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汉洞,又称石佛寺,坐落于丹江口市官山镇大明峰脚下,是武当山唯一遗存有“三教合一”证物的佛教圣地。
罗汉洞石佛寺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弘治十七年(1504)、清道光年间、光绪二年(1876)三次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现存佛殿、娘娘殿、火神殿及山门、围墙基址。佛殿面阔三间7.2米,进深一间4.6米,左右山墙及后檐下绘有壁画;娘娘殿、火神殿分别面阔6.6米、7.4米,进深3.8米、4.2米。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后部有罗汉洞石窟。
罗汉洞石窟位于石佛寺后山体上,天然石灰岩溶洞,高2.9米,宽2.75米,深5.5米。左右壁各凿龛5个,高、宽、深均为1米。内外散置石雕三世佛、释迦牟尼、罗汉、玉皇大帝及铁铸鎏金佛像37尊,其中21尊完整。中部设神台,高0.75米,宽2.75米,深0.35米。右第一龛嵌记事碑1通,高1.37米,宽0.55米,厚0.12米,记重修罗汉洞事,刻于弘治十七年(1504)。
罗汉洞遗存有宋、明代造像23尊,其中宋代造像4尊,如来佛1尊。罗汉洞内还存有石碑一通,记载弘治三年古路垭观音寺上院住持、胜水寺住持等南禅盖殿一所,造罗汉一堂等内容及永远为业的四至边界,东至龙山咀岭、南至右太山庙河口、西至太山长岭、北至大垭等内容。
罗汉洞石佛寺,在很久一段时间内居然是道士在住持。我们可以从清同治三年(1864)埋葬于此的余道人墓碑加以证实,也可以从一通清光绪二年(1876)的“功德昭彰”碣中可以得知,这一时期供奉的神有玉皇大帝。
罗汉洞石佛寺的主体建筑是三教堂,堂后有大批石佛像。据说,二千年前,很多佛像均是有头的,现在留存的很少有头并且留存的石佛数量越来越少。在罗汉洞石佛寺墙上,现如今仍存有牧童损坏庙宇后立下的悔过碑,村民称为“检讨碑”。(作者:王伟 上官飞虹)
罗汉洞石佛寺始建于明弘治三年(1490),弘治十七年(1504)、清道光年间、光绪二年(1876)三次重修。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850平方米。依山势而建,现存佛殿、娘娘殿、火神殿及山门、围墙基址。佛殿面阔三间7.2米,进深一间4.6米,左右山墙及后檐下绘有壁画;娘娘殿、火神殿分别面阔6.6米、7.4米,进深3.8米、4.2米。均为单檐硬山灰瓦顶,抬梁式构架。后部有罗汉洞石窟。
罗汉洞石窟位于石佛寺后山体上,天然石灰岩溶洞,高2.9米,宽2.75米,深5.5米。左右壁各凿龛5个,高、宽、深均为1米。内外散置石雕三世佛、释迦牟尼、罗汉、玉皇大帝及铁铸鎏金佛像37尊,其中21尊完整。中部设神台,高0.75米,宽2.75米,深0.35米。右第一龛嵌记事碑1通,高1.37米,宽0.55米,厚0.12米,记重修罗汉洞事,刻于弘治十七年(1504)。
罗汉洞遗存有宋、明代造像23尊,其中宋代造像4尊,如来佛1尊。罗汉洞内还存有石碑一通,记载弘治三年古路垭观音寺上院住持、胜水寺住持等南禅盖殿一所,造罗汉一堂等内容及永远为业的四至边界,东至龙山咀岭、南至右太山庙河口、西至太山长岭、北至大垭等内容。
罗汉洞石佛寺,在很久一段时间内居然是道士在住持。我们可以从清同治三年(1864)埋葬于此的余道人墓碑加以证实,也可以从一通清光绪二年(1876)的“功德昭彰”碣中可以得知,这一时期供奉的神有玉皇大帝。
罗汉洞石佛寺的主体建筑是三教堂,堂后有大批石佛像。据说,二千年前,很多佛像均是有头的,现在留存的很少有头并且留存的石佛数量越来越少。在罗汉洞石佛寺墙上,现如今仍存有牧童损坏庙宇后立下的悔过碑,村民称为“检讨碑”。(作者:王伟 上官飞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