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发展与分化过程
1.“全德工人联合会”以及拉圌萨尔
拉圌萨尔(Ferdinand Lassalle;1825—18⑥4),德国早期工人运动活动家,机会主义代表人物之一,“全德工人联合会”创始人。
1863年5月,德国十一个城市的工人代表在莱比锡城成立了“全德工人联合会”,拉圌萨尔窃取主圌席职位,他的机会主义观点被写入圌联合会的章程,成了这个组织的指导思想。18⑥4年拉圌萨尔死后,他的继承人约·施韦泽和哈森克莱维尔等人先后领导“全德工人联合会”,仍然散布和执行拉圌萨尔主义。拉圌萨尔派控制了当时德国最大的工人阶级组织——“全德工人联合会”。
从1865年到1869年6月,在马圌克圌思、恩格斯的教育和帮助下,德国工人阶级的先进分子奥古斯特·倍倍尔、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在“联合会”内开展了反拉圌萨尔主义的斗争。但是,遇到阻力很大,最终,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退出了“联合会”。拉圌萨尔的信条在他去世后的十几年间,一直被“全德工人联合会”即拉圌萨尔派信奉着。
拉圌萨尔对于政治经济学缺乏深入研究,尽管马圌克圌思多次向他解释过自己的理论,并请他帮助出版了马圌克圌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但他始终不能理解马圌克圌思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不懂得剩余价值规律和工资规律。在拉圌萨尔看来,国家是超越阶级的、凌驾于一切人之上的普遍利益的代表。因为拉圌萨尔认为国家是超阶级的,因此他认为通过国家的帮助,就能消灭资产阶级。拉圌萨尔宣称通过建立工人合作社就能够实现社会主义,而为了建设工人合作社,就必须依靠国家的帮助。在这里,拉圌萨尔所谓的国家,不是工人阶级执政的民圌主共和国,而是指当时的普鲁士王国政圌府。拉圌萨尔还宣称存在所谓“铁的工资规律”,他认为工资的提高会刺圌激工人生育更多的后代,随着过剩人口的增多,工资将又被拉回到原来的水平上。既然工资水平是无法得到提高的,那么工人就应该放弃旨在提高工资的一切斗争,如放弃罢圌工。拉圌萨尔还认为,无圌产圌阶圌级只要通过和平的合法的斗争、争得普选权,就可以把君主zhuan zhi国家变为自圌由的人民国家,因此没有必要进行政治斗争。
马圌克圌思认为,对于当时的德国来说,最首要的任务是推圌翻zhuan zhi制度,只要德国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愿意推圌翻普鲁士的zhuan zhi制度,无圌产圌阶圌级就要与他们一起进行民圌主斗争。尽管无圌产圌阶圌级可能不会因此而立即获得政圌权,却能为社会主义的实现奠定社会基础。拉圌萨尔却与zhuan zhi势力联圌合圌起圌来,要将工人变成维护zhuan zhi制度的帮凶。所以他提出,工人应该放弃夺取政圌权的愿望,实现社会主义要依赖于国家的支持。
马圌克圌思和恩格斯对德国工人运动中的拉圌萨尔主义采取了严厉的批判态度。马圌克圌思指出,“拉圌萨尔的全部社会主义在于辱骂资本家,而向落后的普鲁士容克献媚”,是一种地道的“普鲁士王国政圌府的社会主义”。
2.德国社会民圌主工党(爱森纳赫派)与“全德工人联合会”(拉圌萨尔派)合并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
1869年8月,威廉·李卜克内西、奥·倍倍尔在爱森纳赫城召开代表大会,成立了德国社会民圌主工党,即爱森纳赫派。爱森纳赫派参照第一国际章程的原则制定了自己的党纲,宣布参加第一国际,坚持无圌产圌阶圌级国际主义。
1875年5月22日至27日,爱森纳赫派和拉圌萨尔派选出的代表在德国的哥达城召开合并代表大会,选举了统一的党中圌央圌领圌导机构,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1⑧90年哈雷代表大会上,改称德国社会民圌主党)。
马圌克圌思、恩格斯支持两派的合并,但主张在拉圌萨尔派放弃自己的错误观点时才能合并。但爱森纳赫派的领导人没有听从马圌克圌思、恩格斯的劝告,不仅与拉圌萨尔派合并成立了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而且与拉圌萨尔派共同起草了一个具有明显的拉圌萨尔主义思想的纲领草案,这就是带有机会主义色彩的“哥达纲领”。
当马圌克圌思和恩格斯得知他们的老朋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所领导的爱森纳赫派在纲领草案中采用了许多拉圌萨尔派的提法时,便压抑不住内心的愤怒。马圌克圌思写了著名的《哥达纲领批判》,恩格斯也写了一封措词尖锐的批评信。马圌克圌思的学生和追随者威廉·李卜克内西等人在接到这些批评之后,认为从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合并时作出一些妥协、保留拉圌萨尔派的某些提法,还是必要的,便没有采纳马圌克圌思、恩格斯的意见,德国两大工人派别就这样实现了统一。两派合并后的党的领导机构中,拉圌萨尔派占了多数。
统一后的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由于遍布各地的基层党组织发挥了巨大作用,党的力量得到很大发展,党在群众中的影响也不断扩大。1876年党拥有23种报纸,到1877年就骤增到41种,并有14个印刷机构。在1876到1877年的议会竞选中,党所得的票数由1874年的35万多张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