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经阴符七术·盛神法五龙》原文上篇译释和解析
以下译释和解析的内容,仅供吧友认真感悟原文时,参考、学习、评议!!
1、“本经”,《百度》说:“‘本经’,据以进行传解的经书,如《<书>序》:‘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百度词典》)由此可见,“本经阴符七术”是用来诠释纵横家游说法则的经典书籍;又,先辈陶弘景说:“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鬼谷子》秦恩复嘉庆十所刊本)说的就是,凭借重要的事来筹划营治非根本的事,所以叫做“本经”。而本人觉得“本经”应理解为:研究“游说术”本源的经典。
2、“阴符”,陶弘景译释为:“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同上)说的就是,所谓“阴符”就是,暗中立志在内心,事物应和在外表;就好像(‘私志’和‘物应’)合乎符契一样,所以叫做‘阴符’。”(同上);而本人却认为,陶的“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说,游说者须要使游说对象内心的暗中志向(即“私志”)去应和外部事物(即“物应”)的要求,并使游说对象做到“私志”和“物应”契合;二是说,游说者内心的暗中志向,一定要应和外部的客观事物。
[原文内容]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明。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原文翻译]
旺盛的精神中存在着五种(精)气,精神是它们共同的首领,心(的本性)是它们停留的地方,得(道)使它们壮大;因而,(人体内),蓄养的精神就会附着在道(或心的本性)上。所谓的道,就是自然界的开始;所以,道也就是自然界的纲纪。进而,万物被它所创造,天地被它所生育,(它)还包含着宏厚地无形。当(道)变化成(精)气时,比自然界还要先形成,因而,谁也没见过它的形状,谁也不知道的名字;于是,称“(道)变化成(精)气”为神奇灵妙。因为这个“道”,是智慧的根源;所以道又是智慧变化的开端。又因为这个“得(道)”能蓄养五气,所以心(的本性)就能得道;于是(人体内)就会自然生成心的功能。由于(心的)功能,也就是心(的精)气的功能;因而,当(心的精气)经由停留的地方时,(人的)精神就能被它使唤。所以说,(人体内的)九窍和十二处(精气)停留的地方,既是(精)气(进出和流经)的途径、又由心全控制。
[原文解析]
一,原文“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二重复句,其中:前分句是表解说的联合复句,而后分句是无主句;前后分句则构成了表条件的偏正复句。在前分句中,原文“盛神中有五气”的“五气”是解说的对象,而原文“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则是解说的内容;在后分句中,原文“养神之所归诸道”是所字短语,并充当后分句的谓语。
1、原文“盛神中有五气”既是主谓句,也是有无句;其中:“盛神”是定中短语,并由形容词“盛”充当定语,名词“神”充当中心语;“中”方位词,与“盛神”构成方位短语,并充当主谓句的主语;“有”是表存现的有无动词,并充当主谓句的谓词,可译释为:存在着;“五气”也是定中短语,并充当谓词“有”的宾语。进而,需要解析的内容有以下四点:
其一,原文“旺神中有五气”的“五气”,陶弘景译释为:“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精、神、魂、魄、志也。”(同上)说的就是,五种气,即五脏集聚的气,谓精、神、魂、魄、志等五气。然而,古代“五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些显然无法与陶说的“精、神、魂、魄、志”对应起来。那么,“五气”究竟又是由人体内的哪些气体构成的呢?鬼谷子没有讲,但给后人留下了各种猜想。
其二,在翻译《鬼谷子》的三位现代学者中,房立中说:五气,即为:心肝脾肺肾五种脏气(《鬼谷子兵法》);陈蒲清说:五气,五脏的精气(《鬼谷子详解》);许富宏说: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之气,表现为神、魂、魄、精、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鬼谷子》)。而本人认为:心、肝、脾、肺、肾,仅仅是“五气”停留的地方,属于原文“十二(处)舍者”的范畴。
其三,本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鬼谷子有关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均属于先秦时期古代本体论的哲学范畴,而且从属于稷下黄老之学的本体论,并在其基础上的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发展。
其四,须提前说明:在《鬼谷子》一书中,凡是涉及到鬼谷子本体论的哲学思想,都不成体系;且多数源自于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范畴。由于,在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中,“气”与“精气”、乃至于“道”为本体异名;因而可以肯定,原文中的“五气”所指的是:人体内,发生在精神层面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五种精气。而下文“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本经阴符七术》)说的就是,能化育五气的东东有:志意,思虑,精神,得(道)等四类。足以证明:“五气”应由精神层面中的志、思、神和德(即得)等四类东东构成。
2、原文“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均为主谓句,并且动词“为”后所带的都是双宾语结构。进而,需要解析的内容有以下六点:
其一,原文中的三个“为”都是动词,只不过前两个“为”是表归属的分类动词,而“为”取“是”义;后一个“为”字是普通动词,而“为”取“使”义。而原文中的三个“之”都是他称代词,均指代其前的“五气”。
其二,由于,先前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而后才沿用为“脑”的代称;所以,原文中的“心”为思维器官。在稷下黄老之学的本体论中,通常“心”有两种表述:一是指“心之形”,也就是心的形体;一是指“心之情”,也就是心的本性。因而,常见的“修心”也有两不同的表述,即:针对“心之形”的修炼,称之为“正心”,即端正心的形体;而针对心之情的修炼,称之为“修心”即修治心的本性(见《管子·内业》)。
其三,原文中“心为之舍”的“舍(音‘shě’)”,几乎所有的现代学者都错误地把“舍”当着是名词,并译为“处所”之义;然而,这与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不相符合。为什么呢?因为《管子》说:“凡道无所,善心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内业》)说的就是,大凡道没有(固定的)住所,然而修治心后(道)就能在这里暂时居住;这是因为心安静气条理,于是道就停留下来了。可见,“道”并没有像家一样的固定处所,因而“心”也不是“五气”的处所。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诠释《管子·心术上》篇说:“‘德者道之舍’。‘舍’是什么意思呢?上文说:‘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不舍’就是不停留。‘舍’作名词用,指馆舍;作动词用,指入馆舍而停下来。《心术上》篇开始说:‘神将入舍’,即入舍而停留下来。‘德者道之舍’,就是说,德是道在某一点上停留下来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
由上可见,由于稷下黄老之学的本体论中的“舍”通常取“停留”义,而鬼谷子的本体论从属于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范畴,所以原文“心为之舍”的“舍”也应为动词,同样取“停留”义;又因为“舍”处在原文中双宾语的位置,所以这里的“舍”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并译为“停留的地方”。
以下译释和解析的内容,仅供吧友认真感悟原文时,参考、学习、评议!!
1、“本经”,《百度》说:“‘本经’,据以进行传解的经书,如《<书>序》:‘济南伏生,年过九十,失其本经,口以传授’。”(《百度词典》)由此可见,“本经阴符七术”是用来诠释纵横家游说法则的经典书籍;又,先辈陶弘景说:“由本以经末,故曰‘本经’。”(《鬼谷子》秦恩复嘉庆十所刊本)说的就是,凭借重要的事来筹划营治非根本的事,所以叫做“本经”。而本人觉得“本经”应理解为:研究“游说术”本源的经典。
2、“阴符”,陶弘景译释为:“阴符者,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故曰阴符。”(同上)说的就是,所谓“阴符”就是,暗中立志在内心,事物应和在外表;就好像(‘私志’和‘物应’)合乎符契一样,所以叫做‘阴符’。”(同上);而本人却认为,陶的“私志于内,物应于外;若合符契”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一是说,游说者须要使游说对象内心的暗中志向(即“私志”)去应和外部事物(即“物应”)的要求,并使游说对象做到“私志”和“物应”契合;二是说,游说者内心的暗中志向,一定要应和外部的客观事物。
[原文内容]
盛神法五龙。
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明。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原文翻译]
旺盛的精神中存在着五种(精)气,精神是它们共同的首领,心(的本性)是它们停留的地方,得(道)使它们壮大;因而,(人体内),蓄养的精神就会附着在道(或心的本性)上。所谓的道,就是自然界的开始;所以,道也就是自然界的纲纪。进而,万物被它所创造,天地被它所生育,(它)还包含着宏厚地无形。当(道)变化成(精)气时,比自然界还要先形成,因而,谁也没见过它的形状,谁也不知道的名字;于是,称“(道)变化成(精)气”为神奇灵妙。因为这个“道”,是智慧的根源;所以道又是智慧变化的开端。又因为这个“得(道)”能蓄养五气,所以心(的本性)就能得道;于是(人体内)就会自然生成心的功能。由于(心的)功能,也就是心(的精)气的功能;因而,当(心的精气)经由停留的地方时,(人的)精神就能被它使唤。所以说,(人体内的)九窍和十二处(精气)停留的地方,既是(精)气(进出和流经)的途径、又由心全控制。
[原文解析]
一,原文“盛神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是二重复句,其中:前分句是表解说的联合复句,而后分句是无主句;前后分句则构成了表条件的偏正复句。在前分句中,原文“盛神中有五气”的“五气”是解说的对象,而原文“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则是解说的内容;在后分句中,原文“养神之所归诸道”是所字短语,并充当后分句的谓语。
1、原文“盛神中有五气”既是主谓句,也是有无句;其中:“盛神”是定中短语,并由形容词“盛”充当定语,名词“神”充当中心语;“中”方位词,与“盛神”构成方位短语,并充当主谓句的主语;“有”是表存现的有无动词,并充当主谓句的谓词,可译释为:存在着;“五气”也是定中短语,并充当谓词“有”的宾语。进而,需要解析的内容有以下四点:
其一,原文“旺神中有五气”的“五气”,陶弘景译释为:“五气,五藏之气也,谓精、神、魂、魄、志也。”(同上)说的就是,五种气,即五脏集聚的气,谓精、神、魂、魄、志等五气。然而,古代“五藏”是指:心、肝、脾、肺、肾,这些显然无法与陶说的“精、神、魂、魄、志”对应起来。那么,“五气”究竟又是由人体内的哪些气体构成的呢?鬼谷子没有讲,但给后人留下了各种猜想。
其二,在翻译《鬼谷子》的三位现代学者中,房立中说:五气,即为:心肝脾肺肾五种脏气(《鬼谷子兵法》);陈蒲清说:五气,五脏的精气(《鬼谷子详解》);许富宏说: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脏之气,表现为神、魂、魄、精、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鬼谷子》)。而本人认为:心、肝、脾、肺、肾,仅仅是“五气”停留的地方,属于原文“十二(处)舍者”的范畴。
其三,本篇文章所涉及到的鬼谷子有关本体论的哲学思想,均属于先秦时期古代本体论的哲学范畴,而且从属于稷下黄老之学的本体论,并在其基础上的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发展。
其四,须提前说明:在《鬼谷子》一书中,凡是涉及到鬼谷子本体论的哲学思想,都不成体系;且多数源自于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范畴。由于,在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中,“气”与“精气”、乃至于“道”为本体异名;因而可以肯定,原文中的“五气”所指的是:人体内,发生在精神层面中具有不同功能的五种精气。而下文“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德也。”(《本经阴符七术》)说的就是,能化育五气的东东有:志意,思虑,精神,得(道)等四类。足以证明:“五气”应由精神层面中的志、思、神和德(即得)等四类东东构成。
2、原文“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均为主谓句,并且动词“为”后所带的都是双宾语结构。进而,需要解析的内容有以下六点:
其一,原文中的三个“为”都是动词,只不过前两个“为”是表归属的分类动词,而“为”取“是”义;后一个“为”字是普通动词,而“为”取“使”义。而原文中的三个“之”都是他称代词,均指代其前的“五气”。
其二,由于,先前古人以“心”为思维器官,而后才沿用为“脑”的代称;所以,原文中的“心”为思维器官。在稷下黄老之学的本体论中,通常“心”有两种表述:一是指“心之形”,也就是心的形体;一是指“心之情”,也就是心的本性。因而,常见的“修心”也有两不同的表述,即:针对“心之形”的修炼,称之为“正心”,即端正心的形体;而针对心之情的修炼,称之为“修心”即修治心的本性(见《管子·内业》)。
其三,原文中“心为之舍”的“舍(音‘shě’)”,几乎所有的现代学者都错误地把“舍”当着是名词,并译为“处所”之义;然而,这与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思想不相符合。为什么呢?因为《管子》说:“凡道无所,善心焉处;心静气理,道乃可止。”(《内业》)说的就是,大凡道没有(固定的)住所,然而修治心后(道)就能在这里暂时居住;这是因为心安静气条理,于是道就停留下来了。可见,“道”并没有像家一样的固定处所,因而“心”也不是“五气”的处所。中国现代哲学家冯友兰,在诠释《管子·心术上》篇说:“‘德者道之舍’。‘舍’是什么意思呢?上文说:‘神者,至贵也。故馆不辟除,则贵人不舍焉。’‘不舍’就是不停留。‘舍’作名词用,指馆舍;作动词用,指入馆舍而停下来。《心术上》篇开始说:‘神将入舍’,即入舍而停留下来。‘德者道之舍’,就是说,德是道在某一点上停留下来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上》)
由上可见,由于稷下黄老之学的本体论中的“舍”通常取“停留”义,而鬼谷子的本体论从属于稷下黄老之学本体论的哲学范畴,所以原文“心为之舍”的“舍”也应为动词,同样取“停留”义;又因为“舍”处在原文中双宾语的位置,所以这里的“舍”是动词活用为名词,并译为“停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