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清华简与《左传》中的武姜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颖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汉教中心副教授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述郑武公去世后,郑武夫人(即武姜)规诫嗣君(文中称孺子,即郑庄公)之事。
武姜在规辞中,从“先君”武公依靠大夫治国的经历讲起,规诫年幼的嗣君守丧期间把治理国政大权,交与大夫老臣管理,并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两方面讲了这样做的道理。她回顾历史说:“昔吾先君,如邦将有大事,必再三进大夫而与之偕图……故君与大夫晏焉,不相得恶。”“吾君陷于大难之中,居于卫三年,不见其邦,亦不见其室,如毋有良臣,三年无君,邦家乱也。”关于具体的政治安排,她说:“今吾君既世,孺子汝毋知邦政,属之大夫。老妇亦将纠修宫中之政,门槛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妇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乱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执竖卑御、勤力射驭、媚妒之臣躬恭其颜色,掩于其巧语,以乱大夫之政。”
这篇文献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嗣君三年不得干预朝政,而将国家交大臣治理之论与通常认识似有不符。与此相关,涉及人们对《左传》中武姜其人的认知。
《左传·隐公元年》记有“郑伯克段”之事,《古文观止》以《郑伯克段于鄢》为名将其置于书首。篇中言武姜因难产而厌恶长子庄公,而爱小儿共叔段,终酿成兄弟阋墙的大事件。这一记述影响到清华简整理者对《郑武夫人规孺子》的基本判断。清华简整理者对于规诫嗣君将治理国政大权交与大夫老臣三年,断为武姜出于帮助共叔段“夺权”的需要,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实际的目的只有一个,阻止庄公的顺利登基理政”。这种评价,显然是受到了《左传》的影响。
如果抛开成见,我们会发现,武姜规孺子三年后理政,并非出于夺权的“阴谋”,而是高明的政治安排。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郑世家》相关记载推断,武公去世时郑庄公十三岁。十三岁的嗣君,很难独理国政。武姜临事不乱,纵观全局,规诫庄公三年内“毋知邦政,属之大夫”,这是一种明智的政治方略。她的明智就在于选择一种可依循的古礼,让年幼的嗣君平稳度过政权交接的困难时期。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颖 中国传媒大学文法学部汉教中心副教授
清华简《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述郑武公去世后,郑武夫人(即武姜)规诫嗣君(文中称孺子,即郑庄公)之事。
武姜在规辞中,从“先君”武公依靠大夫治国的经历讲起,规诫年幼的嗣君守丧期间把治理国政大权,交与大夫老臣管理,并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两方面讲了这样做的道理。她回顾历史说:“昔吾先君,如邦将有大事,必再三进大夫而与之偕图……故君与大夫晏焉,不相得恶。”“吾君陷于大难之中,居于卫三年,不见其邦,亦不见其室,如毋有良臣,三年无君,邦家乱也。”关于具体的政治安排,她说:“今吾君既世,孺子汝毋知邦政,属之大夫。老妇亦将纠修宫中之政,门槛之外毋敢有知焉。老妇亦不敢以兄弟婚姻之言以乱大夫之政。孺子亦毋以执竖卑御、勤力射驭、媚妒之臣躬恭其颜色,掩于其巧语,以乱大夫之政。”
这篇文献引起人们的注意,特别是嗣君三年不得干预朝政,而将国家交大臣治理之论与通常认识似有不符。与此相关,涉及人们对《左传》中武姜其人的认知。
《左传·隐公元年》记有“郑伯克段”之事,《古文观止》以《郑伯克段于鄢》为名将其置于书首。篇中言武姜因难产而厌恶长子庄公,而爱小儿共叔段,终酿成兄弟阋墙的大事件。这一记述影响到清华简整理者对《郑武夫人规孺子》的基本判断。清华简整理者对于规诫嗣君将治理国政大权交与大夫老臣三年,断为武姜出于帮助共叔段“夺权”的需要,是一个“精心策划的阴谋”,“实际的目的只有一个,阻止庄公的顺利登基理政”。这种评价,显然是受到了《左传》的影响。
如果抛开成见,我们会发现,武姜规孺子三年后理政,并非出于夺权的“阴谋”,而是高明的政治安排。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和《郑世家》相关记载推断,武公去世时郑庄公十三岁。十三岁的嗣君,很难独理国政。武姜临事不乱,纵观全局,规诫庄公三年内“毋知邦政,属之大夫”,这是一种明智的政治方略。她的明智就在于选择一种可依循的古礼,让年幼的嗣君平稳度过政权交接的困难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