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中国历史上顶尖的文艺全才。他不仅是著名的文学家、词人,还是一位有名的美食家。然而,苏轼还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名称非常多,甚至还有人专门写了篇《苏轼称谓考辨》考证苏轼的名字。
古代文人雅士的名字比现代人复杂得多。现代人几乎最多就两三个够了,但古代不同,它们有名、字、号、斋、排行等几大类型。名中有包括乳名、书名等。地位显赫、身份高贵的人,死后又有谥号。
现在,我们就按类型将苏轼那些知名的谓称一一列举出来。
1、名。
苏轼,姓苏名轼。一般情况下,只有尊长才能直呼其名。苏轼的学生黄庭坚和秦观等,苏轼的儿子苏迈,侄子苏迟等,绝不会直呼此名。不过,当苏轼的晚辈同皇帝或者其他显贵人提到他时,几乎称他“苏轼”。不过,苏轼的血亲,往往会加上“家父”、“伯父”等语。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古人的字、号、斋,是所有人都可以直呼的,只不过晚辈们,往往会加上“公”、“翁”等语,表示对其的尊重。
2、字。
(1)苏轼字子瞻。
(2)又字和仲。
“和仲”中的“仲”字,指在同父兄弟中排行第二。其实苏洵一共有三个儿子的:长子是苏景先,次子是苏轼,三子是苏辙。可是,苏景先很早就夭折了。因此,后人常把苏轼视为苏洵的长子。
(3)小字同文。
苏轼小时候字同文,长大了,不怎么用。不过,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苏轼字"同文"的是清人著作。现存的宋人文献中,未见苏轼字同文的记载。苏辙小字同叔,则有记载,因此苏轼字同文,应该可信。
3、排行。
古代人重视宗族,整个家族常常聚居一处,故而同宗同族的兄弟往往一起按长幼排序。同时,各自小家庭,即同父兄弟之间,有小排行。
(1)九二郎。
苏轼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或许排行九二。九二,这个数字比较大。而苏洵有关苏氏家族的记载显示,他们家族可能没那么多子弟,苏轼家族排行第九十二的说法,后人常有疑问。然而,没有确切的反证,姑且这么认为。或者,苏洵家族子弟的排行比较特别,九二也许不是排行第九十二。
(2)苏二。
苏轼乃苏洵次子,因此被称为苏二。
(3)苏长公。
苏轼苏辙名满天下,为了区别二人,人们往往这样称呼他们:苏轼为苏长公,称苏辙为苏少公。
(4)大苏。
这是相对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而言的,人们称三苏为老苏、大苏和小苏。
4、号。
(1)东坡。
(2)东坡居士。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生活所迫,在黄州东门外开垦了一片荒地,便自号“东坡”或者“东坡居士”。苏轼之所以自号“东坡”是与白居易有关。苏轼很崇拜白居易,白居易曾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地为"东坡"
(3)坡仙、坡翁、东坡老、东坡公、东坡道人、东坡老人等。
这几个雅号都是从“东坡”引申而来的。
“坡仙”是因为苏轼与李白,东方朔,李璧,合称为“四谪仙”称苏轼为仙。
(4)大坡、老坡。
这两个号,也是从东坡一号而来,然而却与他的第三子苏过有关。苏过有文才,很像苏轼,人们称苏轼为老坡、大坡,而成苏过为小坡了。
(5)戒和尚。
苏轼自称自己是戒和尚转世,还曾经就此作文。
(6)老泉山人。
苏东坡老家的祖坟旁有老翁泉,所以他自号“老泉山人”。
(7)铁冠道人。
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儋州时,自号“铁冠道人”。
(8)玉局老。
宋哲宗驾崩后,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离开海南北归。后来,被任命为提举成都玉局观,就是负责管理成都的玉局道观。这种提举官,是挂名的,不用到本地赴任。因此,他自号“玉局老”。
(9)雪浪斋。
苏轼曾在河北省定州得到了一块奇石,名之为“雪浪”。他在定州的书房名称为“雪浪斋”。后来,自号"雪浪斋"。
(10)眉阳居士。
苏轼老家眉山,眉阳是眉山的别称,所以他自号“眉阳居士”。
(11)无邪公。
有篇诗歌中,成苏轼为"无邪公"。"无邪公",当为苏轼之号,这个比较罕见。
5、以活动地为名。
(1)仇池翁、仇仙。
苏轼早年曾在凤翔府(今天宝鸡市凤翔县一带)为官,该地区曾属于古代的仇池国,苏轼写过一部书叫《仇池笔记》,便是以此命名的。后来,人们有时就以“仇池翁”或“仇仙”来称呼苏轼。
(2)黄冈翁。
因为曾经贬居黄州的缘故。
(3)海上道人。
苏轼晚年贬居海南,便有此称。
(4)毗陵先生。
宋哲宗亲政至宋徽宗末年,苏轼一直作为被打击对象。那些喜爱追随他的人,不敢在笔下直接称呼苏轼,转而以一些比较隐晦的说法来指代苏轼。苏轼很喜欢毗陵(位于今天常州),曾打算在那里买田养老,最后有卒于常州。于是,有人便称他为“毗陵先生”。
(5)泉南老人。
(6)水东老人。
泉南老人和水东老人,这两个不常见,有可能是苏轼晚年被官方打击时,人们用来指代苏轼的称呼。而泉南和水东,当指苏东坡曾经待过的某些地方的泉和水。
6、以为官地为名(暗含官职)。
苏轼在多地为官,人们便以地名称呼苏轼了。
(1)苏杭州。曾做过杭州通判、杭州知州。
(2)苏徐州。曾做过徐州知州。
(3)苏密州。曾做过密州知州。
(4)苏湖州。曾做过湖州知州。
(5)苏登州。曾做过登州知州。
(6)苏扬州。曾做过扬州知州。
(7)苏定州。曾做过定州知州。
(8)苏英州。曾做过英州知州。
7、以贬谪地为名。
有三个地方,苏轼虽未做地方长官,但曾被贬到那里,因此以该地指代苏轼:
(1)苏黄州。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黄州。
(2)苏惠州。曾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3)苏儋州。曾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即儋州)安置。
8、以故乡为名。
苏轼虽未在眉州做官,但人们因其故乡在眉州,故以眉州称呼他:
(1)苏眉州。(2)苏眉阳。(3)眉山公。
9、以官职为名(不含地点)。
这类官职,一般在京城汴京,然而宋代的官职与实际所任之职有别。
(1)苏贤良。因苏轼曾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严格说,贤良不算作官职,然因此刻极难考取,苏轼成绩优等,北宋直到苏轼时,考入优等的,也不过两人而已。
(2)苏副使。因曾为黄州团练副使等。
(3)苏太史。因曾任著作郎,负责便史。
(4)苏翰林。因曾任翰林学士。
(5)苏内翰、苏内相。因苏轼曾任翰林学士承旨,而此官又称内翰、内相。
(6)苏礼部。因苏轼曾为礼部尚书等。
(7)苏兵部。因苏轼曾为兵部尚书等。不过,这一称呼少用,因为兵部不如礼部更难显示苏轼文人的特征。宋代负责教育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是礼部负责。
10、谥号。(去世后的封号)
文忠。
苏轼去世后,朝廷封其为“文忠”。陕西宝鸡县凤翔东湖北区有一个苏文忠公祠,创建于明代。
以上介绍了苏轼的一生这么多的谓称,不知您知道了多少?如果还有哪位朋友考证到的,欢迎补充哦!
古代文人雅士的名字比现代人复杂得多。现代人几乎最多就两三个够了,但古代不同,它们有名、字、号、斋、排行等几大类型。名中有包括乳名、书名等。地位显赫、身份高贵的人,死后又有谥号。
现在,我们就按类型将苏轼那些知名的谓称一一列举出来。
1、名。
苏轼,姓苏名轼。一般情况下,只有尊长才能直呼其名。苏轼的学生黄庭坚和秦观等,苏轼的儿子苏迈,侄子苏迟等,绝不会直呼此名。不过,当苏轼的晚辈同皇帝或者其他显贵人提到他时,几乎称他“苏轼”。不过,苏轼的血亲,往往会加上“家父”、“伯父”等语。在这里还要补充一下:古人的字、号、斋,是所有人都可以直呼的,只不过晚辈们,往往会加上“公”、“翁”等语,表示对其的尊重。
2、字。
(1)苏轼字子瞻。
(2)又字和仲。
“和仲”中的“仲”字,指在同父兄弟中排行第二。其实苏洵一共有三个儿子的:长子是苏景先,次子是苏轼,三子是苏辙。可是,苏景先很早就夭折了。因此,后人常把苏轼视为苏洵的长子。
(3)小字同文。
苏轼小时候字同文,长大了,不怎么用。不过,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苏轼字"同文"的是清人著作。现存的宋人文献中,未见苏轼字同文的记载。苏辙小字同叔,则有记载,因此苏轼字同文,应该可信。
3、排行。
古代人重视宗族,整个家族常常聚居一处,故而同宗同族的兄弟往往一起按长幼排序。同时,各自小家庭,即同父兄弟之间,有小排行。
(1)九二郎。
苏轼在家族同辈兄弟中,或许排行九二。九二,这个数字比较大。而苏洵有关苏氏家族的记载显示,他们家族可能没那么多子弟,苏轼家族排行第九十二的说法,后人常有疑问。然而,没有确切的反证,姑且这么认为。或者,苏洵家族子弟的排行比较特别,九二也许不是排行第九十二。
(2)苏二。
苏轼乃苏洵次子,因此被称为苏二。
(3)苏长公。
苏轼苏辙名满天下,为了区别二人,人们往往这样称呼他们:苏轼为苏长公,称苏辙为苏少公。
(4)大苏。
这是相对于父亲苏洵和弟弟苏辙而言的,人们称三苏为老苏、大苏和小苏。
4、号。
(1)东坡。
(2)东坡居士。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因生活所迫,在黄州东门外开垦了一片荒地,便自号“东坡”或者“东坡居士”。苏轼之所以自号“东坡”是与白居易有关。苏轼很崇拜白居易,白居易曾在忠州城东的山坡上种花,并命名地为"东坡"
(3)坡仙、坡翁、东坡老、东坡公、东坡道人、东坡老人等。
这几个雅号都是从“东坡”引申而来的。
“坡仙”是因为苏轼与李白,东方朔,李璧,合称为“四谪仙”称苏轼为仙。
(4)大坡、老坡。
这两个号,也是从东坡一号而来,然而却与他的第三子苏过有关。苏过有文才,很像苏轼,人们称苏轼为老坡、大坡,而成苏过为小坡了。
(5)戒和尚。
苏轼自称自己是戒和尚转世,还曾经就此作文。
(6)老泉山人。
苏东坡老家的祖坟旁有老翁泉,所以他自号“老泉山人”。
(7)铁冠道人。
苏轼晚年被贬到海南儋州时,自号“铁冠道人”。
(8)玉局老。
宋哲宗驾崩后,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得以离开海南北归。后来,被任命为提举成都玉局观,就是负责管理成都的玉局道观。这种提举官,是挂名的,不用到本地赴任。因此,他自号“玉局老”。
(9)雪浪斋。
苏轼曾在河北省定州得到了一块奇石,名之为“雪浪”。他在定州的书房名称为“雪浪斋”。后来,自号"雪浪斋"。
(10)眉阳居士。
苏轼老家眉山,眉阳是眉山的别称,所以他自号“眉阳居士”。
(11)无邪公。
有篇诗歌中,成苏轼为"无邪公"。"无邪公",当为苏轼之号,这个比较罕见。
5、以活动地为名。
(1)仇池翁、仇仙。
苏轼早年曾在凤翔府(今天宝鸡市凤翔县一带)为官,该地区曾属于古代的仇池国,苏轼写过一部书叫《仇池笔记》,便是以此命名的。后来,人们有时就以“仇池翁”或“仇仙”来称呼苏轼。
(2)黄冈翁。
因为曾经贬居黄州的缘故。
(3)海上道人。
苏轼晚年贬居海南,便有此称。
(4)毗陵先生。
宋哲宗亲政至宋徽宗末年,苏轼一直作为被打击对象。那些喜爱追随他的人,不敢在笔下直接称呼苏轼,转而以一些比较隐晦的说法来指代苏轼。苏轼很喜欢毗陵(位于今天常州),曾打算在那里买田养老,最后有卒于常州。于是,有人便称他为“毗陵先生”。
(5)泉南老人。
(6)水东老人。
泉南老人和水东老人,这两个不常见,有可能是苏轼晚年被官方打击时,人们用来指代苏轼的称呼。而泉南和水东,当指苏东坡曾经待过的某些地方的泉和水。
6、以为官地为名(暗含官职)。
苏轼在多地为官,人们便以地名称呼苏轼了。
(1)苏杭州。曾做过杭州通判、杭州知州。
(2)苏徐州。曾做过徐州知州。
(3)苏密州。曾做过密州知州。
(4)苏湖州。曾做过湖州知州。
(5)苏登州。曾做过登州知州。
(6)苏扬州。曾做过扬州知州。
(7)苏定州。曾做过定州知州。
(8)苏英州。曾做过英州知州。
7、以贬谪地为名。
有三个地方,苏轼虽未做地方长官,但曾被贬到那里,因此以该地指代苏轼:
(1)苏黄州。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安置黄州。
(2)苏惠州。曾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
(3)苏儋州。曾被贬为琼州别驾,昌化军(即儋州)安置。
8、以故乡为名。
苏轼虽未在眉州做官,但人们因其故乡在眉州,故以眉州称呼他:
(1)苏眉州。(2)苏眉阳。(3)眉山公。
9、以官职为名(不含地点)。
这类官职,一般在京城汴京,然而宋代的官职与实际所任之职有别。
(1)苏贤良。因苏轼曾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严格说,贤良不算作官职,然因此刻极难考取,苏轼成绩优等,北宋直到苏轼时,考入优等的,也不过两人而已。
(2)苏副使。因曾为黄州团练副使等。
(3)苏太史。因曾任著作郎,负责便史。
(4)苏翰林。因曾任翰林学士。
(5)苏内翰、苏内相。因苏轼曾任翰林学士承旨,而此官又称内翰、内相。
(6)苏礼部。因苏轼曾为礼部尚书等。
(7)苏兵部。因苏轼曾为兵部尚书等。不过,这一称呼少用,因为兵部不如礼部更难显示苏轼文人的特征。宋代负责教育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是礼部负责。
10、谥号。(去世后的封号)
文忠。
苏轼去世后,朝廷封其为“文忠”。陕西宝鸡县凤翔东湖北区有一个苏文忠公祠,创建于明代。
以上介绍了苏轼的一生这么多的谓称,不知您知道了多少?如果还有哪位朋友考证到的,欢迎补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