样才能显示自己的**嘛,保守是因为觉得自己的东西好才会去保守。
这类人大多数情况下,总是会带着不屑的眼神去看待别人的方法,说白了就是看不惯瞧不起。觉得别人东西也就那样,也有很多毛病,做出来也不咋地。带着这样的心态,那本身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事情,就变得更加容易挑刺儿了。
这也可能是做我们这行的人,很难和别人一起去研究一个成果的原因,都是各成一派,每个版师都是独立派,都有自己的一套东西,你说你的好,他说他的好。
所以做分享,首先心态要放好,要知道自己的出发点和目的地。如果你的目的是为了说服别人,那到最后肯定会累死在毫无意义的唇枪舌战上;如果你的目的,是只管分享就好,别人说好说坏都无所谓,都是在心里预期以内的,那自然就不会过于苦恼。
对我自己来说,并不只是无所谓就好了,更关键的心态是,我并不觉得自己的东西好,并没有什么东西值得我保守的。相反,我觉得还有很多很多的漏洞,并且我自己每天都在改进。
有人觉得不好,提出反对意见,那是好事,这会有助于自己快速找到漏洞;如果能有幸帮到他人,那更是好事,毕竟收到陌生人感激的信息,也是一种幸福。
所以不需要说服,因为本身就不是最好的,也没有谁是最好的。你只要知道你在分享的过程中,受益了就行。
分享是快乐的,保守是孤独的,保守的人就像一个人守着一堆金子,住在孤岛一样,没有产生价值链接,自然也体现不出这些东西的价值。
至少到目前为止,我觉得我是幸福的。
这就是我为什么愿意做这个没人愿意做的事情的原因。
因为,这种方式对我自己来说,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做过的工作,有过的经验,没有去整理,都是零散的。而整理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其中会有很多漏洞,然后不断去填补,不断的去改进,这就是一个自我学习的过程。所以,把零散的知识系统性的串联起来,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更重要的是,还要去讲出来,我必须要去想怎么讲才能让别人听的懂,不然,我自己明白了没用,让别人也明白,也能真正的受益,真正的能用上,那才是需要达到的效果。不然说的天花乱坠,听的云里雾里,也还是等于零。
很多版师都是自己能做,但是不知道怎么样去讲,他们通常把这个情况称之为,只可意会不能言传。我希望自己做到的是,既可意会又可言传。这样一来就更加需要考验自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教学相长,也就是这个道理,教是最好的学。所以别人开源不开源,对我来说不重要,我自己开源了,从中获益了,对我来说才是重要的。
今天的分享,只是作为一个行业人,作为一个素未谋面的同行朋友,作为一个热爱技术,喜欢分享的朋友,来聊一聊自己工作上的感悟,都是一些个人心得,觉得有用就听,觉得不当的,也希望大家指正。
好了,说了这么多,下面正式开始。
第二节内容
2 / 分享衣身平衡的流程以及版师的五个层次
今天要聊的主要话题是,衣身平衡。
但是,这个问题是我要聊的最后的一个问题,在此之前,需要聊很多个问题,也就是我要解决了什么问题,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才能达到这个目的。讲这些内容的过程中,只有很少一部分基础的数值,很多人都问我版上为什么不标注数值,我很想说,你打版尺寸都懒的去量,还怎么积累数据。
相对于数值,我更看重版型思维的重要性。数值局限性很大,面料在变,款式在变,数值也一定是变的。分享数值,只能解决一个版型,而版师思维的运用,适用于任何款式。前面我说过,今天的聊天不是教打版,是分享我认为比数据更重要的原理。
衣身平衡,又分为合体平衡和宽松平衡。要理解合体就要理解原型,要知道原型是怎么来的,就需要理解人体。所以要知道合体平衡,应该是先讲人体,再讲原型,然后再讲合体平衡,最后理解了合体的原理,再拓展到宽松平衡的原理。
把刚刚说的理一下,就是,讲清楚衣身平衡的流程是:人体,原型,合体,宽松,最后才是衣身平衡。
我觉得学习制版也是这样一个过程,先去了解人体,再学习原型,然后试着用原型去打版,合体的打好之后,已经熟练的懂得结构原理了,再通过这些原理去推导宽松的平衡关系,去研究和实践各种平衡结构。最后到任何衣服拿到手上,都能从平衡的角度想出办法去解决问题。
所以,我这样一来我认为制版可以可以分为以下五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刚入门,什么都不懂,处于懵懂的状态,师傅教什么就是什么,没有自己的理解,也不懂工艺;
第二个层次是,会打版,没有原型概念,对很多现象没法解释,没有美感,只能打一些常规款式,稍微变化了一下,就不知道怎么应对了,懂一些简单的工艺,打不来廓型版;
第三个层次是,能熟练的打大部分的款式,用原型制版,对衣服的比例和美感,有一定的掌握,也能应对大部分的款式变化,懂大部分工艺,能打一些廓型版,但不精通;
第四个层次是,原型运用烂熟于胸,很多时候可以脱离原型,对衣服的比例和美感掌握的很到位,不但懂工艺还能对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进,无论是合体还有廓型都游刃有余;
第五个层次是,无招。完全脱离原型,各种平衡随意把玩,对面料,尺寸,比例,工艺,美感和细节等等,都能完全把控,到达设计师和版师融为一体的状态。
以上就是我自己稍微分的一下,版师的5个层次。大家可以大概参照一下,不必在意,这并不全面,只是大概的分一下。
第三节内容
3 / 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
好了,先讲人体,我们工作中接触到最多的,就是人台,人台中用的最多的就是建智是吧。也有很多公司是用真实的人体,就是公司的是试衣模特。我们在公司制的版,基本都是以他们为服务对象去制的。
工业生产和定制不一样,工业生产是以大众为服务对象的,定制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的。凡是针对大众的,就需要有一个标准,像法律和制度一样,也是针对大众的,这个就是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一个折中的办法,也就是不管高矮胖瘦,我们选择一个中等的人来作为模板,这就是人台。或者是公司模特。
既然有了模板,那我们就可以按照模板的尺寸,给它制一个版。这个过程其实和倒模是一样的,我们生活中有很多摆设,街上小孩子用来涂颜料的陶泥娃娃,和一些水泥狮子,包括现在很多拍电影里面的明星面具倒模。这些都是通过1:1复制模板的表皮来实现的。
我们给人台做模板,和倒模也是一个道理,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扒人台。这个做过的人都知道,就是用一块坯布,横平竖直,画一条直线对好前中,完全覆盖在人台身上,按照立裁的手法,哪里多了捏掉哪里,直到完全平服,然后用笔把每一条缝,每一个点做好记号,最后拿下来铺成平面,然后画在纸上,得到一个完整的人台表皮模板。
上面这张图是书上做的,可以看一下
我非常建议初学的人,一定要亲手去扒一次,如果不会可以参照书上的方法去做。为什么一定是亲手呢?因为只有你去做了一遍,那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很多细节知识才有可能是你的,如果你没做,只是看了一个别人做的样子,那你看很久也还是看不懂。做技术的,很多事情都必须要亲手去做。
这也是我讲人体的重点,我认为,这是了解人体的最佳途径。当你扒完以后,去分析这个表皮的时候,你会切身的感知到,立体的状态变到平面的状态,大概是什么样一个过程。
对一些基础但又很重要的知识点会有清晰的认知,比如女装人体是有一个大胸省的,后领宽比前领寛要大,后背有一个很大的肩省的,腰省量最大的位置是在后侧腰,前腰比后腰大,后背比前胸宽,后袖笼线比前袖笼线要长,袖笼的横截面是朝前的,袖笼的形状是一个很圆顺的弧线等等,就会有一个更加深刻的概念。
特别是袖笼弧线应该怎么画的问题,符合人台的袖笼线,转换到平面是个什么样的形状。脑子里有了这个概念以后,拿到偏合体衣服的时候,你的袖笼形状就不会随意去画了。
很多朋友问我袖子怎么配的问题,袖子和袖笼就是螺丝和螺帽的关系,如果你袖笼画的是不顺的,那配出来的袖子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所以一件衣服做出来漂亮不是一个地方能决定的,而是牵扯到各个部位,各个数据的。
有了以上对原型的认知以后,然后经过时间的积累,一点一点在工作中去观察,去消化。这会为你以后形成平面转立体,立体转平面,打下一个很好的基础。
打版并不难,每个人学了出来都会打,但是做出来的衣服却是一眼就能看出好坏,像捏泥人那样,拿在手上一看就知道是新手做的还是师傅做的。所以,难的是对结构原理的掌握和对尺寸的精准把控。
要理解原理,就必须对你服务的对象有一个较深的了解,就像庖丁那样,一下刀就知道,哪里是骨头哪里是肉。在了解原理的基础之上,如果对尺寸把控的好,那你做出来的衣服还会跑到哪里去吗?当然结构原理和尺寸把控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总结。也不是我今天说了一遍,然后你立马就会了,这是不可能的。
结构原理,我之前说了,要多研究人体,多总结,没有办法研究真实人体,那人台一定要去研究的。因为人台是死的,把每个尺寸研究一遍,也就是那么多东西,熟练运用就需要一个过程。尺寸和比例把控是有方法的,这个我以后有时间会再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