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人吧 关注:4,136贴子:99,261
  • 9回复贴,共1

姓、氏知识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多说分封国以国为氏,例如魏国王族为姬姓魏氏,齐国王族为姜姓吕氏与妫姓田氏,楚国为芈姓熊氏、秦国为嬴姓赵氏。春秋战国之后多数诸侯国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姓氏合一,例如魏国灭亡后,魏国王族以魏为姓,同理,吴国贵族则以吴为姓。据载《春秋四谱》及《旁行图》:黄帝的后代的姬发建立了周朝。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 53 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姬姓封国封邑的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周、魏、吴、鲁、胡、阎、令狐等411个姓氏,由此411个姓氏又演变成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了,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二、中华民
姬姓
族姓氏的变动,以先秦时代较多,到了汉朝各个姓氏已渐趋固定。秦灭周后,有姬姓改为周姓,极大的分化的姬姓人数,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公元前315—公元前256年在位60年)被秦国所撤国之后,周天子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在较早的南北朝时期,本来以周为姓的人,也有改姓姬的,根据《姓氏考略》记载:“梁(梁朝)周弘正,谄事王伟,避侯景讳改姓姬氏,周石珍亦改姓姬氏”。和许多著名的姓氏一样,姬氏家族也很可能有其它民族的血统加入。南北朝时,在北魏为桓、穆二帝效劳,征伐有功,官至信义将军,封为楼烦侯,后来归顺晋朝的姬澹,据说便是当时的鲜卑族人。


1楼2018-11-12 22:27回复
    …………………………
    在春秋以前,姓和氏的功能有明显的区别,姓的功能是别婚姻,同姓不通婚。因此贵族子女必须称姓,娶这个女子的贵族不能是同姓的。氏的功能是别贵贱,通过氏可以了解他是哪个宗族或家庭的。平民有名无氏,因此,贵族称氏不称姓。比如孔子,姓子,孔氏,我们称他为孔丘,还不称他为子丘。战国时期,贵族体系被打破,秦汉以后姓氏就不再有区别,作为家族系统的标志和称号延续下来。还有一点,进入父系社会以后,非正宗嫡系是不能称姓的,只能称自己的氏,因为氏包含在姓中,姓是妖冶嫡系大宗的特权,就像今天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代表党万岁中万岁央的,无论论是国党还是民党。你只能代表你那个区片,那个支部。
    在母系氏族公社时期,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为了把各个氏族区分开来,“姓”即应运而生了。“姓,人所生也”(《说文》),姓字从女从生,表明了出生的血缘关系,清楚地说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位女性祖先的子孙,也是母系氏族社会同一血缘关系人群的标记。这一时期,实行氏族外婚制,同姓之间不能通婚,因而姓还起着“别婚姻”的作用。我国最早从女而成的原姓十几个,如姚、姜、姬、姒等,它们往往表示某一氏族的居住地或崇拜的图腾。
      由于人口不断地繁殖,一个氏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会发生分解,由姓衍生出它的一系列分支“氏”。到了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姓、氏则为父系氏族或部落的标记。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氏以别贵贱”,氏成为贵族男子的专称。命氏之法主要有: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卿大夫以所赐的采邑为氏,有的以职官为氏,有的以居住地为氏。古人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近亲结婚会产生不良后代,“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因而在贵族女子称谓中则著之以姓,因为“姓”可表明她出生于某个氏族,起到“别婚姻”的重要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整个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姓氏制度也出现混乱,姓氏逐渐混同。到两汉时,姓已基本确立,与现在通用的姓大体相仿了。然而,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古人改姓之事常有发生。
      姓和氏在现代基本是一个相同的概念,而在远古之时则有着严格的区分。在那时,以女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姓,以男子为传承中心的宗族称氏。正如《通志·氏族略》所言:“三代以前……男子称氏,女子称姓。”当远古的先民们人人都有了姓和氏之后,太昊伏羲氏就开始规范“制嫁娶”。《路史》注引《古史考》曰:“上古男女无别,太昊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正姓氏,通媒约,以重人伦之本,而民始不渎。”据《通志》记载,太昊时规定:“氏同姓不同者,婚姻互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
      我国现行的姓氏,是在远古姓氏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随着母系社会的分化和瓦解,随着氏族社会的巩固和发展,远古姓的概念逐步被削弱,被淡化,被遗忘。从黄帝以后到西周初始近一千多年的时期内,姓已逐步变得可有可无,氏乃是一个人的主要称谓符号。现今的姓氏,多数确立于春秋至秦汉时期,有的则更晚一些。在这一时期,姓和氏之间的远古概念和差别已经逐步消失,人们干脆把姓氏合一,“姓”开始成为姓氏的总称,亦即现代姓的真正含义。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
    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起源于母系社会,用来表示母系的血统;“氏”起源与父系社会,为同姓衍生的分支,本来为同姓各部落的名称,后来则专指部落的首领。国家产生以后,不少封国和官职也成了氏的名称。在古代,封国和官职可能世袭,氏也就随之可以世袭了。一旦封国和官职失去后,氏就开始演变成家庭的标志。所以这时只有贵族才有姓氏,平民和奴隶是没有姓氏的。一般女子称“姓”是用来“别婚姻”,男子称“氏”则用来“明贵贱”,两者的作用不一样。
      姓氏大量产生的时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时期。周代制度规定,周天子的嫡长子将来继承王位,称为太子,其余的儿子统称王子,王子的儿子称王孙,王子和王孙统称王族子弟。诸侯的儿子除了太子外均称公子,公子的儿子称公孙,公子和公孙统称公族子弟。王族和公族可以封国为氏。公孙的子孙不属于公族,他们以其祖父的名或字为氏,也可以其他方式命氏,主要有:
      (1)以受封的邑名为氏。
      (2)以所居的地名为氏。
      (3)以官名为氏。
      (4)以技艺为氏。
      (5)以祖先的谥号为氏。
      这样,大量不同的氏就由此产生了,其数量远远超过姓的数量。
      在这一时期,“姓”是固定不变的,而“氏”却时常变化。因此往往出现父子同姓不同氏,或姓虽不同,氏却相同的现象,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可有不同的氏。氏的这些变化往往反映了贵族的地位和职权的变更。如战国中期的商鞅,他原本是卫国公孙后代,所以又叫卫鞅和公孙鞅,秦国封他为商君后,他又称为商鞅。
      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宗法制度的崩溃,旧有姓氏体系也逐渐混乱,出现了姓氏合一的倾向。到了秦汉时期,我国的姓氏体系基本上确立了下来,姓和氏完全融合不分,并且不再是贵族的专利,平民也能有姓氏了。秦汉以后,新的姓氏产生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为避祸而改姓;
      (2)为避帝王的名讳而该姓;
      (3)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时,少数民族的部落名称演变成汉姓;
      (4)当某一姓氏的字有几种不同的写法时,往往演变成几种不同的姓氏。
      大约到宋代时,中国的姓氏已与现代几无二致了。


    2楼2018-11-12 22:33
    回复
      3楼2018-11-12 22:33
      回复
        在先秦时代,姓与氏有区别,姓是不变的,而氏则不断变 化。春秋时晋国叔向说, “胖之宗十一族,唯羊舌氏在而已”’ 同是姬姓的贵族,却存许多不同的氏,羊舌氏只是叔向所在的 “宗”的十一个氏族之一。姓和氏的产生和区别是由氏族制和宗 法制决定的。
        姓与氏来源于原始时代氏族,胞族或部落的名称。那队每 一个氏族都有一个用图腾物作标志的名称。图腾物既是氏族感生 神灵,又是族名。当氏族经过发展,逐渐 形成由若干同胞氏族构成的胞族集团,每一个新氏族都为自己想了新的名称,原先的氏族名称就成为胞族的名称了,胞族继续 发展,分成若干胞族,构成部落,原先的胞族名称(即更早先的 氏族名称)又转化为部落的名称。部落中的每一个氏旅既有自己 的氏称,又有据以联系血缘远近的胞族称(旧氏)和部落称 [更早的氏)。这种不同层次的氏称,大体相当于先秦时代姓与氏 的关系。如《左传》所述高辛氏部落包含两个胞族八个氏族,叫 伯奋氏、仲堪氏、叔献氏、季仲氏(此四氏为一个胞族),伯 虎氏、仲熊氏、叔豹氏、季狸氏(此四氏为另一个脑族), 而 八个氏又都属于高辛氏。


        4楼2018-11-12 22:33
        回复
          比如《左传》上讲:“虞(黄河南岸)、虢(黄河南岸)、焦、滑、霍(黄河南岸)、杨、韩(洪洞)、魏(芮城)皆姬姓也。”此外见于《左传》的还有芮、有荀、有贾(新绛)、有孤、有耿(河津)、有魏也都是姬姓的国家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8-12-12 08:44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9-01-04 02:08
            回复
              说秦是嬴姓赵氏就显得你没水平 自非子得国自号秦嬴 继嬴氏祀 就不再冒赵氏 乃是以姓为氏 只是秦王嬴政生于赵且要避祸才称赵氏 不能称整个秦宗室为赵氏


              7楼2019-01-04 06:59
              回复
                “以国为姓”绝对不是很多国民也是“以国为姓”!
                先秦时期,姓氏名字是四个东西!
                在周代姓是永远不变的,而氏则不同,至少贵族都是有氏的!而诸侯及公室成员是没有氏的,也就是顾炎武所说“诸侯称国”,或者说公室以国为氏!
                所以真正有资格以国为氏的只有诸侯、公子(诸侯之子)、公孙(诸侯之孙),公孙之子就没有资格再以国为氏了,就要立新氏!像齐国的国高二氏皆出自姜姓齐国公室,晋国的韩魏二氏皆出自姬姓的晋国公室,而晋国赵氏则与秦国公室同出自赢姓。
                同样的同氏不见得就是一个老祖宗,例如孔丘是好(子)姓孔氏、晋国有姬姓孔氏。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9-02-18 22:06
                回复


                  IP属地:内蒙古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9-02-19 22:01
                  回复
                    顶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9-06-02 01: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