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SCI期刊的影响因子越大,那么该期刊的拒稿率也就越高,甚至有些期刊的见刊率高达80%。但,别让这些高拒稿率把你吓倒了,有些小技巧是可以提高你的文章见刊率。
文章不要太长,以1.5倍行距为标准的话,15-20页为宜,包括参考文献
文章太长的话,重点不够突出,审稿人看了半天,感觉仍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读者而言,有谁愿意拜读犹如懒婆娘裹脚般又臭又长的文章呢?一看到PDF格式超过20页的文章,许多审稿人或读者就放弃全文完整读下去,因为太浪费时间。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就那么几处,不可能都是精华。太过于啰嗦和繁杂只会让你的文章被拒。
引言部分中,一定要交代清楚你的研究与他人不同的地方
即所谓的抓眼球策略,让人有一种强烈读下去的冲动。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难度了。引言部分重点要描述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劲地罗列他人的工作。
方法部分,尽量采用国际主流方法
这个部分最简单了,没什么技巧可言,实事求是就是了。不过,有人喜欢跟风,说什么SPSS 过时了,大家都在采用R了。这有必要吗?难道R软件计算的平均数、标准差就比SPSS更准确吗?对一般科研人员而言,SPSS完全可以胜任数据分析的工作。况且,你习惯了用它,何必跟风去用R呢?在没有特殊统计分析的情况下,EXCEL都可以,何况SPSS呢。
还有些人,喜欢玩模型,成天这个模型,那个模型,到头来自己都不清楚在干什么。为了符合模型,总是想方设法调整参数。说到底,是在造假,把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异端值全部剔除,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了论证某个社区的幸福指数,调查了居民收入状况。结果发现有几个人的收入非常低,甚至是举债度日。但为了与有关模型拟合,就不负责任地剔除了这些非正常值。而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更应该关注这些群体。领导看到人人都很幸福的话,那还有责任和动力去为民谋利呢?
结果部分,图表不要太多
只要把数据的结果能充分呈现给读者就可以了,没必要大动干戈,搜肠刮肚地绘制所谓的精美图表。当然,图表设计精美的话,会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但对科研人员而言,这个享受估计效果不大,因为要追求视角的话,看个美国大片绝对比看几个漂亮的图表来得更直接,也更实惠。
结论与讨论部分,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决不能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
与别人研究结论一致的地方,蜻蜓点水几笔带过即可。关键是要对与别人结论不同的地方展开讨论,只要你能想到的或文献中看到的可能因素,尽可能罗列殆尽。这样,一方面彰显了你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你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有谁在这个地方不肯出力,那就等着中枪吧。至于结论,2-3个足矣。如果你的一篇文章有十几个结论,那与你同行的研究人员岂不是早就下岗了?
文章不要太长,以1.5倍行距为标准的话,15-20页为宜,包括参考文献
文章太长的话,重点不够突出,审稿人看了半天,感觉仍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对读者而言,有谁愿意拜读犹如懒婆娘裹脚般又臭又长的文章呢?一看到PDF格式超过20页的文章,许多审稿人或读者就放弃全文完整读下去,因为太浪费时间。一篇文章的点睛之笔就那么几处,不可能都是精华。太过于啰嗦和繁杂只会让你的文章被拒。
引言部分中,一定要交代清楚你的研究与他人不同的地方
即所谓的抓眼球策略,让人有一种强烈读下去的冲动。当然,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有难度了。引言部分重点要描述与众不同的地方,而不是一个劲地罗列他人的工作。
方法部分,尽量采用国际主流方法
这个部分最简单了,没什么技巧可言,实事求是就是了。不过,有人喜欢跟风,说什么SPSS 过时了,大家都在采用R了。这有必要吗?难道R软件计算的平均数、标准差就比SPSS更准确吗?对一般科研人员而言,SPSS完全可以胜任数据分析的工作。况且,你习惯了用它,何必跟风去用R呢?在没有特殊统计分析的情况下,EXCEL都可以,何况SPSS呢。
还有些人,喜欢玩模型,成天这个模型,那个模型,到头来自己都不清楚在干什么。为了符合模型,总是想方设法调整参数。说到底,是在造假,把很可能是非常重要的异端值全部剔除,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了论证某个社区的幸福指数,调查了居民收入状况。结果发现有几个人的收入非常低,甚至是举债度日。但为了与有关模型拟合,就不负责任地剔除了这些非正常值。而事实上,我们的研究更应该关注这些群体。领导看到人人都很幸福的话,那还有责任和动力去为民谋利呢?
结果部分,图表不要太多
只要把数据的结果能充分呈现给读者就可以了,没必要大动干戈,搜肠刮肚地绘制所谓的精美图表。当然,图表设计精美的话,会给人带来视觉享受。但对科研人员而言,这个享受估计效果不大,因为要追求视角的话,看个美国大片绝对比看几个漂亮的图表来得更直接,也更实惠。
结论与讨论部分,这是文章的核心部分,决不能呈现头重脚轻的格局
与别人研究结论一致的地方,蜻蜓点水几笔带过即可。关键是要对与别人结论不同的地方展开讨论,只要你能想到的或文献中看到的可能因素,尽可能罗列殆尽。这样,一方面彰显了你知识的渊博,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了你理解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如果有谁在这个地方不肯出力,那就等着中枪吧。至于结论,2-3个足矣。如果你的一篇文章有十几个结论,那与你同行的研究人员岂不是早就下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