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的积累及痛风的发作这些原理大家应该都懂我也不再复述,但是对于尿酸的认知除了引发尿酸盐结晶这点外,可能大多数吧友都不会去再深入了解之,因为大家从骨子里(当然也包括关节)都痛恨它,唾骂它,觉得它一无所处,然而我却觉得,这只是个表面上的东西,因为很可能大多数人的理解只是片面的。提到尿酸高,大家可能都是觉得是生成的尿酸多,占70%多,然后吃的嘌呤高,也占20%多,不是内源性就是外源性,而且是内源性为主,忌口也不会起到多少作用,这个应该是吧内包括众多大神的主流观点,然而我上百度查了下“尿酸”这个词,里面提到有“血中尿酸全部从肾小球滤过,其中98 %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球腔内,然后50% 重吸收的尿酸在近曲小管中段又被分泌到肾小管腔内,在近曲小管直段又有40%~44%被重吸收,只有6%~10%尿酸排出”。可能你们都把视线放在了尿酸的生成,而我却是对最后那句“只有6%~10%尿酸排出”有了想法。按照这样的说法,每天排出300到600,如果只占10%,满排的话那么一天至少能排出3000以上吧,每天要吃数十斤高嘌呤的内脏才至于尿酸沉积吧,为什么能排却不排,可能现在的答案都是嘌呤代谢紊乱,是代谢问题;还有些人可能直接回答是肾出现了问题,然而并不是,肾脏比我们想像中要强大,正常情况下每个肾脏实际上只有1/10的肾单位进行工作,9/10的肾单位处于“轮流休息”状态,然后我们还拥有两个肾,一侧肾完全正常的话,那么对身体不会有什么影响,因为有一个肾就完全能维持一个人的肾脏排泄和分泌功能,肾移植病人只是增加一个肾就能象正常那样生活了。苯溴马隆的药理就是抵制肾小管的再吸收从而达到降酸的目的。难道肾真的傻了么,即不听大脑指挥还非得要用药物去伤害它之后才能正常排尿酸,然后停药了又继续傻了用了比心脏还多的氧化和能耗继续再重吸收尿酸。我觉得,这同样也是表面上的东西。
现代人类学历史上,可以证明的是2型糖尿病、抑郁症、上瘾、血栓之类的,这些都是尼安德特人的基因有关系。他们那基因在石器时代是好基因,然后和智人合并后,让没有这些基因的其他人灭了种,但现在看来,这些基因并不是很好;同样的以前是很好的东西,但放到现代就是不利的,我觉得应该也包含尿酸。嘌呤是核酸的氧化分解的代谢产物,而尿酸是嘌呤的代谢最终产物,看起来是**的东西,但是对于早期食物缺乏原始人来说却是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1、维持血压:以水果为食物的原始人类在低盐摄入的状态中,高尿酸确保他们维持直立所需要的血压。2、提高智力:由于尿酸的结构与某些脑兴奋剂相似性(如咖啡因和可可碱),尿酸刺激大脑皮层,提高智力。3、抗氧化应激:尿酸能够清除血浆中约2/3的自由基,研究发现由于人的大脑有很高的新陈代谢率以及含有较高的脂质水平而更容易被氧化损伤,所以高的尿酸水平的抗氧化机制对大脑和神经系统的保护作用尤为重要。西方国家也是大概到了工业革命生产力提高之后,食物才慢慢不那么缺乏,而中国50,60年代物资还是很缺乏,真正不愁吃穿的应该就是90年代之后了,所以痛风随着肉食的越低龄普及而越年轻化。以90年之后肉类大量普及计算,50,60年代的人在90年后,30多岁之后大鱼大肉吃了十多年,然后50多岁发作,70年代的人在90年后,20多岁也是吃了10多年大鱼大肉,40多岁发作,80年代的人,家庭还过得去的10多岁就可以开始大鱼大肉,然后也是吃了10多年,30多岁发作,90年代的从上小学开始就大鱼大肉,也是吃了10多年就发作。结论就是,不论你年纪怎么样,吃了那么多量的东西,发作的概率都是同等的。只不过越早发现、越年轻越容易恢复成正常而已。虽然我们认定尿酸高不好,但是我们的基因在没突变之前很可能不认为不好,或者讲是以前肾也没处理过这样的问题,肾回收尿酸的最终目的,我只能引用柯南的原话,排除所有不可能的,剩下的那个即使再不可思议,那也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