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茶于归吧 关注:2贴子:2,008

回复:那年那月,那行泪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明史·列传第一百九十二·宦官一》:“钦问客冯益曰:‘自古有宦官子弟为天子者乎?’益曰:‘君家魏武,其人也。’”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3楼2019-03-12 22:25
回复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4楼2019-04-06 09:55
    回复
      皇帝亲军共26卫(不隶属五军都督府):
      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以上12卫,洪武时设置)。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以上10卫,永乐时设置)。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宣德八年设置)。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5楼2019-05-04 20:29
      回复
        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各府县卫所归各指挥使司都指挥使管辖,各都指挥使又归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6楼2019-05-04 20:30
        回复
          公元1364年2月4日,朱元璋大败劲敌陈友谅,自称吴王。公元1364年为元朝至正二十四年,为朱元璋所奉红巾军小明王政权龙凤十年。这年12月,朱元璋设侍卫上直亲军:拱卫司,领校尉,隶属于都督府,侍从皇帝左右,负责皇帝的安全。
          侍卫上直亲军是皇帝的侍从亲军,但设立之初,在行政上则直隶于全国军事统帅部的都督府。
          侍卫上直亲军设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7楼2019-05-04 20:30
          回复
            洪武二年(公元1369),朱元璋正式设帐前总制亲军都指挥司,统领侍卫亲军。任命冯国用为第一任亲军都指挥使。
            帐前总制亲军都尉府统领中、左、右、前、后五卫军和仪銮司。
            后来,改置金吾侍卫亲军都护府。都护府设都护,从二品,都护比京卫指挥使品位高一级,其身份只在六部尚书之下,比侍郎还高。
            与此同时,还置各卫亲军指挥使司,设指挥使,正三品。仍沿袭旧十七卫亲军指挥使司:武德卫、龙骧卫、豹韬卫、飞熊卫、威武卫、广武卫、兴武卫、英武卫、鹰扬卫、骁骑卫、神武卫、雄武卫、凤翔卫、天策卫、振武卫、宣武卫、羽林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8楼2019-05-04 20:30
            回复
              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朱元璋罢废亲军都尉府和仪銮司。
              设置锦衣卫,下属南北镇抚司十四所,负责护驾侍卫、查察缉捕。
              随后,正式设置护卫亲军十二卫:锦衣卫、旗手卫、金吾前卫、金吾后卫、羽林左卫、羽林右卫、府军卫、府军左卫、府军右卫、府军前卫、府军后卫、虎贲左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39楼2019-05-04 20:31
              回复
                第一次扩充:公元1402年,建文四年/洪武三十五年。
                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原为燕王朱棣所领“北平三护卫”。明成祖朱棣攻下南京,夺取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后。将建文年号削去。建文四年改为洪武三十五年。北平三护卫于该年底升为亲军,改名为金吾左卫、金吾右卫、羽林前卫。
                第二次扩充:公元1406年,永乐四年。
                燕山左卫、燕山右卫、燕山前卫、大兴左卫、济阳卫、济州卫、通州卫(安吉卫)原为“北平都司七卫”,永乐四年升为亲军。
                第三次扩充:公元1433年,宣德八年。
                将神武前卫及亲军各卫养马军士整编为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亲军由此增加为二十六卫。原有亲军十二卫称作“上十二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0楼2019-05-04 20:31
                回复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时,皇帝亲军二十六卫并未出征,仍留守北京的部队,全部被征召起来,在兵部侍郎于谦的统一指挥下投入北京保卫战。
                  此后,除锦衣卫,与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之外,亲军二十六卫的其余各卫已混同于京营普通部队,虽然名目未改,但已改为由兵部管理,不再是皇帝亲自指挥的禁卫军。在行政、人事、薪饷等方面受制于文官,日见衰败,在明朝中后期已没有什么战斗力,也鲜有提及。
                  上十二卫,仅剩锦衣卫继续由皇帝亲自指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1楼2019-05-04 20:31
                  回复
                    另有宣德八年增设的亲军腾骧左卫、腾骧右卫、武骧左卫、武骧右卫,合称四卫营,受宫内御马监太监指挥。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2楼2019-05-04 20:31
                    回复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北京在被围攻两日后陷落。亲军各卫死伤殆尽。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3楼2019-05-04 20:32
                      回复
                        明孝陵始建于洪武九年(1376年),洪武十四年初步建成,次年马皇后去世,就安葬于此。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葬皇太子朱标于孝陵之东。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与马皇后合葬孝陵,孝陵地宫正式启用。永乐三年(1405年),孝陵工程全部竣工。孝陵规模宏大,周长约22.5公里,四周建有围墙,今中山陵环陵公路原为墙基所在。为保卫孝陵,在朱元璋安葬之后的一个月内,即设孝陵卫和神宫监驻守。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4楼2019-05-04 20:32
                        回复
                          孝陵卫内并设“经历司”,这就是当时的军事警卫机构,是作为专业性保护“孝陵”的部队。其中,有5600名官兵一卫,一卫中有5个所,每一个所中有1120人。这些官兵都是经过长期训练而挑选出来的。其中又挑选了500名精兵。精兵的选择标准:能骑马扬鞭,飞速奔驰,还要骑马跨过一道壕,越过一堵墙,并在马上开弓射箭,三箭中两箭者才为合格。
                          这些精兵每五年进行调整考核一次,据史书记载,“不能胜任者,可令其男儿承替,无男儿承替者,应侍禄回乡养老。”和末位淘汰制一样,不能胜任的人,就可以令他们的儿子来继续帮着守陵。如果没儿子顶职的士兵,就可以领着俸禄回乡养老去了。这像领退休工资一样。据了解,当时其他一些兵种好像没有这样的福利。
                          孝陵卫的官兵共驻扎了267年,直到明朝灭亡。此后,孝陵不再有驻军把守,遭到严重的破坏。康熙、乾隆南巡谒陵时,都觉得孝陵应当保护,特设守陵监两员,陵户四十,并拨出司香田若干。到清咸丰三年,孝陵地区又成了太平军和清军的战场,孝陵和灵谷寺等地面的木结构建筑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时人有“草满故陵埋石马,月明荒径泣铜驼”的诗句,描写了孝陵的荒芜情景。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5楼2019-05-04 20:32
                          回复
                            不过,关于孝陵卫,其实应该是一分为二的看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6楼2019-05-04 20:33
                            回复
                              一个是特指明孝陵的护陵卫,因护孝陵,称之为孝陵卫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47楼2019-05-04 20: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