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惠皇贵妃吧 关注:255贴子:1,529
  • 9回复贴,共1

【转文】《红楼梦》中的贾元春的原形是乾隆的纯惠皇贵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百度
迷你幢看到的应该也是这篇吧,现在转过来好好研究。


IP属地:江苏1楼2009-06-16 13:45回复
    《红楼梦》早期抄本题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其实这些抄本上的批语不尽出自脂砚斋,署名还有:畸笏叟、棠村、梅溪、松斋等等,但是以脂批为多。脂砚斋生平不详,据他的批语的口吻和内容,大抵可以知道他很熟悉《红楼梦》创作的情形,参与修改,与“雪芹”极亲近,周汝昌推定为文本所写的“湘云”。周的论证有一定论家的代表性。脂批中确实有“余比钗颦”、“老货”、“我也要恼”、“我也要拧”等女性口吻,脂批中也确实透露出他(她)与作者之间说话十分亲昵随便,关系之亲密非同一般,再次,脂批中明确显示,他(她)与作者的过去,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作者描写的好多事情,都是他(她)亲历亲闻的。但是这仍是猜测。而且周汝昌“史湘云原型说”有着致命的缺陷,最根本的此说不仅对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无补,而且进一步证实了曹雪芹著作权的不可靠——如果曹雪芹没赶上江南的风月繁华,他的妻子或续弦也决无经历过风月繁华的可能,是谁也杜撰不出《红楼梦》来! 
    用《红楼梦》中的史湘云反推,是不科学的、非学术的研究方法。脂砚斋的批评有不尽确当之处。至于《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并且提供了曹雪芹生平家世的重要线索,提供了《红楼梦》生活原型的一些材料和创作过程的一些情况,对《红楼梦》的艺术分析有独到之见,它还透露了曹雪芹原稿八十回以后的一些情节要点,如果能自证,那就意义非常了。但这就象推测鬼怪之存在,以资内证其必具备可证伪性。 
    但是研究红楼,就要了解“3W三大基本命题”,即WHOM /何人著,WHAT/何著,WHY/何为著?这就是困惑红学界的多年悬案。这是红学研究万里长征胜利的第一步,需慎之又慎。 
    红楼叙述有谱吗 
    《红楼梦》中有许多人物的年龄前后存在着出入,面对这个困惑红学界的悬案,一般论者推测为是作者的疏漏,或信笔泛叙。但我采用反证法,假设《红楼梦》是一步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是精确的时间叙述作品,依此来检验文本,看有否成立。 
    我们就象王夫人检抄大观园中学习起来,看看大观园姑娘、丫环的年龄瞒报没有。在《红楼梦》红学史上,曾经有许多红学大家为编写系年,出入可谓云泥之别。周绍良所编的系年为:第18至52回,红十二年。第53至69回,红十三年。第70至80回,红十四年。此系年固然经过细推密敲编出来了,但有时却发现了不大不小的问题:大观园中的姑娘丫环年龄之谜。比如,《红楼梦》第49回大观园中来了众多姐妹: 
    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 
    此处 “十五六七岁”,周汝昌《红楼纪历》里按: 
    “按本年宝玉十三岁,(如依周绍良所编系年,本年宝玉十二岁,笔者注),凡小于宝玉者不能超过十三岁;凤姐又绝不止十五六七岁。此为信笔泛叙。” 
    这种结论是草率的。虽然文学作品对年龄的准确度要求比较宽松,但也总要以实际常例为依据,要大至相当才可。如把十二三岁的人,二十左右的人,统统泛叙为是“十五六七岁”,这种泛叙未免太不“生活”了。 如果说第49回年龄问题还可勉强用“信笔泛叙”解释的话,那么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里,比宝玉还小一岁的黛玉竟然也自云“我长了今年十五岁”之语又将何呢?对此,周汝昌只得推测道:“按黛玉小宝玉一岁,实当十二岁。所叙明明不合,疑字有讹误。”其实古代纪年“女进男退”,不可断然推断。 
    我们如果仔细再推敲一下,那绝对不是统统泛叙为“十五六七岁”的。如大观园中的几个大丫环年龄,其浅显明了得颇是令人吃惊的。我们看第32回(属周归类的红十二年): 
      史湘云红了脸,吃茶不答。袭人道:“这会儿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 
    


    IP属地:江苏3楼2009-06-16 13:54
    回复
      三、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对这个错误作了较为细致的分析,并对错误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大胆的猜测: 
      元妃亡年四十三岁,我记得最初读到的时候非常感到突兀。一般读者看元妃省亲,总以为是个年轻的美人,因为刚册立为妃子。元春宝玉姊弟相差的年龄,第二回与第十八回矛盾。光看第十八回,元春进宫时宝玉三四岁。 
      康熙雍正选秀女都是十三岁以上,假定十三岁入宫,比宝玉大九岁。省亲那年他十三岁,她二十二岁,册立为妃正差不多。写她四十一、二岁死,已经有人指出她三十八岁才立为妃。册立后“圣眷隆重,身体发福”,中风而死,是续书一贯的“杀风景”,却是任何续《红楼梦》的人再也编造不出来的,确是像知道曹家这位福晋的岁数。他是否太熟悉曹家的事,写到这里就像冲口而出,照实写下四十一二岁? 
      张爱玲所说的“曹家这位福晋(王妃)”,指的是曹雪芹的大姑、曹寅的长女、由康熙皇帝指婚于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嫁给平郡王纳尔苏的曹佳,想当然耳。在她看来,曹佳就是元春的原型人物,就象刘心武猜测写小说似的。张爱玲坚信后40回是续书,但她并不认为程伟元和高鹗是续书作者。她提出了续书作者知道曹佳的岁数、非常熟悉曹家的事情这样的疑问。 
      《红楼梦》自乾隆中后期开始广泛流传到清末民初的大约160年间,从现在发现并公开的史料来看,没有人确切地知道小说的作者究竟是谁。虽然小说明写曹雪芹对初稿披阅增删,分章纂回(土默热最近用文艺比较,解作洪升的“传奇初稿”改编成了小说《石头记》,尚难确立,但是对于雪芹的身份则莫衷一是,周汝昌在《红楼梦新证》第七章《史事稽年》中写到,蒋瑞藻《小说考证拾遗》页五十二引赵烈文的《能静居笔记》: 
      谒宋于庭丈(翔凤)于葑溪精舍,于翁言:曹雪芹《红楼梦》,高庙末年,和珅以呈上,然不知所指。高庙阅而然之,曰:“此盖为明珠家作也。”后遂以此书为珠遗事。 
      这个小故事告诉我们,乾隆皇帝也不知道小说所写究竟是何人何事,“然之”就是肯定了“不知所指”这个情况。然后,乾隆皇帝又作出了自己的推测:小说大概、也许写的是明珠家的事情吧。 
      且不说历史上是否真有乾隆读红楼这回事,有一点可以肯定:在程伟元和高鹗的时代,没有哪位读者知道小说情节人物的历史原型。这样看来,张爱玲所谓“续书作者知道曹佳的岁数,非常熟悉曹家的事情”的猜测,反面即可能就是续书=作者,原作如此。存年四十一、二岁极有可能。 
      总之,不论31岁还是41岁,生死的年份并不符合文本,客观上都合情、合理。 
      第二章“元”来如此 
      §2.1 元春生辰为哪般? 
        究竟元春年龄的常识性的错误,是不是作者故意留下的明显破绽,“此地无银三百两”?是否还有其他确凿的证据支持此论断吗?现在我们就来考察一下,后40回的文本作者故意设置这些错误究竟是何用意,顺藤摸瓜地梳理下去,看看究竟能够发现什么大的惊心埋伏。 
      我们使用实验控制法和排除法,仔细对证看看文本陈述矛盾否,尤其对照关键回目,尝试用31岁和43岁分别“试商”,核对集合系列现象是否符合文本关卡。 
        《红楼梦》第5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 饮仙醪曲演红楼梦》写到了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第78页) 
      其中“兕”是指“犀牛类猛兽”。“虎兕”,原作“虎兔”,甲戌、蒙府、戚序、甲辰、舒序本均同,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出版的三卷本120回从己卯、梦稿本改。 
        第九十五回写道:“是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第1344页)根据地支、节气与农历十二个月的关系可知,后40回的作者将“虎兕(兔)相逢大梦归”这一句判词明确解释成了元春去世日期的时间特征。如果作“虎兕”,则是指“十二月(丑月)立春,寅(虎)月与丑(牛)月相交”;如果作“虎兔”,则是指“寅(虎)年十二月立春,交卯(兔)年寅月”。由此看来,无论第五回的判词究竟是作“虎兔”还是作“虎兕”,第九十五回对元春去世日期的描写,都是符合前80回作者文本字面意思的。 
      


      IP属地:江苏5楼2009-06-16 14:07
      回复
        但是1703年2月4日年,为壬午年腊月乙未日/十九日18:44:20时立春,交癸未年甲寅月乙未日,表述为:是(应为逝)年甲寅年(月)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这与第95回: 元春“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明显不合。只有1703年可取用。也就是说,后40回作者所暗示的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并非象陈林言之凿凿的“一定是在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按纪年法,说真实的文本应为:元春逝世的时间是公历1711年2月5日——(康熙50年)辛卯年庚寅月戊寅日(腊月十八日),(逢辛卯年庚寅月十七日/丁丑日16:58:34时立春)。 
        其实,解读文本表述,标点还可以这样的: 
        是(应为逝)年甲(应为某天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一、二岁。(实际40/39岁或31岁) 
        这符合第95回: 元春“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 
        笔者由此推论:一、符合笔者对其真实去世日期的判断,即按照小说上下文来推断,元春逝世十八日,不是公认的立春次日即十二月十九日。不会出现象陈林说的“如果元春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下午3时左右立春之后),则可以推断作者在创作时很可能有意将“廿九”改编成了“十九”。这就是说,小说作者很有可能在真实日期的基础上通过增减数字笔画以隐瞒小说情节的真实朝代年纪。如果元春死于壬寅年十二月立春之后一日,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可知她死于癸卯年正月初一。”他“不论死于十二月二十九日当天,还是死于次年正月初一,她都是死于雍正元年年初。”目的是推论“这个日期非同小可,绝非偶然,它必然是后40回作者的精心安排,因为这个日期对于小说中的贾府和历史上的曹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陈林改造时间,循环假设。说:元春去世时间是公历1711年2月5日——(康熙50年)辛卯年庚寅月戊寅日(腊月十八日)。存年39岁或30岁,那么生于1681年或者1692年。目的是为了论证预先设定的框框: 
        元春之死,是贾府败落的导火线,贾府失去了政治靠山,潜伏已久的种种危机终于汇聚在一起,来了一个总爆发,导致贾府被查抄。对于现实中的“虎兔(兕)相逢”更是败落的临界点。康熙23年—51年,从1684年,曹寅由接父亲曹玺织造到1712年7月毙命,曹家因为与康熙的特殊关系也享尽荣华富贵,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簇锦”。康熙于壬寅年壬寅月十一月十七日(1722年12月24日)驾崩;十一月二十日(12月27日),康熙第四子即位,以第二年癸卯年(1723年)为雍正元年,雍正元年正月初一正好在立春后一日,即1723年2月5日。 通过对历法资料的查证和辨析,陈林论证了“元春真实的去世日期必定是康熙61年壬寅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立春之后(二十九日当天或雍正元年癸卯年正月初一)。能够在小说中做出如此精心安排设计的,必然是前80回的作者本人,而绝不可能是与曹家毫无关系的外人。也就是说,前80回和后40回必然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很显然,陈林是改造了几处关键的控制变量,导致因变量太多,问题复杂化了,所以控制实验的结果可信度不高。陈林通过改动元妃生辰时令,推断元春生平1692——1723年,完全附会历史时间——比附较厉害。而且以后推论还有可能依次推论、改造样本纯粹性,何来科学性。


        IP属地:江苏7楼2009-06-16 14:07
        回复
          但查阅的情况很令人惊奇,居然只有一个:时间是1753年6月6日(乾隆18年,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从文本叙述推算,宝玉此时离元妃薨逝有4-6岁,从文本叙述推算,宝玉此时仅为14-19岁。6月当在1730-1760年,对照万年历可看到,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的只有4个年份。如下: 
          雍正12年,1734年6月6日,五月初五,端午节,芒种节(饯花节) 
          雍正13年,1735年6月6日,四月二十六日,15:04:14 交芒种节; 
          乾隆元年, 1736年6月5日,四月二十六日,21:25:01 交芒种节; 
          乾隆20年,1755年6月6日,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乾隆18年,1753年6月6日,四月二十六日,00:04:52 交芒种节 
          (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 
          乾隆19年,1754年6月6日,四月二十六日,11:47:43 交芒种节; 
          乾隆19年,1754年6月6日,润四月二十六日,06:03:10 交芒种节;。 
          所以只有另外,从第3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叙述,宝玉与元妃相差十几岁。; 
          两厢对应,当在1730-1760年,对照万年历可看到,四月二十六日是芒种节的只有4个年份。如下: 
          1733年6月6日,四月二十四日,04:04:55 交芒种节; 
          1734年6月6日,五月初五端午节,09:50:36交芒种节; 
          1735年6月6日,四月十六日,15:42:14 交芒种节; 
          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21:25:01 交芒种节; 
          1753年6月6日,乾隆18年,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 
          四月二十六日,00:04:52 交芒种节; 
          1754年6月6日,润四月二十六日,06:03:10 交芒种节; 
          1754年6月6日,四月二十六日,11:47:43 交芒种节。 
          所以宝玉生辰只能为: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 
          我们反过来再看元春诞辰,发现情况一、二均符合集合列的必要条件: 
          一、1715年2月4日,康熙54年正月初一,乙未年戊寅月戊戌日,16:25:43立春——1760年2月4日,庚辰年戊寅月甲午日,十二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45岁。 
          二、1723年2月5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15时5分 / 或14时51分立春——1760年2月5日,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十二月十八日14:38:52立春。享年37岁。 
          生日和1736年相差别只有13岁的年份是——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应是元春的生日。 
          再来反证后40回文本叙述。 
          对照《红楼梦》第95回:“是(应为逝)年甲寅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元妃薨日是十二月十九日,已交卯年寅月,存年四十三岁。”元春逝世1760年2月5日,庚辰年戊寅月乙未日,正是1759年底——乾隆己卯年腊月十九日,可不就是“交卯年寅月”!而1723—1760年正是39岁——所以进一步证实张爱玲推证古人过录之误:文本中“四十三岁”应是“四十一、二岁”——是古代虚岁纪年法的。 
          §2.3元妃其人 
          在确证了元春真实的生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后,我们再来看看她真实的四柱八字“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某时”与小说第八十六回所写命理特征的关系: 
          根据“游戏规则”,如果元春的八字一定要同时出现“飞天禄马”和“日禄归时”,《三命通会》又规定,正月出生的人命理中若要有“天德”或“天德合”,则其四柱八字中必须有“丁”或“壬”;正月出生的人命理中若要有“月德”或“月德合”,则其四柱八字中必须有“丙”或“辛”。 
          在《红楼梦》文本叙述,元春生于“甲申年丙寅月乙卯日(正月初一)辛巳时”。最后,由此推论时辰为(正月初一)辛巳时,含有论证“日禄归时”: “此格有七日,甲寅(按,指甲日寅时,以下类此)、丁午、戊巳、己午、庚申、壬亥、癸子”其中的戊巳、庚申。 
          


          IP属地:江苏8楼2009-06-16 14:08
          回复
            所以元春诞辰: 
            生于1715年2月4日,康熙54年正月初一,乙未年戊寅月戊戌日辛巳时,45岁(上述已排除了,不可用),只能是生于 1723年2月4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癸卯年甲寅月庚辰日丙申时(按干支匹排列匹配,无“丁申”说),年龄38岁。 
            后补:最后我要指出,我在论证本文成立的一个月后,我还查到了小说《红楼梦》主角“女一号”元春的历史中的现实原型人物——“元”来如彼: 
            纯惠皇贵妃 苏(佳)氏(1713——1760),苏召南之女,生于康熙五十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初入侍藩邸,雍正十三年生皇六子永溶。乾隆二年册为纯妃;(1746年)乾隆十年十一月册为贵妃,同年十二月生皇四女。二十五年四月晋升为皇贵妃,十八日立春,同月十九日薨,终年48岁。五月追谥:纯惠皇贵妃,葬于裕陵妃园寝。(笔者注:此为清档案公布的原文,故保留“48”等原始记录) 
            对照第86回关于元春“八字命理”的描写——宝钗道:“不但是外头的讹言舛错,便在家里的,一听见‘娘娘’两个字,也就都忙 了,过后才明白。这两天那府里这些丫头婆子来说,他们早知道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说:‘你们那里拿得定呢?’他说道:‘前几年正月,外省荐了一个算命的,说是很准。那老太太叫人将元妃八字夹在丫头们八字里头,送出去叫他推算。他独说这正月初一日生日的那位姑娘只怕时辰错了,不然真是个贵人,也不能在这府中。老爷和众人说,不管他错不错,照八字算去。那先生便说,甲申年正月丙寅这四个字内有伤官败财,惟申字内有正官禄马,这就是家里养不住的,也不见什么好。这日子是乙卯,初春木旺,虽是比肩,那里知道愈比愈好,就象那个好木料,愈经斲削,才成大器。独喜得时上什么辛金为贵,什么巳中正官禄马独旺,这叫作飞天禄马格。又说什么日禄归时,贵重的很,天月二德坐本命,贵受椒房之宠。这位姑娘若是时辰准了,定是一位主子娘娘。这不是算准了么!我们还记得说,可惜荣华不久,只怕遇着寅年卯月,这就是比而又比,劫而又劫,譬如好木,太要做玲珑剔透,本质就不坚了。他们把这些话都忘记了,只管瞎忙。我才想起来告诉我们大奶奶,今年那里是寅年卯月呢。’” 
            ----还有第5回的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 
            ——三项对照可以判定,作者《红楼梦》陈述的元春的原型,就是历史生活中的“纯惠皇贵妃(1713年康熙52年癸巳年己未月丁卯日/润五月癸巳年戊午月丁酉日生,逝世1760年康熙25年四月庚辰年辛巳月癸巳日)”,存年48岁,只不过〈〈红楼梦〉〉少还她3年春光,,(23岁左右入选女史,20年应指处照宫闱这段时间),这可能是创作考虑的艺术选择,瑕不掩瑜。 
            结论: 
            1、在此系统论考察过程中,控制实验因素具有系列显现功能,而且样本数据还使用了80回后的第95回文本内证,初步判断后40回和前80回是一个和谐的系统。下文以后还会从结构生成功能和文本内容,继续严加考究的。 
            2、120回《红楼梦》是初步可信的,意义重大,程高的序言诚可信哉。 
            3、元春原型的探索,果然振奋人心,文本叙述的内证关乎宏旨,初步印证了《红楼梦》不愧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一部日记式纪传体杰作,体大精思。 
            4、考察过程谨依足120回《红楼梦》文本,没有借助以前红学研究的任何结论或见解证据,只是借助电脑万年历现成工具,结论应为不刊之论。 
            5、论证元春生辰时间,无须要那末复杂化,“陈林现象”等把文本系统改造得面目全非,而且“缘木求鱼”,不攻自伪。同时,进一步说明简化探索工具,得到的结论更具有科学的精简意义。 
            6、后40回中至少95回之前是红楼真本,别的回目如何,还需再证。 
            §2.4为秦卿“时日”把脉 
            我们再来给秦可卿逝世时的时间“把把脉”: 
            


            IP属地:江苏9楼2009-06-16 14:08
            回复
              §3.1解梦十二钗 
              上面论述了“一逝三升(生)”: 
              元春生于1723年2月5日,雍正元年正月初一,逝世1745年12月22日左右。 
              宝玉生于1736年6月5日,乾隆元年四月二十六日,交芒种节。 
              贾敬升天日:1753年6月6日(乾隆18年,癸酉年戊午月庚申日)。 
              秦卿逝世时:1745年12月22日就在乾隆10年(乙巳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日,即左右。 
              ——《红楼梦》第49回大观园中来了众多姐妹: 
              李纨为首,余者迎春、探春、惜春、宝钗、黛玉、湘云、李纹、李绮、宝琴、邢岫烟,再添上凤姐儿和宝玉,一共十三个。叙起年庚,除李纨年纪最长,他十二人皆不过十五六七岁,或有这三个同年,或有那五个共岁。” 
              由此看,凤姐儿、迎春、宝钗为3个同年;宝玉、探春、湘云、李纹宝琴、邢岫烟5个同岁;黛玉、惜春、李绮3个同年。所以推得: 
              黛玉 在45回“及笈礼”,15岁,应生于1736年阴历二月十二; 
              凤姐儿、迎春、宝钗,生于1735年;宝钗生于正月二十一。 
              …… 
              反观现在流行的几个关键点是否符合《红楼梦》120回文本叙述: 
              ——秦卿逝世时间 :“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第11回当年冬底,秦可卿已经病入膏肓,“这年正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到交节的那几日,贾母、王夫人、凤姐儿日日差人去看秦氏”(第163页)。——1745年12.月22日 
              陈林〈红楼梦时间解谜〉中论证: 
              颜采翔先生著《红楼醒梦》认为“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指的是1642年,秦可卿之死是隐射死于1643年的皇太极。笔者完全不能认同王先生和颜先生所作的大胆猜测。不过,两位先生告诉读者一个事实:从嘉庆十八年(1813年)上溯至崇祯十五年(1642年),其间没有任何一年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为了慎重起见,笔者特别查证了《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从1643年到1812年的历日表,的确没有哪一年是“十一月三十日冬至”。 
              ——看起来他说的证据不立,因为查电子万年历,1745年12月22日,乾隆10年(乙巳年十一月三十日)冬至日。所以他推论“照本文的推定,“十一月三十日冬至”在丁酉年(1717年)。这一年的冬至是哪一天呢?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十一月二十日(阳历12月22日星期三)冬至。”的结论当然错误了! 
              ——探春生日 :三月三是否清明节?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探春的年龄要比宝玉小,所以她的生日必定在他的1735年6月5日之后。我查了万年历,发现1735—1745年,三月初三并没有一年是逢上清明节,只有1737年清明节为三月初六 ;1742年4月5日 清明节为三月初一 ;1740年4月5日为三月初八,其余差距太大了。当比宝玉 小3、4岁。故最佳为1737年4月5日,初六疑为三的误写。另外,像元妃一样避讳,探春要远嫁他国,做王妃,我猜想是作者“隐真”(雍正原名胤祯,讽刺旨意吧),探佚不到了。有说探春影射密谋中的探子吹了,太蠢。 
              但第4回道:“珠虽夭亡,幸存一子,取名贾兰,今方五岁,已入学攻书。”此时为1747年,故贾兰生于1742年,比宝玉小3岁。第78回1755年壬寅年秋,贾兰作七言绝句《姽婳词》,众幕宾看了大赞:“小哥儿十三岁的人就如此,可知家学渊源,真不诬矣。” 
              从贾兰的年龄上来看,本文对这两回年代的推定是正确的。第78回又写到了贾环的年龄。贾环作诗后,众人夸奖说:“三爷才大不多两岁,在未冠之时如此,用了工夫,再过几年,怕不是大阮小阮了。”如果贾环的确比贾兰大两岁,则他应生于1740年。但是贾环的胞姐探春是“三月初三日”生日(第70回),探春生于1740年。查《近世中西史日对照表》,这一年的三月初八是“清明节”阳历4月5日。 
              探春原来可能是在清明时节出嫁的(第102回所写的深秋季节)。“清明”是探春的代称。 
              


              IP属地:江苏11楼2009-06-16 14:08
              回复
                审核了半天还好没被坑掉。


                IP属地:江苏14楼2009-06-16 14:11
                回复
                  我想把它转走


                  15楼2009-06-18 13:32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9-01-29 1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