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上所述,气禀性给个人、家庭、社会以至人类所造成的痛苦与灾祸,其严重性是无法估量的。因此,佛家把“瞋”字列为三毒(贪瞋痴)之一,并提出了“怒火能烧功德林”的教导。
那么禀性发作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其一,看他人的不对。我们先从自身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发过脾气,生过气,可是在生气之前心理是怎样想的呢?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绝大多数是由于看对方的不对而引起的。尤其是亲人近人之间,认为他(她)没按我的意愿去做,或说话不顺耳,总是寻思我对、他错,轻则不满意,重则发脾气,对方如表现出不服气,顶撞我时,我便很可能火冒三丈,秽言相加。开始时,往往是由于一点小事引起,但在争执不下时,便逐步升级,用挖苦的话语揭人短处,去刺痛对方的心,企图用恶毒的言辞压倒对方。这时,冲突的性质已经变了,不再是为开始的那一点小事,而纠缠在彼此感情的伤害上,谁也不肯少说一句,结果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加,竟而打得头破血流。这还仅仅是发生在家庭中,如果发生在社会人群中,便很可能变成一场惨不忍睹的悲剧了。归根结底,这场争端,实起因于“看他人不对”。(实际上不一定是他人的不对)
此事,如果换作另一种精神境界,以天性为主,来处理这个问题时,便很可能出现另外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情景。在争端一开始时,如果有一方用上“怨我呀”(诚心实意的)三个字,也许就此雾消云消、雨霁天晴了。
自责精神是解决人我矛盾和“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法宝,可惜很少有人运用它,这就是动禀性发脾气的关键所在。因而形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操纵在他人手里,由于他人的不对你就生气,致使自己的苦乐无法平衡。换言之,也就是你的心理情绪,任由他人拔弄,多么可怜!
其二,发动禀性另一个心理根源是一个“仗”字,是仗势的仗。做父亲的为什么敢于打孩子呢?心想,因为他是我生我养的,有权管他(有的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为什么丈夫敢打妻子呢?因为她是我花钱娶来的,我胳膊粗力气大;为什么得理不让人呢?因为仗着有理;上级为什么敢随便斥责下级呢?因为他是我的部下,我有权管他;老板为什么敢压制工人呢?因为我有钱有权,可以解雇他。如此,等等。总之,上对下,可以随便动禀性、发脾气,只是一个“仗”字在支使着。所以禀性与“仗”的关系,正如火与风的关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看他人不对,是动禀性的导火线,那么仗势的心理,就相当于助燃器。所以凤仪先生说:“好看他人不对(生气),正是个人不对”。这话怎么讲呢?他本来不对,还不许我寻思吗?我们可以就此做深一步研究,在寻思他人不对时,心头之气能平和吗?不是恼就是怨,严重时必要动怒,这样,既污染了个人的心性,又无助于他人的改过。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为了他人的无理而生气,便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其实,行为无理的本人不一定受到惩罚,而你却因此气得昏头脑胀,身心俱损了,这不是你当即受到“惩罚”了吗?所以说看他人不对而生气正是自己的不对。当然,在你能容忍和理解对方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善意的批评和教育是必要的。
那么禀性发作的心理根源是什么呢?可从两个方面来探讨:
其一,看他人的不对。我们先从自身反思一下,在日常生活中,都可能发过脾气,生过气,可是在生气之前心理是怎样想的呢?就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说,绝大多数是由于看对方的不对而引起的。尤其是亲人近人之间,认为他(她)没按我的意愿去做,或说话不顺耳,总是寻思我对、他错,轻则不满意,重则发脾气,对方如表现出不服气,顶撞我时,我便很可能火冒三丈,秽言相加。开始时,往往是由于一点小事引起,但在争执不下时,便逐步升级,用挖苦的话语揭人短处,去刺痛对方的心,企图用恶毒的言辞压倒对方。这时,冲突的性质已经变了,不再是为开始的那一点小事,而纠缠在彼此感情的伤害上,谁也不肯少说一句,结果闹得不可开交,甚至拳脚相加,竟而打得头破血流。这还仅仅是发生在家庭中,如果发生在社会人群中,便很可能变成一场惨不忍睹的悲剧了。归根结底,这场争端,实起因于“看他人不对”。(实际上不一定是他人的不对)
此事,如果换作另一种精神境界,以天性为主,来处理这个问题时,便很可能出现另外一种与上述完全不同的情景。在争端一开始时,如果有一方用上“怨我呀”(诚心实意的)三个字,也许就此雾消云消、雨霁天晴了。
自责精神是解决人我矛盾和“化性”的一种最有效的法宝,可惜很少有人运用它,这就是动禀性发脾气的关键所在。因而形成一个人的喜怒哀乐都操纵在他人手里,由于他人的不对你就生气,致使自己的苦乐无法平衡。换言之,也就是你的心理情绪,任由他人拔弄,多么可怜!
其二,发动禀性另一个心理根源是一个“仗”字,是仗势的仗。做父亲的为什么敢于打孩子呢?心想,因为他是我生我养的,有权管他(有的国家打孩子是犯法的);为什么丈夫敢打妻子呢?因为她是我花钱娶来的,我胳膊粗力气大;为什么得理不让人呢?因为仗着有理;上级为什么敢随便斥责下级呢?因为他是我的部下,我有权管他;老板为什么敢压制工人呢?因为我有钱有权,可以解雇他。如此,等等。总之,上对下,可以随便动禀性、发脾气,只是一个“仗”字在支使着。所以禀性与“仗”的关系,正如火与风的关系,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看他人不对,是动禀性的导火线,那么仗势的心理,就相当于助燃器。所以凤仪先生说:“好看他人不对(生气),正是个人不对”。这话怎么讲呢?他本来不对,还不许我寻思吗?我们可以就此做深一步研究,在寻思他人不对时,心头之气能平和吗?不是恼就是怨,严重时必要动怒,这样,既污染了个人的心性,又无助于他人的改过。德国大哲学家康德有一句名言:“为了他人的无理而生气,便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其实,行为无理的本人不一定受到惩罚,而你却因此气得昏头脑胀,身心俱损了,这不是你当即受到“惩罚”了吗?所以说看他人不对而生气正是自己的不对。当然,在你能容忍和理解对方的前提下,在适当的时机给予善意的批评和教育是必要的。