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龙半自动机玩了一段时间,虽然是玩具机,但是用下来感觉还不错。决定再进阶一下,搞个无底手柄试试。 有这个想法一是因为好奇。二是原装的增压粉碗容易闷住(细粉穿过第一层孔,把第二层孔堵住,就相当尴尬了)。而我比较喜欢细粉,我做摩卡壶的粉磨得就很细。用单层无增压粉碗,细粉压实后也不容易闷住,就算闷住了,放气也容易得多。


原装手柄不舍得下手,咸鱼上又买了一个。看做工和原装的略有不同,不知真假,但尺寸没问题,可以用。用台钳夹好,手锯锯开,锉刀修整。材料很软,很容易加工。

无底手柄对磨粉要求很高,粗细容差只在极小区间内,要么有喷流,要么咖啡液柱不连续。用眼睛看,手捏都分辩不出来。不过调整也不难,两三杯就能找准点。还有,对压粉的倾斜也很敏感,眼睛能看出来的细微倾斜都会影响液柱。咖啡油脂相当丰富了,但好像没什么虎斑纹。这个以后再研究,换豆,调水温,调压粉力,再看看。味道来说,差别不大。其实去SEESAW店里喝,也差不多。也可能我的味觉不够那么敏感,或者味觉记忆太过短暂。类似音响线材的赏玩,人听觉记忆很短暂,仅几秒,除非快速切换比较,很容易受心理因素干扰而判断出错。这些个差别需要慢慢体会,很有趣。
之前使用原装手柄时,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双层粉碗清洗也不方便。经过如此一折腾,恍然大悟。原装设计就是为了容错。咖啡粉粗细,压紧程度在一个很广的范围内都能正常制作咖啡。就算粉很粗,压得很松,水流速度也不会过快。做为一款大众产品,这种容错设计是必须的。


原装手柄不舍得下手,咸鱼上又买了一个。看做工和原装的略有不同,不知真假,但尺寸没问题,可以用。用台钳夹好,手锯锯开,锉刀修整。材料很软,很容易加工。

无底手柄对磨粉要求很高,粗细容差只在极小区间内,要么有喷流,要么咖啡液柱不连续。用眼睛看,手捏都分辩不出来。不过调整也不难,两三杯就能找准点。还有,对压粉的倾斜也很敏感,眼睛能看出来的细微倾斜都会影响液柱。咖啡油脂相当丰富了,但好像没什么虎斑纹。这个以后再研究,换豆,调水温,调压粉力,再看看。味道来说,差别不大。其实去SEESAW店里喝,也差不多。也可能我的味觉不够那么敏感,或者味觉记忆太过短暂。类似音响线材的赏玩,人听觉记忆很短暂,仅几秒,除非快速切换比较,很容易受心理因素干扰而判断出错。这些个差别需要慢慢体会,很有趣。
之前使用原装手柄时,还搞不清楚为什么要如此设计,双层粉碗清洗也不方便。经过如此一折腾,恍然大悟。原装设计就是为了容错。咖啡粉粗细,压紧程度在一个很广的范围内都能正常制作咖啡。就算粉很粗,压得很松,水流速度也不会过快。做为一款大众产品,这种容错设计是必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